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國内衆多的造車新勢力中,問界算是近一年來才崛起的一個新興品牌。從釋出品牌到月銷量破萬,問界用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這種兇猛的攻勢也讓一衆新能源車企非常豔羨。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AITO問界系列已實作累計傳遞超7.5萬輛,成為銷量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可以說,問界坐火箭般的速度也用實際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背靠大樹好乘涼!畢竟問界可是華為與賽力斯共同打造的品牌,而與此前合作的幾大汽車品牌不同,問界車型的衆多技術都由華為提供,比如說科技系統、雷達攝像頭、音響、電機等等,甚至華為門店中也能看到問界的身影,這無疑加速了問界的成長。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本以為到了2023年,問界會一路“高歌猛進”,創造新高的成績。但沒想到,問界的增長态勢卻戛然而止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銷量表現不盡人意,1-3月份累計傳遞了11659輛新車,這個資料連去年10月份的單月銷量都不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問界還進行了一次降價,最高降幅達到3萬元,但目前看來毫無助力。

種種現象都在告訴我們,問界汽車賣不太動了!很多人就納悶了,這是華為光環不好使了嗎?不得不承認,問界汽車在去年之是以賣得這麼好,就是因為背靠華為這座大山,而餘承東也屢次為問界站台,甚至還号稱問界M7是一款擁有百萬級豪車舒适智能體驗的電動車,可問界M7真的有那麼優秀嗎?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至少從目前來講,問界M7并非那麼完美。盡管這款車擁有着“天花闆”一樣的車機系統,同時還有着零重力座椅這樣的賣點,但總體來講它的空間設計還是挺不合理的,特别是在第三排座椅上,它的空間顯得非常局促,也就是說這款車其實隻照顧了第一排與第二排的乘客,對于第三排并未太下功夫。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當然了,即便這款車的第三排不夠寬敞,但對于消費者來講都不是原罪,最讓大家失望的或許還是這款車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去年11月份,中保研曾公布了問界M7的碰撞測試結果,該車在中保研正面偏置25%的碰撞測試中,車身A柱出現明顯彎折,且乘員艙的上部空間也發生了入侵,得到了“一般”的評價。而作為對比,諸如理想L9、領克09等車輛在碰撞之後卻表現優秀,A柱與B柱完好。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毫無疑問,這次的碰撞測試也讓問界M7陷入了質疑之中,雖然後來一位微網誌認證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工程師的部落客回應稱:A柱變形≠安全性差,也≠A柱斷裂!但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這款車的華為光環已經被無情撞碎了,而他們也意識到,這款對标百萬豪車的SUV其實本質還是一款東風車。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本來問界如今的發展就夠艱難了,更雪上加霜的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近日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并強調不能使用華為/ 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這就讓3月份才換上“HUAWEI”辨別的問界打了臉。因為在大衆的認知中,問界就是華為的車,如今華為竟然當衆打臉不讓用HUAWEI辨別,這不就是變相要與其撇清關系嗎?

由華為“一手帶大”,如今又撇清關系,問界到底做錯了什麼?

盡管目前還不清楚華為是否還會與問界進行深度合作,但如今的情況對于問界而言并不是好事,這不僅會打擊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同時也會影響問界的品牌力。而沒了華為的問界,注定不會撐得太久。

寫在最後

總的來講,問界一個就是被華為帶火的品牌,尤其是鴻蒙座艙的賦能,讓問界旗下的車型在同級别競争對手中脫穎而出。不過要是以後這唯一的優勢都沒了,那誰又願意為沒有華為的問界買單呢?而對于問界而言,如何進一步提高自身産品競争力,實打實地打造品牌口碑,才是目前最急需的。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