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唐高宗李治臨終前,選擇讓才人武氏繼位,引發了後世諸多争議。武氏雖是尋常女流,卻具非凡智謀,一步步登上皇帝寶座,稱武則天。這位女皇雖手腕了得,卻也困于標明繼承人一事。究竟她如何解開這個難題?又為何在臨終前立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才恍然大悟武則天的高明之處。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一、武則天登基之路崎岖多舛

談及武則天的一生,着實跌宕起伏,讓人歎為觀止。她原是李淵李世民時期的一名宮女,姓武名媄,年紀尚小就入宮為李世民侍候。憑借出衆的才學和絕美的容貌,武媄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被封為才人,成為李世民的心腹知己。

可謂是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李世民駕崩後,武媄本應該退出宮廷,過上普普通通的生活,但她卻不甘于此,立志要在宮中大展拳腳。于是她利用當年與李治私通的機會,幾經波折來到感業寺尋訪李治,兩人借着舉行超度法會的名義重拾舊情。

這一舉動惹怒了李治的皇後王氏,王氏下令将武媄軟禁宮中,卻沒想到這個決定無意中為武媄開啟了重返宮廷的大門。武媄先是巧助王氏打擊寵妃蕭淑妃,進一步獲得了王氏的信任,随後又鼓動王氏廢黜太子李重耶,将李治推上皇儲之位。一旦李治繼位,王氏無疑将成為新朝的皇後。武媄顯然是在為未來做打算。

果不其然,李治于公元676年登基為帝,王氏成為武則天,武媄也順勢官拜太妃。然而,武媄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她趁王氏年老多疾之際,開始暗中集結力量,意圖取而代之。經過七八年的周密布局,武則天終于在公元690年發動政變,廷杖王氏,自立為帝,史稱"武周"朝。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這一過程可謂是艱難曲折,充滿了陰謀詭計和無情的權謀角逐,但武則天最終還是憑借着她過人的智慧和決心,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開國皇帝。她的一生堪稱傳奇,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尋常女子的非凡膽略和氣魄。

二、標明繼承人陷兩難境地

武則天執政初期,其勢力尚不穩固,朝野上下對她仍存戒心,她亟需确定一位可靠的繼承人,以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然而,這個選擇困擾了武則天許久。

她起初打算冊封外甥武三思為儲君。武三思乃是她同父異母的侄兒,既有血緣關系,又姓武,似乎是最為恰當之選。但武則天深知,一旦外甥繼位,必将禁锢武家血脈,日後無法祭祀先祖,于情于理實在說不過去。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于是武則天轉而考慮由自己的兒子繼位。長子李顯聰明能幹、閱曆豐富,似乎是最佳人選。次子李旦雖然年紀尚小,但溫順懂事,亦不失為一個選擇。可是武則天清醒地意識到,無論讓誰繼位,都難免要還朝李唐王朝,屆時她武氏一門就會為李氏所取代,失去根基。

在這兩難境地中,武則天反複權衡長短,進退維谷。她能否找到兩全其美的出路,實在是個讓人喟歎的棘手難題。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确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立下奇特遺囑有深意

面對繼承人難題,武則天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在臨終前留下了一份極為特殊的遺囑,彰顯了她的超絕智慧。

在這份遺囑中,武則天首先表示要原諒曾與她有過嚴重沖突的人們,包括前任皇後王氏、寵妃蕭淑妃,以及當年反對她的大臣褚遂良、韓瑗等人的子孫後代。這無疑讓朝野大開眼界。

武則天當年為了奪取權力,對這些人做過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比如将王氏和蕭淑妃關進甕中活活爛死,又羞辱他們的親屬等等。如今她卻主動選擇寬恕,用仁慈的态度化解了太多仇怨。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更令人詫異的是,武則天在遺囑中親口要求"去帝号,稱則天大聖皇後"。這預示着她将重新回歸李治的皇後身份,而不再自居為帝。對一位曾執掌朝政數十載、享譽全國的女皇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決然和放下。

這份遺囑釋放出兩個重要信号:一是武則天主動認錯,決心彌補過往的罪過;二是她有意淡化皇帝的身份,為子嗣繼承皇權掃清障礙。從這份遺囑中,可見武則天在生命将終時的豁達和睿智。她既沒有固步自封,又考慮到了大局和家族利益,真可謂精明絕倫。

四、醒世遺囑另有高謀

武則天立下的遺囑,除了原諒舊冤和放下帝号外,還包含了一些看似尋常但實則用心良苦的内容,其中蘊含着她對家族長遠發展的深遠考量。

在遺囑中,武則天特意囑咐:"武家子孫,世世永遠稱武氏。"這一條款表面上是要求子孫後代永遠沿襲武氏家族的姓氏,但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武則天是在為自己打下根基,確定武家香火萬代不絕。

她心系武家根基,殷切希望武姓能在曆史長河中永續流傳。這樣一來,無論登基皇帝是兒子還是外甥,武家都不會被他人的姓氏所取代。可見武則天對家族的前景早有先見之明和深謀遠慮。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除了維護家族根基,武則天的遺囑中還着重強調了"天下當清明"這一點。她希望在她離世後,朝野應該團結一心,免除内亂陰霾的籠罩。

武則天深知,如果繼承人問題無法很好地解決,極有可能導緻朝野陣線重新對壘,甚至釀成大亂。為了避免重蹈她當年奪權時的覆轍,她不得不在遺囑中明确表态,敦促這一願景得以實作。

可見,武則天在生命将盡之際,仍然懷抱着一番家國天下的遠大志向,殷切希望國家長治久安。她的遺囑中包羅萬象,着實令人震撼。

五、李顯善終護母遺志

面對武則天遺囑中的種種囑托,其長子李顯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決斷力,圓滿實作了母親的遺願。

武則天駕崩後,很多大臣都主張将她下葬于茔陵,而非皇陵乾陵。他們認為武則天隻是個女子,怎能與帝王平起平坐,合葬乾陵有失體統。然而李顯堅持要尊重母親遺囑,将她與父親李治合葬乾陵。

為此他不惜嚴詞斥責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并做出了嚴正的軍事部署,最終逼迫大臣們就範。這一決定不僅彰顯了李顯對母親遺囑的無上崇敬,也展現了他對家族榮譽的珍視。

武則天留下奇特遺囑,看了李顯的決定後,才知道武則天真高明

在繼承人問題上,李顯更是英明神武。他首先恭請武則天的外甥武三思為儲君,以此安撫朝野人心,消除對武家繼位的疑慮。幾個月後,他又主動讓位于武三思,自己退居太子之位。

這一系列精心安排,極大程度上化解了朝野對武家王朝的種種猜忌和不滿。李顯此番高超的政治手腕,不啻是對母親遺囑的最好诠釋。他在尊重母親意願的同時,又極力維護了武家在朝野間的聲譽和統治基礎。

綜觀李顯的一系列作為,他貫徹了武則天遺囑的精神實質,無愧于一代英明太子的稱号。正是有了他的英勇卓絕,武則天的遺願才得以實作,武家王朝的根基才得以長久鞏固。可見武則天在立下遺囑時,早已看穿了李顯的非凡氣度,認定他是貫徹母訓、承家業的不二人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