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文作者吳軍現任Google研究員 原文連結位址: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8/04/blog-post_03.html
3. 基因決定定理
作為移動通信的上司者,摩托羅拉自然地壟斷了第一代移動通信市場。第一代移動通信是基于模拟信号的,天線技術和模拟信号處理技術的水準決定了産品的好壞。而産品的外觀式樣根本不用考慮。在技術方面,沒有公司能挑戰摩托羅拉。是以,摩托羅拉的手機雖然賣的貴(那時在中國一個好的手機要兩萬元),仍然占領了世界百分之七十的市場。其它公司要想和摩托羅拉競争,隻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剛開始時,歐洲聯合起來了。以往歐盟各國隻能算是松散的聯盟,在技術上很難單獨和美國抗衡。即使搞出一個不同于美國的行業标準,也很難在世界上占主導,比如彩電的 PAL 制式。近二十年來,歐洲獨立于美國單獨行事的意識越來越強,同時吸取了各自為戰的失敗教訓。明顯加強了内部的合作。終于在第二代移動通信上超越了美國。
1982 年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 (CEPT)提出了數字移動通信的标準 Groupe Spécial Mobile,簡稱 GSM 。後來這個标準流行于世,歐洲又把它改稱為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是以很多人以訛傳訛誤以為 GSM 是後者的縮寫。1989 年,該标準被送出到歐洲電信标準局,第二年便成為歐洲後來乃至成為世界的第二代移動通信标準。GSM 的技術核心是時分多址技術(TDMA),即将每個無線頻率均勻地分給八個(或者十六個)手機使用者,每個使用者互動地占用八分之一的信道時間。(注:人們通話時,語音直接的間歇時間其實很長,隻有語音編碼做的合理,就可以幾個使用者共用一個信道。)GSM 實作簡單,在成為歐洲标準的第二年,即 1991 年,就由愛立信和一家芬蘭公司架設了第一個 GSM 的移動通信網。兩年後,包括中國在内的四十幾個國家采用 GSM 标準,今天,GSM 占世界手機使用者的 80%,據稱達 20 億使用者。
在歐洲人行動的同時,美國人并沒有閑着,他們似乎比歐洲人更努力。整個歐洲隻搞出一個标準,而隻有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美國居然搞出了三個數字通信的标準,其中兩個和 GSM 一樣是基于 TDMA 的标準,而第三個是很先進的碼分多址 CDMA 标準。(以後有功夫再介紹 CDMA ,這裡就不贅述了。)結果就不用說了,美國注定在第二代移動通信标準上注定失敗。
美國在标準之争上的失敗間接影響的摩托羅拉手機今後的競争力。當然,在标準上失敗并不意味着摩托羅拉在手機市場上會失敗,就像不擁有任何标準的三星公司照樣在手機上搶到了世界市場的一席之地。摩托羅拉失去手機市場統治地位的原因還必須從自身找。這裡面既有無法抗拒的命運的捉弄,也有人為的因素。
兩年前,我和李開複博士等人多次談論科技公司的興衰,我們一緻認為一個公司的基因常常決定它今後的命運,比如 IBM 很難成為一個微機公司一樣。摩托羅拉也是一樣,它的基因決定了它在數字移動通信中很難維持它原來在模拟手機上的市場占有率。摩托羅拉并不是沒有看出數字手機将來必将代替模拟手機,而是很不情願看到這件事發生。作為第一代移動通信的最大收益者,摩托羅拉要盡可能地延長模拟手機的生命期,推遲數字手機的普及,因為它總不希望自己掘自己的墓。如果過早地放棄模拟手機,就等于放棄已經開采出來的金礦,而自降身價和諾基亞的公司一同從零開始。尤其在剛開始時,數字手機的語音品質還遠不如摩托羅拉磚頭大小的大哥大,更使摩托羅拉高估了模拟手機的生命期。和所有大公司一樣,在摩托羅拉也是最掙錢的部門嗓門最大,開發數字手機的部門當然不容易蓋過正在掙錢的模拟手機部門,是以,摩托羅拉雖然在數字手機研發上并不落後,但是,進展緩慢。一旦各個競争對手推出各種各樣小巧的數字手機時,摩托羅拉才發現自己慢了半拍。
當然,以摩托羅拉技術和市場的優勢趕上這半步照說應該不難,但是,摩托羅拉另一根基因使得它很難适應新的市場競争。在模拟通信裝置市場上,技術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其它方面,比如友善性,外觀都不重要。而且模拟電子技術很大程度上靠積累,後進入市場的公司很難一年兩年趕上。玩過發燒音響的讀者知道,音響的數字裝置,比如播放機,各個牌子差異不是很大,而模拟部分比如喇叭不同廠家的差異有天壤之别。日本的 SONY 和先鋒至今做不出美國 Harman Kardon 和 Infinity 那種高品質的喇叭。在摩托羅拉内部,很長時間裡,也許直到今天,技術決定論一直占主導。在數字電子技術占統治地位的今天,各個廠家之間在技術上的差異其實很小,這一點點差别遠遠不足以讓使用者選擇或不選擇某個品牌的産品。相反,功能、可操作性、外觀等非技術因素反而比技術更重要。在這些方面,摩托羅拉遠遠比不過諾基亞和亞洲的對手。我一些在摩托羅拉的朋友常常很看不上諾基亞和三星等公司的做法“他們換一個機殼或者顔色就算是一款新手機”,但是,使用者還真的很買後者這種做法的帳。
公平地講,摩托羅拉的手機仍然是同類手機中信号最好,最可靠的,作為隻用手機打電話的我,在使用過各個廠家的手機後,還是最推崇摩托羅拉的。但是,在亞洲,手機不僅僅是一個電話,它是個人通信的平台,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在上面鑲上鑽石作為身份的象征。(這有點像兩百年前歐洲人的手杖,其實不是為了支撐身體。)在滿足後者需求上,諾基亞和以三星為首的亞洲做到更好。
如果說基因決定性多少有些宿命論,那麼人為的因素也加速了摩托羅拉的衰落。我們在介紹英特爾一章中介紹過,在科技工業發展最快的八九十年代,摩托羅拉的第三代家族上司人卡爾文三世沒有能力在這個大時代中縱橫捭阖,開拓疆土。摩托羅拉本來在手機、計算機處理器和數字處理器(DSP)三個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前景不可限量。但是卡爾文實在沒有能力将三個龐大的部門十幾萬人管理好,雖然他沒有犯什麼大的錯誤,但是他平平庸庸。也許,在五十年前,一個隻需要守成的年代他可以坐穩他的位置,但是在上個世紀末那個一個英雄輩出、拒絕平庸的年代,蓋茨、喬布斯、郭士納、格羅夫、錢伯斯和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等人都在同場角逐,任何公司都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除了卡爾文,摩托羅拉的整個管理層也有責任,他們低估了摩爾定理的作用。雖然數字手機在一開始還比不上模拟手機,但這并不能說它要很長時間才能威脅模拟手機的地位。事實上,由于半導體技術按指數的速度發展,手機數字化比摩托羅拉高管們想象的時間表來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羅拉幾十年來積累的模拟技術變得無關緊要,市場的優勢頓失。
本來,摩托羅拉是最有資格上司移動通信大潮的,很遺憾,它隻踏上了一個浪尖就被木工廠出身的諾基亞超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