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ERP應用績效的評價

表6-1 Shang & Seddon 的ERP利益架構

運作利益

(Operational Benefit)

。降低成本

。提高周轉周期

。提高生産力

。提高産品、服務品質

管理利益

(Managerial Benefit)

。優化資源管理

。提高決策和計劃能力

。提高監督能力

戰略利益

(Strategic Benefit)

。促進業務增長

。支援業務聯盟

。促進企業創新

。帶來成本優勢

。形成差異化

。帶動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聯系

IT 利益

(IT Infrastructure Benefit)

。提高IT基礎設施的能力

。降低IT成本

。提高IT适應業務變化和企業創新的能力

組織利益

(Organizational Benefit)

。支援組織變革

。促進組織學習

。促進授權

。有利于形成共同願景

表6-2 第二版ABCD檢測表

名額分組 問題
技術 主生産計劃及物料需求計劃的計劃時區是周或更短
主生産計劃以物料需求計劃至少每周運作一次
系統具有确認和跟蹤計劃訂單的能力
主生産計劃以可見的方式管理而不是自動生成的
系統包括能力需求計劃
系統日常派工單
系統包括投入/産出控制
資料完整性 庫存記錄準确度達到95%或更高
物料清單準确度達到95%或更高
工藝路線準确度達到95%或更高
教育和教育訓練 至少80%的員工參加了初始教育
有繼續教育和教育訓練計劃
系統的使用 不再使用缺料表
供應商按時交貨率達到95%以上
使用采購計劃法
工廠中的房間按時交貨率達到95%或更高
主生産計劃完成率達到95%或更高
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召開有總經理及各主要部門經理參加的生産規劃會議
有以書面形式表述的主生産計劃政策,并堅持執行
系統不僅用于訂單編制,也用于排産
生産、市場、工程、财務各部門及決策層的關鍵人員充分了解ERP
高層上司确實使用ERP進行管理
能有效地控制和實施工程改變
在庫存減少、生産率提高及客戶服務水準3項中至少有2項獲得明顯改善
營運系統用于此物計劃過程
總分

  應用MRPII或ERP的企業每年都應當運用ABCD檢測表至少進行兩次自檢。對于25個問題中的每一個問題,評價人員應當取得一緻的意見。對任何一個得到否定答案的問題,應當考慮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否定的答案?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什麼?何時能夠解決問題?要确定時間,不能放任拖延。

自檢評分可按100分計,每題4分。如果有的問題對有的企業不适用,可将其所占的分數配置設定到其他問題。根據評分結果,90分以上為A級,71分-90分為B級,50分-70分為C級,低于50分為D級。其中A級企業相當于實作了物流與資金流、資訊流內建,B級企業相當于實作了閉環MRP,C級企業相當于實作了MRP,而D級企業僅僅是一個資料處理系統。

四、Benchmarking Parners 的ERP項目評價體系

1996年,美國著名的标準化研究機構 Benchmarking Partners 受SAP公司之邀,對使用者項目的投資回報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同時提出了一套ERP項目評價體系。在這套評價體系中,包括項目驅動因素、事務處理名額和關鍵成功因素等三個方面的内容。

1.  項目驅動因素

對不同行業的研究項目表明,實施ERP項目主要有三個驅動因素。

A、對于那些市場較為成熟、産品變化相對穩定的行業,比如化工、半成品加工業等,驅動他們實施ERP的原因在于業務成本的降低。

B、 對于那些産品急劇變化、市場高速增長的行業,比如高新技術行業、電子行業等,這些項目關注的是提高相應市場和技術的能力。

C、 對于那些綜合性的集團型企業,他們關注的是全面、高速和标準化的管理流程。

對項目的驅動因素的評估,實際上就是為了整個項目尋找到了一個基點和一個總體目标。

2.  事務處理名額

對于事務處理的評估,可以分為戰略性收益和經濟性收益。

戰略性收益:是從企業戰略的角度來考慮項目的收益,比如業務處理的內建性、資訊利用度、對客戶的響應度和靈活度、成本和業務活動以及新應用的基礎構架等。

經濟性收益:是用價值來評估項目引起的業務流程變化而産生的效益,包括财務管理、人員管理、IT成本、庫存管理、訂單管理和供應鍊管理等。

3.  關鍵成功因素

根據ERP項目實施的過程,對關鍵成功因素的評估是從項目管理、高層支援、教育訓練、管理改革、合作夥伴管理和流程重組等方面進行的,其中又包含對每個因素具體化的衡量,比如項目管理的衡量就有資源、團隊、技能管理;高層支援有目标、活動等參與度名額;教育訓練有費用、内容和時間;管理改革有交流度、期望度、阻力和可見度等;合作夥伴管理有角色、價格和經驗等,流程重組則有費用和時間。

