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瑩瑩:以模拟提案為媒,為青年參與鄉村治理獻良策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年輕人不想回到農村,想進村"兩個委員會"帶領村民脫貧緻富卻又不能選擇......作為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七賢街道辦事處的幹部,餘瑩瑩發現,這些問題是農村治理人才建設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2019年,她和四位年輕同僚做了大量的研究,借着全國青年模拟政協提案征集活動的機會。

結果顯示,浙江省紹興市七賢街119名村"兩委"幹部中,隻有11名是80後村幹部,占比9.2%,85名低至4名,僅占3%。

為了充分認識目前青年在農村治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訴求,餘瑩瑩邀請了20多名街頭年輕幹部進行面對面的會談。

一位村幹部在向她吐露,他不僅負責村黨務、收銀員、婦聯工作,還在周末投入大量精力在村裡鄉村旅遊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上,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在加班,适當"5加2, 白色和黑色。

另一位90後青年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大到征地拆遷、來信訪要保持穩定,小到村民辦理醫療保險、住房建設等工作必須全力以赴,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都很大。

還有很多人在座談會上以盈瑩"吐槽"為主,日常工作中,大量時間應付上級的各種考核、考察、開會、調研等,并走訪村民,了解村情,解決百姓的後顧之憂這些工作擁擠不堪,"多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往往無濟于事。

"年輕人認為村幹部看得太狠,缺乏得力,想做,不能選擇。餘瑩瑩解釋說,即使對于願意擔任村幹部的年輕人來說,在村級組織變革的過程中,村民對年輕人候選人"不知道、不了解、不想選擇"的"三不"問題也成了最大的絆腳石。"農村是熟人社會,很多年輕人覺得年輕人很難當選,是以不鼓勵當村幹部。

優秀青年在農村基層治理參與度不高,持續外流已成為影響基層治理成效、促進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

面對這些問題,餘瑩瑩和小夥伴們焦慮不安,卻沒有合适的管道去反思。在了解到2019年全國青年模拟政協提案活動的資訊後,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表達它的好機會。

為了使研究更加紮實,形成建設性意見,在研究過程中,餘瑩瑩邀請了一名擔任村"兩委"幹部的年輕人,以及一名表現突出但未入選村"兩委"的年輕人一起工作。他們與區内綜合部的同僚一起,讨論了其他地區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并邀請紹興市委學校教師楊洪祥擔任導師。

盡管工作繁忙,他們還是花了大約兩個月的時間與街頭幹部、村幹部、咨詢相關專家、電話采訪外面的優秀青年、回國青年聊天、尋找問題和打磨建議等進行溝通。

針對大家的回報和實際問題,團隊從"制度激勵、突破進駐難"、"長期教育訓練、解決留存""情感召喚、提升使命感"三個方面給出建議。

"要鼓勵優秀青年在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層面回歸農村治理。餘瑩瑩解釋說,對于村裡的年輕人"沒有基礎""人不熟悉",村民對年輕人候選人"不知道、不了解、不想選擇"的"三不"問題,如果從制度層面給予年輕人一定的支援,比如規定村"兩委"至少一名35歲以下的成員, 優秀青年參與農村治理将産生積極影響。

很多當地大學生畢業後,更願意選擇去杭州、上海等城市發展,即使回到當地,也會選擇在城市機關工作,有的年輕人甚至到農村工作也不長。

你如何留住這些年輕人才?于瑩瑩在模拟提案中提到,要關注青年人的需求,建構青年村幹部成長的藍圖。"不僅要有集中教育訓練、'通過樂隊'、日常比賽、獎勵,還要跟上待遇,保護青少年生活需要,為村幹部繳納社會保障金,适當鼓勵村青年幹部開展副業,為他們提供長期紮根農村工作的可能性。

除了基本的生命支撐,團隊還認為,每天青春愛家、奉獻家、建立使命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對于新村幹部的心理調研也要跟上。

餘瑩瑩坦言,當團隊将建議還給青年村幹部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們非常贊成,這讓她覺得"做這個模拟建議是相當有意義的"。

令餘瑩瑩和團隊成員既驚又喜,大家努力形成的《鼓勵優秀青年進駐村幹部的建議》最終被評為"最佳模拟政協提案"。

"結果公布當天,當我打開連結時,我的手在發抖和緊張。餘瑩瑩表示,作為最基層的從業人員,我們反映的問題可以一步一步地傳達,并得到認可,說明活動本身是非常公平和公開的,也為基層青年發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慶日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杜偉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