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為什麼要創業?——張林軒

http://kuailiyu.com/article/136-4.html

我叫張林軒,今年20歲,是在聊網(talkways.com)的創始人。網站緻力于為中國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英語和獲得更多視角的平台,目前正在内測調試階段。從公司注冊到現在有半年,已獲得數位投資人的百萬級投資offer,估值過千萬。

最近有不少朋友都問我,作為90後,是如何開始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怎麼解決等一些問題,後來我想索性就寫篇日志,可以給更多有同樣夢想的朋友做參考,也算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為過去一年的努力和成長做一個小結。

我懂的肯定沒有各位企業家和投資大牛多,不過我覺得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特的機遇和情況,有時最能幫你看清道路的不是已經遙遙領先或者到達終點的人,而是快你幾步的人。是以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探讨,如果有我說的不對的地方,或者如果你有不同觀點,請盡管用力使勁噴。但有一點請注意,這隻是我創業以來的個人感悟,而非成功學。

在深入讨論前,我要稍微介紹一下自己的項目,因為之後會經常引用到。

我的項目叫在聊網,是一個線上英語教學的平台,美國名校在校生或畢業生注冊成為老師,并填寫非常詳細的資料,中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不同學校、專業和經曆的老師,選擇不同的課程,通過線上視訊對話完成學習,然後支付由老師自己設定的費用,并對老師的課程評分,來督促老師的授課表現。

因為文化差異,美國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會為自己的孩子支付全部學費,有60%的大學生在畢業時會有平均一萬五千美金的債務(利息從畢業當天開始算),他們有非常巨大的壓力在上課期間掙錢,是以願意每小時掙取5到20美金來做視訊家教。在中國,同品質的老師課時費要在這個價格的5到10倍左右。

雖然視訊教學在某些方面不如面對面,比如互動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學效果會被老師的英語水準和綜合品質彌補。另外,在你随時随地學英語的同時,還交到了和你興趣相投的海外朋友,獲得了更多視角甚至資源。

在中國做事,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會被人選擇

創業一定要有核心競争力。核心競争力不是指點子,而是指即使别人知道了你的點子,來抄襲你,你也能做的比他們好的原因。核心競争力有内在的,你的能力和特長,比如你的技術特别厲害,而且在一個領域已經研究了很久,水準算是國内TOP10的;還有外在的,你的資源和管道,比如你的大舅是某個大公司的高管,然後能成為你的第一個大客戶(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幫蓋茨簽了第一大單)。

外在的核心競争力經常是短暫的,因為你如果發展的不錯,那麼很快你原來有的資源就會滿足不了你的需求,但是你可以靠它起家。内在的核心競争力一般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摸索和積累,同時也需要不停的進步。如果你缺失核心競争力,即使你是市場中的第一個,你的公司會很快被抄襲,然後被清出局。

有些年輕創業者會有一個想法(尤其容易出現在海歸身上),覺得創業就是要證明自己,如果自己足夠優秀,金子總會發光,是以不在乎去“走關系”或者利用身邊的資源,排斥了外在競争力。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種想法,後來發現是非常錯誤的。創業隻有一個目的,就是成功,隻有成功才能證明你自己,沒人會記得比爾蓋茨在初創時用了自己母親的資源,但大家都知道微軟的成功和蓋茨持續了13年的世界首富。

我還記得之前在美國創業的一次經曆。當時17歲,自己在做校報。學校不給我們贊助,印刷要自己籌錢,就做了廣告位招商,整版廣告的價位是400美金,後來我們每期都會有一個。但其實校報的發行量并不是那麼高,每期1000份,拿到報紙的人很多都直接扔掉了,大部分讀者也隻是看看封面故事。

商家都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還是會願意出400刀。這是因為作為美國政府極力保護的對象,公立學校是不能張貼任何廣告的,是以獨立的校報成了諸多企業可以平時在學校宣傳的唯一途徑。那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在校内宣傳的途徑呢?後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很多美國高中的入口旁邊都是有停車位的,我們學校有三個入口,每個入口兩側很近的地方都有停車位,這些大部分是給學生的(美國學生很多17歲就開始獨立開車)。我聯系到了他們,承諾了他們每月50刀,租他們的“車皮”,就是他們每天早15分鐘開車到學校,我在他們到了之後把一張大海報貼在車上,在他們放學之前把這些海報拿走,然後招租這個海報的位置。我把這個想法寫成了簡單的一頁文檔,發給了附近的公司,不到一周,一個在美國非常有名的網絡駕校(driversed.com)的地方市場部門找到了我,并簽下了在接下來一個月的廣告合作合同。合同上寫他們會給我2400刀,而我的成本,給司機的費用和印刷費加在一起隻有300刀多一點。後來這件事情沒有繼續做,因為在Driversed要給我打錢的時候發現我當時沒有綠卡,不能在美國合法做公司,不過我相信如果當時繼續做的話,也許結果會還不錯。