該評估體系由三個層面構成,即評估目标、關鍵要素、關鍵績效名額。比如,銷售和分銷是評估的目标,銷售周期管理、訂單履行、倉庫管理和運輸管理是在行業中實作這一目标的關鍵要素,而對這些關鍵要素,必須有可量化的績效名額來明确地進行衡量,比如訂單輸入時間、及時傳遞率、最佳銷售時間和詢價周期等,這些關鍵績效名額又有相關的行業基準和實施經驗做為參考,以幫助使用者在實施過程中把握方向,保證項目的成功。

五、國内對ERP應用績效評價的一些研究和方法

這些研究大多結合 D&M 模型的評價思路,并以ERP帶來的商業利益為評價的重點。比較有代表性的評價方案有:

西安交通大學的曹玉俊認為,ERP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更好地支援決策、更快地響應客戶需求。市場競争壓力是企業應用ERP的直接動機,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應變能力是企業提高競争能力的兩個基本手段。計劃控制水準表現為企業的内部監控能力,監控能力是應變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決策支援和資訊系統特征可歸結為資訊品質的提高。是以,他認為應将營運成本、資訊品質、監控能力、應變能力4個方面作為一級名額進行評價,并以“應達結果”和“應做事項”并重的原則,設計了二級名額,三級名額則應結合行業特征另行确定。名額表述形式采用直接陳述句形式,名額得分由評分人員判斷評分,采用5級評分(0-4分)。各名額權數可采用層次分析法或Delphi法确定。整個評價名額體系如表6-3所示(表中三級名額以制造業為例)

表6-3 曹玉俊提出的ERP應用水準評價名額體系

一級名額 二級名額 三級名額 權重 得分
營運成本 存貨周轉率
銷售毛利增長率
期間費用降低率
資訊品質 基礎資料的準确性 庫存記錄的準确率
物料清單的準确率
工藝路線的準确率
業務與财務資料的內建性 成本核算和工廠中的房間成本管理的資料內建
應收賬款與銷售管理的資料內建
應付賬款與采購管理的資料內建
客戶訂單履行情況可實時跟蹤
管理人員對ERP資料的依賴性 高層管理人員使用ERP使用資料輔助決策
中層管理人員使用ERP資料編寫分析報告
監控能力 管理人員數量 人員數量比列
管理層次多少
計劃編制能力 工廠中的房間作業計劃依靠ERP編制
能力需求計劃依靠ERP編制
預防控制能力 營銷費用、管理費用等費用性開支實行事前控制
客戶訂單的确認受客戶或銷售機構信用控制
采購訂單的确認受供應商信用控制
預防控制水準 主生産計劃完成率
産品合格率
費用開支計劃執行率
應變能力 計劃編制周期 物料需求計劃編制周期(每周、每旬、每月)
能力需求計劃編制周期
内部報告編制周期 内部報告編制周期
會計報表編制田鼠
準時交貨率 客戶準時交貨率
工廠中的房間準時交貨率
供應商準時交貨率
營運協調水準 停工待料次數
資金到位率
總  分

中山大學的陳志祥和吳俊峰認為,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綜合評價ERP系統的應用水準。他們提出了一個綜合評價名額體系,該名額體系分為三級,其中兩個一級名額:應用能力水準與應用效果水準。應用能力水準名額下設定兩個二級名額:戰略地位與硬體支援度,應用效果水準名額下設定兩個二級名額:計劃效果和執行效果,二級名額下又分别設立多個三級名額,最終的三級名額有27各。整個綜合評價名額體系見表 6-4:

表 6-4 陳志祥等提出的ERP項目綜合評價名額體系

一級名額

(權重)

二級名額

(權重)

