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作者:馬廬山高速交警大隊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記者2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國内外同行合作,在雲南昭通近日古猿群研究取得了最新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昭通猴的化石,它起源于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的祖先,并揭示了它與歐洲猴子屬于同一物種。為此,國際人類學權威期刊《人類進化》線上發表了兩篇論文。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在昭通水庫大壩發現的金絲猴祖先地圖——中國猴及其生态恢複。(Mauricio Anton Drawings,由Nina G. Jablongski提供)

這隻猴子是學術界記錄的第一批靈長類動物化石之一,于160多年前在希臘雅典附近的佩克米地區被發現。随後,在歐洲、西亞等地層中已經發現了820-710萬年前的地層,是地理上分布最廣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化石代表之一。

"2009年和2010年在昭通發現的猴子化石标本,是該物種首次在東亞被發現,當時它到達了歐亞大陸的最東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之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姬雪平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新發現的猴子是一隻雌性個體,體重約7.26~7.11公斤,與昭通古猿的年齡差不多。"這是歐亞大陸猴子和古代猿類共存的兩個已知地點之一,反映了這兩種靈長類動物可以分别使用森林和開闊的林地,或者在鑲嵌着'修補'草原的環境中,以避免由于食物競争而滅絕的事實。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中國猴化石出土于昭通水庫大壩。(圖檔: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詳細的解剖特征比較和定量分析表明,在昭通發現的中國猴子與在歐洲發現的中國猴子是同一物種。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時事通訊的作者之一,希臘亞裡士多德大學教授Diosisios Youlatos認為,靈長類動物和骨骼功能分析可以反映其移動方式,進而反映其生活環境。700萬年來,由于東南歐的持續幹旱,以及東亞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和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對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環境影響一直很緩慢,直到300萬到400萬年前,環境開始向幹燥和寒冷的方向迅速惡化, 進而保護了适合新特夫拉古代物種生存和新物種形成的環境。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猴子颚骨的修複化石。(圖檔: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希臘亞裡士多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哈佛大學等13個院校的多學科參與下進行的綜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庫大壩在650-600萬年前森林茂密,林地開闊,草原斑塊, 湖邊水環境靜止,夏季相對溫暖濕潤,冬季相對幹燥寒冷,但季節性變化相對較弱。

"由于它們運動功能的可變性,歐洲的猕猴能夠适應各種緯度,溫度和降雨環境,以及吃水果,樹葉,堅果,種子和其他顆粒狀的各種食物,使它們能夠沿着森林走廊長距離遷移到東亞南部森林茂密的昭通'避難所', 最終進化成現存亞洲疣豬的部分或全部最原始的祖先,更可能是現存的金絲猴。Nina G. Jablongski教授是該論文的首批作者和合著者之一,也是國際知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歐亞特蕾莎不同時期猴子的分布(Nina G. Jablonski)

20世紀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此前的一些形态學研究推測,亞洲金絲猴的祖先應該是與中國猴相似的古代靈長類動物,但古生物學家尚未找到化石證據支援它們。2012年,一項分子生物學研究得出結論,金絲猴最早的祖先應該是在670萬至730萬年前從中國雲南的猴類動物進化而來的。在昭通水庫大壩發現的化石證明了這一推論。

8月7日和8月28日,人類進化以"中國中古猴的發現,歐亞大陸廣泛分布的中國和新石器時代猴的最東方代表"和"東亞最古老的疣豬猴"為題發表了研究結果。

未來,該團隊還将在生命後期尋找更多"缺失的進化循環",以進一步追蹤亞洲環境變化與生物進化的耦合。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雲南昭通水庫大壩搶救性開挖現場。(圖檔: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年,科學家在昭通水庫大壩發現了600萬年前的古猿頭骨化石,引起了國内外的轟動。

随後,中美研究人員在該地區先後發掘發現了古代大象骨骼、古代猿頭骨等哺乳動物,植物化石5000多塊,并确認并發表了亞洲最早的中國乳齒象化石群、中國南方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群、皺椒、雲南玉石等新屬、新物種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對史前動物的演化和環境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進而奠定了昭通水庫大壩作為中國南方新石器時代最新地質、古脊和古氣候研究典型地點的地位。

編輯:張榮琪

評論:朱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