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輝斌
鷹子溝位于綠林鎮大花嶺腹地,是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物産豐富的小自然村。也是我的摯友李兄的老家。他多次告訴我鷹子溝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并多次邀請我到鷹子溝做客。
盛情難卻,國慶期間,時令已進入仲秋。豔陽高照,涼風習習,我們終于踏上了去鷹子溝的路程。
過了排落河,就進入了綠林鎮的轄區,新修的柏油公路彎彎曲曲,穿梭而過的車輛猶如龍走蛇行。路兩邊植被豐茂,高高矮矮的樹木綠昂昂的,季節雖已入秋,卻沒有翠消紅減的迹象。
汽車行走在舒展的公路上,看着兩邊的風景,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鷹子溝。
下車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農家小院影映在綠樹環抱中,天藍雲白,每個塆落僅三兩人家,有的還隻有一戶,當地人叫做單家子。
村落裡很安靜,樹蔭下有幾隻雞在覓食,三位鄉親坐在一起叙家常,河邊有兩位大哥在垂釣。兩條黃狗見來了生人,對着我拿着的照相機吠個不停,反倒給寂靜的塆子帶來了聲響。
每家房後屋旁的一排排蜂箱,門口晾曬的山貨,碼得整整齊齊的劈柴,以及石縫中長着小草的台階,無不顯示出到了山裡來了。
和山外一樣,鷹子溝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家家門前堆滿了包谷,黃爛爛的很是惹眼。一位大姐在用蓮枷打黃豆,這可能就是人們說的原生态的勞作方式吧!還有一位大哥用拖拉機拖的滿滿的一車豆桔去找人加工粉碎後用做冬季貯備飼料。
在村子裡轉了一圈,還看到了許多在别處已難以看到的古樸的農具,有石磙、闆車、風車、造闆。再過幾年這些古老的農具不知我還能不能叫的出名字來。隻有路邊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才給人以現代氣息。
鷹子溝還是一個有着光榮革命曆史的地方。
《五師戰史》 《中國共産黨京山黨史(1921--1949)》 《征程足音》 《烽華京山》 《赤血春花》等對鷹子溝還有專門記載。抗日戰争時期,這裡是新四軍五師政治部和保安司令部的舊址,陳少敏、鄭紹文、陶指導員等曾居住在這裡。五師保安司令部就駐在這裡,保安司令鄭紹文常帶領戰士們在鷹子溝的空場上操練。五師政委陳少敏(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呼她“陳大腳”)、鄭紹文等上司同志經常圍坐在磨盤邊,研究時局、讨論戰事,留下了“山溝溝裡布雄兵”的佳話。
屋後的山上還有用石頭碼的軍事工事仍依希存在。塆子裡還有一處很陳舊的房子就是當年的印币廠(印制邊币)。門檻是李先念(木匠出身)用雞公樹做的。一位近80歲的老人告訴我們:他小時候聽老人們講,說邊币印出來後還要蓋上圖章才能使用。在印币廠的屋下還有一個地樓,是防備敵人進山掃蕩時将印鈔裝置和一些重要資料搶走而收藏其間的,這裡有養兵千日的“放馬樹”“魚水泉”。事有湊巧,鄭紹文1993 年10 月8 日逝世的前幾天,泉水很意外地開始斷流了,從此以後,鷹子溝的源頭還零零星星地有一些泉水,遠沒有以前那麼充沛那麼源源不斷的流水了。
在這裡,還發生了六場大小花嶺戰鬥、汪家山剿匪記,召開了中共京北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人民代表大會。
在老屋幾百年的曆史傳承中,最有名的莫過于這座老屋還走出了書香之人李國棟,此人為民國京山四大才子之一,5歲因《三字經》熟練背誦而免費入學讀私塾,8歲考入京山縣立國小高小部讀書兩年。後來考到漢口,成為湖北省甲種工業學校的學生。
這裡成為新四軍五師政治部和保安司令部後,陳少敏、鄭紹文在此居住過,李國棟早期就受到革命影響,成為民主進步人士,極力推動京西北文化教育發展,并在當地洪山公學、巴家沖抗日國小以及設立于京北縣委第一次委員會舊址的鄧塆祠堂抗日國小教學。
李國棟還為1939年參加革命,曾任京山縣西北地區中心支部書記、京鐘抗日遊擊大隊副政委、團政委、南遠縣縣長,1942年當選西北區署區長的周凱若做過文書。
夕陽西下,農家房頂上已飄出了一縷縷淡淡的炊煙,在田間勞作的鄉親扛着農具歸家來,天邊的晚霞交相輝映,屋後的山上下來一群吃飽了草的白羊,哦,好一幅優美恬靜的山鄉晚景圖……
山路已不再崎岖不平,而是平坦寬敞
塆裡來客人了
小橋、流水、人家,寂靜的山村,碧綠的山嶺,好一幅世外桃園的畫卷。
屋後的青山蒼翠欲滴
鄉親們有的在靜靜的垂釣,有的在忙于收獲,日子過的倒也悠閑自在。
打黃豆
這叫五倍子,是一種藥材,從樹上采摘下來的,曬幹後可以賣錢呢!
古銀杏樹
這些農具可能現在的年青人大都不認識了:
闆車
造闆
石磙
蓮枷
壇子
柴禾
豬槽
石磨、蒸籠、洗臉架
古老的房子,這就是當年的印币廠,據說下面還有地樓,但如今已跨塌了
石壁,那個時候的軍事工事
台階,透着古樸
覓食的雞群
純樸的鄉親
炊煙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