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曾被強租99年的沿海港口,在聞一多寫《七子之歌》之前就成功收回,是中國第一塊收回的租界地。你知道是哪個地方嗎?
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在1925年3月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其中《七子之歌·澳門》後來被改編為歌曲。 在詩裡,聞一多把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和大連等7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7個孩子。
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
除了上述七子中被租借的地方外,中國還有一個沿海港口曾經被列強強行租借99年。這個地方在1922年已經被收回,是以沒有出現在七子之中。
甲午戰敗刺激列強狂熱瓜分中國
1894年7月,蓄謀已久的日本不宣而戰,在北韓豐島海面襲擊中國軍艦“濟遠号”“廣乙号”,并擊沉了晚清政府租用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号。腐朽的晚清政府倉皇迎戰,中日甲午戰争開始。
甲午戰争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戰敗告終,1895年,晚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割地賠款外,《馬關條約》還允許日本人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也争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國沿海的許多地方,早已被世界各國列強觊觎已久。甲午戰争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讓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急劇膨脹。各國列強在中國投資的同時,開始掀起強行劃分勢力範圍的熱潮。
德國最先動手搶占并強行租借
德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入侵中國較晚,但是野心勃勃,試圖霸占一塊地方作為其在遠東的據點。從1895年起,德國多次向晚清政府索要都被拒絕。
德國看中的地方,那時已是一個繁榮的城鎮。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斐迪南·馮·李希霍芬在1860到1872年間,曾8次來華進行考察,并建議占領此地。這裡乃黃海、渤海之要沖,地勢重要。“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領膠州灣不可。”多次被拒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極度惱怒,策劃尋找借口強行侵占。
19世紀末的膠州灣一角
1897年11月1日,因唆使教民欺壓平民激起公憤,2名德國籍傳教士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被當地大刀會成員打死,史稱“山東教案”。這個消息傳到德國後,威廉二世欣喜若狂,把此事當作天賜良機,借口清朝政府處置不力,派艦隊于11月13日抵達膠州灣外。
為了掩護侵略行動,德國海軍上将棣立斯向艦隊發出了占領膠州灣的指令後,派遣幾名軍官先行登陸,拜訪駐防的登州鎮總兵章高元,詭稱進行軍事演習。14日,一支大約500人的德國軍隊,登上膠州灣棧橋。
駐守的清軍1500餘人毫無戒備,眼睜睜看着德國軍隊從總兵衙門穿過,直到軍械庫、彈藥庫以及炮轟總兵衙門等重要地點的位置被全部占領。德國軍隊逼迫清軍3小時内全部撤退,章高元被迫率兵移防後撤。棣立斯随即宣布占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屬地。
侵占膠州灣的部分德軍合影留念
德軍還得寸進尺,繼續逼迫清軍向後撤退。已升遷四川總督、尚未赴任的原山東巡撫李秉衡急電請戰,被清政府頒旨駁回。12月,德皇威廉二世還派其弟弟亨利親王率德國第二艦隊前往中國,加緊對清政府的威逼利誘。至1898年3月,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及四周島嶼99年。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膠澳租界地的新市區定名為青島,隻準許歐洲人居住。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王公貴族逃到青島,德國才修改法令允許中國人居住。
《膠澳租界條約》還賦予了德國修建膠濟鐵路和在鐵路沿線30裡内采礦的權力。膠濟鐵路從青島修至濟南,于1904年全線通車。就這樣,山東便成為了德國的勢力範圍。在今天的青島市海濱,到處還留有德國式的建築。
日本借一戰之機強占取代
德國侵占膠州灣17年之後,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蠢蠢欲動的日本認為,這是它進一步侵占中國的大好機會。被任命為日本駐華公使的日置益,在其尚未上任時就宣稱“戰則大妙”。
