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認知】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1、為什麼要學哲學

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

是以過去沒有職業哲學家,非職業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

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

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是以不能用具體的、實體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死,也不能使人緻富不窮。

可是它能夠給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

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

這真正是用哲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2、哲學角度的中西差異

海洋國家的商人,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

他們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于變化,不怕新奇。

相反,為了暢銷其貨物,他們必須鼓勵制造貨物的工藝創新。

在西方,工業革命最初發生在英國,它也是一個靠商業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然後照孔子的話說: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順勢而為,随波逐流可能更好些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事物變,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

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并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

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

老子把這叫做“襲明”。

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

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誰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

是以老子告訴我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