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不想回到农村,想进村"两个委员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却又不能选择......作为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七贤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余莹莹发现,这些问题是农村治理人才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2019年,她和四位年轻同事做了大量的研究,借着全国青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的机会。
结果显示,浙江省绍兴市七贤街119名村"两委"干部中,只有11名是80后村干部,占比9.2%,85名低至4名,仅占3%。
为了充分认识当前青年在农村治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诉求,余莹莹邀请了20多名街头年轻干部进行面对面的会谈。
一位村干部在向她吐露,他不仅负责村党务、收银员、妇联工作,还在周末投入大量精力在村里乡村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上,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加班,适当"5加2, 白色和黑色。
另一位90后青年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大到征地拆迁、来信访要保持稳定,小到村民办理医疗保险、住房建设等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都很大。
还有很多人在座谈会上以盈莹"吐槽"为主,日常工作中,大量时间应付上级的各种考核、考察、开会、调研等,并走访村民,了解村情,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这些工作拥挤不堪,"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往往无济于事。
"年轻人认为村干部看得太狠,缺乏得力,想做,不能选择。余莹莹解释说,即使对于愿意担任村干部的年轻人来说,在村级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村民对年轻人候选人"不知道、不理解、不想选择"的"三不"问题也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农村是熟人社会,很多年轻人觉得年轻人很难当选,所以不鼓励当村干部。
优秀青年在农村基层治理参与度不高,持续外流已成为影响基层治理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面对这些问题,余莹莹和小伙伴们焦虑不安,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反思。在了解到2019年全国青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信息后,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表达它的好机会。
为了使研究更加扎实,形成建设性意见,在研究过程中,余莹莹邀请了一名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年轻人,以及一名表现突出但未入选村"两委"的年轻人一起工作。他们与区内综合部的同事一起,讨论了其他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并邀请绍兴市委学校教师杨洪祥担任导师。
尽管工作繁忙,他们还是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与街头干部、村干部、咨询相关专家、电话采访外面的优秀青年、回国青年聊天、寻找问题和打磨建议等进行沟通。
针对大家的反馈和实际问题,团队从"制度激励、突破进驻难"、"长期培训、解决留存""情感召唤、提升使命感"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要鼓励优秀青年在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层面回归农村治理。余莹莹解释说,对于村里的年轻人"没有基础""人不熟悉",村民对年轻人候选人"不知道、不理解、不想选择"的"三不"问题,如果从制度层面给予年轻人一定的支持,比如规定村"两委"至少一名35岁以下的成员, 优秀青年参与农村治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很多当地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去杭州、上海等城市发展,即使回到当地,也会选择在城市单位工作,有的年轻人甚至到农村工作也不长。
你如何留住这些年轻人才?于莹莹在模拟提案中提到,要关注青年人的需求,构建青年村干部成长的蓝图。"不仅要有集中培训、'通过乐队'、日常比赛、奖励,还要跟上待遇,保护青少年生活需要,为村干部缴纳社会保障金,适当鼓励村青年干部开展副业,为他们提供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可能性。
除了基本的生命支撑,团队还认为,每天青春爱家、奉献家、建立使命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对于新村干部的心理调研也要跟上。
余莹莹坦言,当团队将建议还给青年村干部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非常赞成,这让她觉得"做这个模拟建议是相当有意义的"。
令余莹莹和团队成员既惊又喜,大家努力形成的《鼓励优秀青年进驻村干部的建议》最终被评为"最佳模拟政协提案"。
"结果公布当天,当我打开链接时,我的手在发抖和紧张。余莹莹表示,作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我们反映的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地传达,并得到认可,说明活动本身是非常公平和公开的,也为基层青年发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庆日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杜伟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