此時,晚清政府早已被辛亥革命推翻,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建立了北洋軍閥政權。但執政的北洋政府依然腐敗無能,于1914年8月6日宣告中立,并聲稱“各交戰國在中國領土、領海不得有占據及交戰行為”“各交戰國之軍隊軍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國領土領海經過”。
日本對此毫不理會,于北洋軍閥政府宣告中立的第3天,就派軍艦達到青島海面。8月15日,日本對德發出通牒,要求德國将軍艦一律撤回,并将德國租借地膠州灣無條件交給日本。
德軍在青島的布防圖
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随後派兵在山東龍口登陸。北洋軍閥政府以參照1904年日俄戰争先例為由,竟不顧其宣布過的中立政策,劃出所謂特别區域供日軍使用。在給各國公使的照會中,北洋軍閥政府聲明:“在龍口、萊州及連接配接膠州灣附近各地方,确實為各交戰國軍隊必須行用至少之地點,本政府不負完全中立之責任。”
但是日本人并不滿足。9月26日,日軍400多人超出特别區域,進占濰縣車站。北洋軍閥政府請求日本不要讓“政府失信于軍民”,但日軍置之不理,以膠濟鐵路純屬德國政府資産為由,繼續派兵西進,還要求中國軍隊立即從膠濟鐵路附近撤走,否則視為“助德敵日之舉”。
北洋軍閥政府步步退讓,日軍于10月6日抵達濟南車站。日本政府公開聲稱:“本國政府對于山東膠濟鐵路有管理之必要,因而實行占領。”11月7日,日軍攻占青島,駐青島的德國人向日軍投降。
日本在中國境内的對德作戰結束後,本應撤退,将青島等地交還中國。然而,日軍借口歐洲戰事還沒有結束,拒不撤走,在山東境内保留駐軍達16000人。
日軍賴着不走,北洋軍閥政府也不敢正式提出要求。12月14日,在給外交部次長曹汝霖的緻電中,北洋軍閥政府駐日公使陸宗輿說:“正式要求撤兵,必須稍待,恐速反不達。”
但是,日本反而步步緊逼,不僅不撤兵,而且進一步提出妄想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為了實作稱帝夢想,1915年5月,袁世凱秘密同意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其中第一條規定:“中國政府允諾,日後日本國政府拟向德國政府協定之所有德國關于山東省依據條約或其他關系對中國政府享有一切權力利益讓與等項處分,概行承認。”在後來的巴黎和會上,日本以此為據拒絕将青島歸還中國。
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未能收回
1917年8月,北洋軍閥政府對德宣戰。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等同盟國戰敗,中國成為戰勝國,本應收回全部權益。
1919年1月,戰勝的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提出了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以及将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等要求。
巴黎和會現場
由于日本的強烈反對,加上美、英、法等國的妥協退讓,中國在山東問題上的交涉完全失敗。而北洋軍閥政府有意在和約上簽字,此消息一經傳出,舉國為之憤怒,直接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及北京各高校學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集會,北大學生謝紹敏當場咬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大字。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上街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外争國權,内懲國賊”。 全國各地各界紛紛遊行請願,或以罷工、罷課、罷市大力支援。
“五四”運動場景
在全國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訓示代表團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時對有關山東問題的條款提出保留意見,但遭到了列強的拒絕。6月28日,巴黎和會對德條約《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中國代表團最後決定拒絕簽字并發表了聲明。
不屈不饒終于收回主權
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雖然失敗了,山東乃至全國人民和各方有識之士仍然在堅韌不拔地努力,百折不撓地以各種形式抗争。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的代表齊聚美國華盛頓獨立紀念館,開始舉行“九國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這是會議可以看作是巴黎會議的繼續,主要目的是解決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海軍力量對比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别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問題。
九國會議現場