三級名額 權重 得分 權重分
應用能力水準(W1) ERP戰略地位(W21) ERP重視度
硬體支援度(W22) 系統投資比重
計算機普及率
網絡性能水準
計算機聯網率
應用效果水準(W2) 計劃效果(W23) 利潤計劃實作率
銷售計劃準确率
生産計劃準确率
計劃完成率
訂單執行率
工作中心能力準确率
物料清單準确率
庫存記錄準确率
工藝路線準确率
ERP技能普及率
執行效果(W24) 供應商按時到貨訂單比率
物料驗收合格率
完成計劃按時率
按時發貨履約率
銷售訂單可執行率
産品不合格率
生産速率水準
生産費用百分比
庫存資金占用率
企業财務結算速度
效益綜合增長指數
總分

    此外,内蒙古大學的張學軍将 D&M 評價模型與平衡計分卡相結合,提出了一個“基于平衡計分卡的ERP績效考核評價模型(ERP/BSC績效評價模型)”,如圖 6 – 2所示。該模型包括主要子產品的輔助子產品兩部分。主要子產品采用了平衡計分卡的方式,從财務、顧客、内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考察ERP的應用績效,從整體上把握ERP的應用情況。輔助子產品是對主要子產品進行修正。ERP實施的任務就是處理好人、資料、系統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以以教育教育訓練、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和系統使用組成輔助子產品對主要子產品進行修正,避免同時采取其他措施對ERP實施績效産生幹擾,保證評價的準确性和可靠性。

輔助子產品
主要子產品

系統

品質

資訊

品質

系統

使用

教育

教育訓練

财務
顧客

内部

流程

學習

成長

ERP實施的戰略與目的
輔助子產品
主要子產品

系統

品質

資訊

品質

系統

使用

教育

教育訓練

财務
顧客

内部

流程

學習

成長

ERP實施的戰略與目的

圖 6-2   ERP/BSC 績效評價模型

    ERP/BSC 績效評價模型的主要子產品及輔助子產品的名額體系分别見 表 6 – 5 和 表 6 – 6 :

    表 6-5   ERP/BSC績效評價模型主要子產品的名額

方面 具體目标 評價名額
财務 降低營運成本

1.存貨庫存成本降低

2.采購成本的降低

3.産品運送成本的降低

4.銷售管理費用的降低

5.營運資金成本的降低

增加營業收入

1.營收成長率

2.訂單成長率

顧客 縮短與顧客交易時間

1.縮短提前期

2.縮短市場預測時間

3.縮短産品運送給顧客的時間

滿足顧客

1.産品合格率

2.顧客對最終産品的接受度

3.顧客抱怨次數

4.市場占有率

5.顧客延續率

6.顧客争取率

7.顧客對公司形象的看法

内部流程 整合各部門流程,增加營運流程彈性

1.物料采購适應需求的彈性變化程度

2.制造适應客戶需求的彈性變化程度

3.訂單接收到交貨的時間

4.應付臨時訂單的能力

通過部門整合,實作資源的整體規劃

1.公司内部處理訂單的時間

2.産品定價所需時間

3.緊急采購原材料的次數

4.規劃公司生産所屬的時間

5.利潤管理和分析能力

建立公共資料庫,實作部門間資訊共享

1.業務資料傳送步驟的變化

2.公司資料查詢的時間

3.公司資料更新的速度

4.提取産品生産相關資料的時間

5.搜尋業務相關資料所需的時間

學習成長 提升員工生産力

1.員工滿意度

2.員工延續率

3、員工平均營收

4.員工平均附加價值

提高中進階主管的決策能力 1.主管作決策所需的時間
将組織内隐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 1.ERP相關工作流程的技術手冊數目

表 6-5   ERP/BSC績效評價模型主要子產品的名額

方面 評價名額
系統品質

1.軟體功能合理性

2.開發先進性

3.軟體文檔完整性

4.軟體維護及時性

5.硬體品質評估

資訊品質

1.庫存記錄準确度

2、物料清單準确度

3.工藝路線準确度

系統使用

1.主生産計劃完成率

2.供應商按時交貨率

3.工廠中的房間按時交貨率

教育教育訓練

1.參加初始教育教育訓練的員工比例

2.決策層關鍵人員對ERP的了解程度

3.繼續教育和教育訓練的完整性

(摘自《企業ERP應用研究》 第六章 企業ERP應用績效的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