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曾被强租99年的沿海港口,在闻一多写《七子之歌》之前就成功收回,是中国第一块收回的租界地。你知道是哪个地方吗?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3月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其中《七子之歌·澳门》后来被改编为歌曲。 在诗里,闻一多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7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
除了上述七子中被租借的地方外,中国还有一个沿海港口曾经被列强强行租借99年。这个地方在1922年已经被收回,所以没有出现在七子之中。
甲午战败刺激列强狂热瓜分中国
1894年7月,蓄谋已久的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军舰“济远号”“广乙号”,并击沉了晚清政府租用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腐朽的晚清政府仓皇迎战,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告终,1895年,晚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割地赔款外,《马关条约》还允许日本人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沿海的许多地方,早已被世界各国列强觊觎已久。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急剧膨胀。各国列强在中国投资的同时,开始掀起强行划分势力范围的热潮。
德国最先动手抢占并强行租借
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入侵中国较晚,但是野心勃勃,试图霸占一块地方作为其在远东的据点。从1895年起,德国多次向晚清政府索要都被拒绝。
德国看中的地方,那时已是一个繁荣的城镇。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60到1872年间,曾8次来华进行考察,并建议占领此地。这里乃黄海、渤海之要冲,地势重要。“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多次被拒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极度恼怒,策划寻找借口强行侵占。
19世纪末的胶州湾一角
1897年11月1日,因唆使教民欺压平民激起公愤,2名德国籍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被当地大刀会成员打死,史称“山东教案”。这个消息传到德国后,威廉二世欣喜若狂,把此事当作天赐良机,借口清朝政府处置不力,派舰队于11月13日抵达胶州湾外。
为了掩护侵略行动,德国海军上将棣立斯向舰队发出了占领胶州湾的命令后,派遣几名军官先行登陆,拜访驻防的登州镇总兵章高元,诡称进行军事演习。14日,一支大约500人的德国军队,登上胶州湾栈桥。
驻守的清军1500余人毫无戒备,眼睁睁看着德国军队从总兵衙门穿过,直到军械库、弹药库以及炮轰总兵衙门等重要地点的位置被全部占领。德国军队逼迫清军3小时内全部撤退,章高元被迫率兵移防后撤。棣立斯随即宣布占领胶州湾及附近一切海岛与属地。
侵占胶州湾的部分德军合影留念
德军还得寸进尺,继续逼迫清军向后撤退。已升迁四川总督、尚未赴任的原山东巡抚李秉衡急电请战,被清政府颁旨驳回。12月,德皇威廉二世还派其弟弟亨利亲王率德国第二舰队前往中国,加紧对清政府的威逼利诱。至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及四周岛屿99年。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只准许欧洲人居住。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王公贵族逃到青岛,德国才修改法令允许中国人居住。
《胶澳租界条约》还赋予了德国修建胶济铁路和在铁路沿线30里内采矿的权力。胶济铁路从青岛修至济南,于1904年全线通车。就这样,山东便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今天的青岛市海滨,到处还留有德国式的建筑。
日本借一战之机强占取代
德国侵占胶州湾17年之后,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蠢蠢欲动的日本认为,这是它进一步侵占中国的大好机会。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公使的日置益,在其尚未上任时就宣称“战则大妙”。
此时,晚清政府早已被辛亥革命推翻,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执政的北洋政府依然腐败无能,于1914年8月6日宣告中立,并声称“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
日本对此毫不理会,于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的第3天,就派军舰达到青岛海面。8月15日,日本对德发出通牒,要求德国将军舰一律撤回,并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无条件交给日本。
德军在青岛的布防图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随后派兵在山东龙口登陆。北洋军阀政府以参照1904年日俄战争先例为由,竟不顾其宣布过的中立政策,划出所谓特别区域供日军使用。在给各国公使的照会中,北洋军阀政府声明:“在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方,确实为各交战国军队必须行用至少之地点,本政府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
但是日本人并不满足。9月26日,日军400多人超出特别区域,进占潍县车站。北洋军阀政府请求日本不要让“政府失信于军民”,但日军置之不理,以胶济铁路纯属德国政府资产为由,继续派兵西进,还要求中国军队立即从胶济铁路附近撤走,否则视为“助德敌日之举”。
北洋军阀政府步步退让,日军于10月6日抵达济南车站。日本政府公开声称:“本国政府对于山东胶济铁路有管理之必要,因而实行占领。”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驻青岛的德国人向日军投降。
日本在中国境内的对德作战结束后,本应撤退,将青岛等地交还中国。然而,日军借口欧洲战事还没有结束,拒不撤走,在山东境内保留驻军达16000人。
日军赖着不走,北洋军阀政府也不敢正式提出要求。12月14日,在给外交部次长曹汝霖的致电中,北洋军阀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说:“正式要求撤兵,必须稍待,恐速反不达。”
但是,日本反而步步紧逼,不仅不撤兵,而且进一步提出妄想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了实现称帝梦想,1915年5月,袁世凯秘密同意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其中第一条规定:“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力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以此为据拒绝将青岛归还中国。
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未能收回
1917年8月,北洋军阀政府对德宣战。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等同盟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本应收回全部权益。
1919年1月,战胜的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以及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等要求。