會上,中國代表再次要求會議解決山東問題,提出無條件收回青島,反對與日本直接交涉該問題。而日本要求直接與中國談判,抵制将山東問題列入華盛頓會議。美國不希望山東問題影響其主要戰略的實施,提出了“邊緣會談”的安排,即單獨組織中日會談,達成協定載入九國會議記錄,美、英兩國派觀察員列席會談,進行中間調停。
12月1日,中日兩國關于山東問題的談判開始。中國全權代表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等人在2個多月、30多輪的艱難談判中,充分利用列強間的沖突和有利的國際輿論形勢,迫使日本作出了一些讓步,雙方于1922年1月31日最終達成協定。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收回膠州灣德國租借地和青島海關的主權,以3200萬銀元的代價贖回膠濟鐵路,日軍撤出山東省。
條約雖然簽訂了,但是日本仍然試圖使用拖延戰術。後續談判伊始,中國代表采取了堅決要求“先撤兵”的政策。通過持續努力,3月28日,雙方簽訂了《膠濟鐵路沿線之撤兵協定》。至4月底,日膠濟鐵路換防完畢,中國終于收回了護路主權。
6月2日,雙方在北京互換兩國準許《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的檔案。該條約第三條中規定,有關青島行政權及公産移交必須在6個月内完竣。條約換文生效後,接收談判正式開始。經過中方談判代表的極力争取和推動,至12月,中日簽署了《山東懸案細目協定》和《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
1922年12月10日12時,青島回歸儀式正式舉行。流落在德國和日本殖民者手中長達25年的青島,曆經艱難最終收回,成為中國收回的第一塊租借地。
接收時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
七七事變後再被日本占領
日本占領青島的野心并沒有是以而放棄。“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又對青島垂涎三尺。日本政府多次指令其駐青島領事西春彥與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密談,妄想誘降,遭到拒絕。由于在青島投資了紗廠等工廠200餘家,日本不敢輕易動用武力奪取。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山東大半,青島被三面包圍。蔣介石密電命沈鴻烈在青島實施“焦土抗戰”,炸毀主要工廠、沉船堵塞航道。12月31日,沈鴻烈率國民黨軍隊及部分官員、眷屬離開青島,向魯西南一帶撤退。
1938年1月10日,日軍在崂山登陸,未發一彈占領了青島。青島再次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終回祖國和人民的懷抱
青島自此又被日本被占據了7年多,直到抗日戰争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由于國民黨軍隊主力離青島有萬裡之遙,為避免青島被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接收,蔣介石請求美國人幫助從日軍手中接收青島。
10月9日,9艘美國軍艦開進青島,解除日軍武裝。25日,青島地區受降儀式在彙泉跑馬場舉行,國民政府代表接受了日軍的投降。青島從此結束了被殖民統治的曆史。
當時聲名遠播的遠東三大跑馬場之一彙泉跑馬場
日軍投降後,國民政府接管青島,而美軍不僅沒有撤走,反而不斷增加。至10月底,抵達青島的美軍官兵就達2萬人。在此後的幾年裡,青島成為美軍在亞太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
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被兩名美軍士兵強暴,引發全國各地的示威遊行。國内群眾的反美情緒逐漸高漲,強烈要求美國從中國撤軍。在各種壓力之下,美國政府不得不制定從中國撤軍的計劃。次年,駐天津、上海的美軍撤離,駐紮在青島的美軍卻絲毫未動。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濟南。美方将主要人員和物資從岸上撤到艦船上,撤走随軍家屬,随時準備撤離。但為了不影響到國民黨軍的士氣,1949年1月,還在報紙上聲稱“根本不存在撤退問題,美國将在西太平洋包括青島及其他中國水域保持充足的力量”。
由于美國西太平洋第六艦隊在青島常年駐紮,解放軍一直未對青島發起進攻,直至南京和華北其他城市均獲得解放、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5月3日,解放軍兵分三路,向青島外圍的據點發起進攻。19日,解放軍殲滅國民黨青島外圍守軍,對青島形成合圍之勢,駐青島的美軍全部撤到青島港外水域。25日,解放軍又解放了蘇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區。當天下午4點,美軍最終撤離青島。
青島人民上街歡迎解放軍進城
6月2日,青島宣告解放,從此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青島人民經過70多年的努力,把青島建設成為了著名的海濱旅遊勝地、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曆史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100多年來那些為保衛和建設青島而付出努力、作出犧牲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