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天文學教授菲爾茲(Fields)和他的團隊在經過廣泛的資料分析後,認為,3.59億年前發生的第二次生物滅絕可能與超新星爆炸有關。

第二次生物滅絕
在泥盆與木炭期的過渡期,地球上發生了第二次生命大滅絕,地球上的海洋生物迎來了地球的滅絕,但在第二次滅絕之後,地球也進入了物種快速進化的新時代。
泥盆時代是地球上的"魚類時代",爬行動物和兩栖動物的祖先,都出現在泥盆地時代,在以往的考古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泥盆時期對地球的氣候非常潮濕和溫暖,即使在極地地區,當時也是四季如春。
但奇怪的是,在泥盆期末期,地球突然"變臉",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都發生了劇變,主要的變化展現在溫度的突然下降,海水退卻凍成冰,是以海洋生物也迎來了災難。
據統計,在第二次大滅絕中,共有72%的物種成為曆史。至于大規模滅絕的原因,1969年,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它與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這一假設多年來一直被科學界廣泛接受,但實際上缺乏關鍵證據。
第二次大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沒有證據表明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們都知道,最近的大滅絕,通過研究,科學家普遍認為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地質試驗也發現了大量放射性同位素和巨型隕石坑作為證據。
但是,第二次大規模滅絕是由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證據,無論是來自泥盆地晚期的巨大隕石坑,還是可能被證明與撞擊相關的放射性同位素,都沒有被發現,是以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其他原因。
直到最近,天文學教授菲爾茲和他的團隊研究了第二次滅絕時期的化石和岩石,發現植物孢子被強烈的紫外線曬傷了。
我們都知道,地球宜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大氣層,特别是臭氧層,阻擋了來自太空的各種輻射,減少了太陽的紫外線。
然而,泥盆地時代晚期的植物孢子表明,當時地球上長期沒有臭氧層,菲爾茲教授認為這可能是泥盆地時代第二次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
太陽系周圍曾發生過超新星噴發
菲爾茲教授推測,在泥盆的盡頭,大約65光年之外,發生了超新星噴發,釋放的能量在到達時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破壞,并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上接收到的輻射增加,最終導緻地球上生命的大規模滅絕,直到大約10萬年後,地球才開始逐漸恢復健康狀態。
超新星爆炸有多可怕?研究表明,在距離地球1000光年内的超新星爆炸就像是地球的爆炸"炸彈"。
雖然超新星噴發不會立即摧毀地球上的生命,但它們會破壞地球的大氣結構,大量的伽馬射線與超新星噴發一起釋放,如果靠近地球,會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在到達地球時消耗地球的臭氧層。
這樣,地球上的生命就會完全暴露在太陽風、宇宙射線等危害之下,不會太久,就會相繼滅絕。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自南極臭氧空洞被發現以來一直如此擔心的原因之一,因為如果它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影響将是不可預測的。
是以,這一次,在收集了證據之後,科學家們認為第二次大規模滅絕與超新星爆炸有關。
當然,仍然需要大量證據來解決第二次大規模滅絕的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通過考古發掘在可追溯到泥盆期末期的化石中找到放射性同位素。
特别是钚-244和钍-146,它們本身并不是在地球上發現的,隻有通過宇宙爆炸,特别是地球周圍可怕的超新星噴發,才能到達地球并進入地球的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