巴黎和会现场
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加上美、英、法等国的妥协退让,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交涉完全失败。而北洋军阀政府有意在和约上签字,此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为之愤怒,直接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集会,北大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上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全国各地各界纷纷游行请愿,或以罢工、罢课、罢市大力支援。
“五四”运动场景
在全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指示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时对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提出保留意见,但遭到了列强的拒绝。6月28日,巴黎和会对德条约《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中国代表团最后决定拒绝签字并发表了声明。
不屈不饶终于收回主权
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虽然失败了,山东乃至全国人民和各方有识之士仍然在坚韧不拔地努力,百折不挠地以各种形式抗争。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的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独立纪念馆,开始举行“九国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这是会议可以看作是巴黎会议的继续,主要目的是解决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问题。
九国会议现场
会上,中国代表再次要求会议解决山东问题,提出无条件收回青岛,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而日本要求直接与中国谈判,抵制将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美国不希望山东问题影响其主要战略的实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安排,即单独组织中日会谈,达成协议载入九国会议记录,美、英两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进行中间调停。
12月1日,中日两国关于山东问题的谈判开始。中国全权代表顾维钧、施肇基、王宠惠等人在2个多月、30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和有利的国际舆论形势,迫使日本作出了一些让步,双方于1922年1月31日最终达成协议。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收回胶州湾德国租借地和青岛海关的主权,以3200万银元的代价赎回胶济铁路,日军撤出山东省。
条约虽然签订了,但是日本仍然试图使用拖延战术。后续谈判伊始,中国代表采取了坚决要求“先撤兵”的策略。通过持续努力,3月28日,双方签订了《胶济铁路沿线之撤兵协定》。至4月底,日胶济铁路换防完毕,中国终于收回了护路主权。
6月2日,双方在北京互换两国批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的文件。该条约第三条中规定,有关青岛行政权及公产移交必须在6个月内完竣。条约换文生效后,接收谈判正式开始。经过中方谈判代表的极力争取和推动,至12月,中日签署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
1922年12月10日12时,青岛回归仪式正式举行。流落在德国和日本殖民者手中长达25年的青岛,历经艰难最终收回,成为中国收回的第一块租借地。
接收时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七七事变后再被日本占领
日本占领青岛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又对青岛垂涎三尺。日本政府多次指令其驻青岛领事西春彦与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密谈,妄想诱降,遭到拒绝。由于在青岛投资了纱厂等工厂200余家,日本不敢轻易动用武力夺取。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山东大半,青岛被三面包围。蒋介石密电命沈鸿烈在青岛实施“焦土抗战”,炸毁主要工厂、沉船堵塞航道。12月31日,沈鸿烈率国民党军队及部分官员、眷属离开青岛,向鲁西南一带撤退。
1938年1月10日,日军在崂山登陆,未发一弹占领了青岛。青岛再次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终回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青岛自此又被日本被占据了7年多,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离青岛有万里之遥,为避免青岛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收,蒋介石请求美国人帮助从日军手中接收青岛。
10月9日,9艘美国军舰开进青岛,解除日军武装。25日,青岛地区受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国民政府代表接受了日军的投降。青岛从此结束了被殖民统治的历史。
当时声名远播的远东三大跑马场之一汇泉跑马场
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而美军不仅没有撤走,反而不断增加。至10月底,抵达青岛的美军官兵就达2万人。在此后的几年里,青岛成为美军在亚太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被两名美军士兵强暴,引发全国各地的示威游行。国内民众的反美情绪逐步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从中国撤军。在各种压力之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制定从中国撤军的计划。次年,驻天津、上海的美军撤离,驻扎在青岛的美军却丝毫未动。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美方将主要人员和物资从岸上撤到舰船上,撤走随军家属,随时准备撤离。但为了不影响到国民党军的士气,1949年1月,还在报纸上声称“根本不存在撤退问题,美国将在西太平洋包括青岛及其他中国水域保持充足的力量”。
由于美国西太平洋第六舰队在青岛常年驻扎,解放军一直未对青岛发起进攻,直至南京和华北其他城市均获得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5月3日,解放军兵分三路,向青岛外围的据点发起进攻。19日,解放军歼灭国民党青岛外围守军,对青岛形成合围之势,驻青岛的美军全部撤到青岛港外水域。25日,解放军又解放了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区。当天下午4点,美军最终撤离青岛。
青岛人民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
6月2日,青岛宣告解放,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人民经过70多年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了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100多年来那些为保卫和建设青岛而付出努力、作出牺牲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