我提這件事情的原因是想說,我沒有任何學曆,公司沒有正式注冊,沒有可見的産品,沒有案例,連Logo都沒有,僅憑一頁的文檔,就可以讓一家完全陌生的大公司願意跟我合作,并且給我一筆不小的錢。這是在美國創業的好處。

在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回國之後帶着這種美國态度嘗試去做事情:我相信隻要能提供最好的方案和産品,就會被人接受。但結果是我碰了很多壁。我記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在中國和新東方的某位市場高管讨論贊助方案,那人說:我相信你的方案對公司會有幫助,也的确是好的選擇,但是在中國做事,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會被人選擇,還有太多其他因素,這就是中國。

其實我想可能我的很多朋友對這一點比我還要更清楚,我隻想對可能和我一開始一樣理想主義的朋友們說,其實這些都隻是遊戲規則,你既然想要赢,想要站在最高點,就必須遵守規則。

回歸主題。在決定創業之後,你需要首先根據你的内在和外在核心競争力來選擇你創業的大方向,而且這兩點最好要重合。如果你想不到交叉點,那就再接着想。因為青年人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90後更是微乎其微,是以我們在任何一點都一定要做到最好。而越往後越不容易做到極緻,是以在一開始選擇大方向的時候,一定要完美主義一點,找到真正最适合你自己做的事情。

我個人的例子,内在優勢:我在中國讀書到國小畢業,在加拿大和美國讀書到高中畢業,是以我有中美雙重語言和文化背景;回國後我做過幾個大的英語教育訓練公司的講師,包括教育訓練總監的職位,對英語教育訓練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我很喜歡設計産品,之前創辦過兩份報紙和兩家公司,産品都是我自己負責,而網際網路企業是最需要産品構思的行業。

外在優勢:我有很多在美國名校的朋友,而且通過之前在美國成立的一個中美文化交流非盈利性組織,帶領着一支由來自哈佛、斯坦佛這些名牌大學在校生組成的兼職團隊。

其實很容易看出來,把這些條件都結合在一起,我創業的方向就已經出來了:一個在英語教育訓練行業,着重利用美國名校團隊和資源的網際網路産品。

我相信,每個用心的人都會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條件不是因為幸運,更多是自己創造的機會。比如很多人會覺得我能有北美生活的經曆就很幸運,但其實我小時去加拿大是因為父母的離異,是被迫的。而在離開北京之前,我對媒體非常感興趣,在國小有辦自己的報紙,還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電視綜藝節目,在北京電視台還算個小明星。

去加拿大之後,自己的那股傲氣和“京範兒”非常不招人喜歡,同時因為完全不懂語言,之前熱愛的電視節目和報紙都不能再繼續做了。是以後來我在加拿大的三年就選擇了悶頭學英語,為之後在美國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每一件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是福是禍其實都很難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做出最好的選擇:逆境時踏實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順境時發揮優勢,獲得更多機會。

最初我和三個人還揮淚拜過把兄弟,現在他們都不在公司了

以上談到核心競争力都是以個人為主,但當你有了團隊,他們就變成了你最大的籌碼,你核心競争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白手起家的情況下,你不會有太多錢去為大家提供資金報酬,是以一般都要用股份。股份讓你的團隊更有參與感,覺得在公司受到尊重,而且在公司發展順利的情況下有長遠利益的保證。不要因為怕有人分利益而吝啬股份,但是要盡可能掌握公司的控制權,最好在獲得天使投資之前保持絕對控股。

上面說到過解決一個需求,你要想清楚什麼、怎麼、和誰這三個問題。但是當你要召集一支團隊時,你要想明白第四件事,就是 “為什麼”。

我自己的例子,在決定創業之後,我把我身邊認為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都弄到公司裡了,核心團隊最一開始包括我六個人。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六個走了四個,然後又新加入了四個,還是六人。一開始的時候,我和另外三個人還揮淚拜過把兄弟,現在這三個人都不在公司了。

一開始大家加入可能是為了一個好的機會,或者是能有一幫朋友一起做一件事情,我相信絕大部分考慮一起創業的年輕人都是這麼想的。可是創業很現實,也很殘酷。每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都會這麼考慮自己的選擇:我投入這些時間,是不是能學到東西,獲得成長,在我的領域走的更遠。是以在沒有獲得一定成功之前,對一個合夥人最大的保障就是即使公司黃了,他也不會虧,因為他獲得了成長。如果一個人隻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做一項任務,而不是因為他自己喜歡,那麼他的工作狀态絕對不會長久,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會開始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然後就會有不可避免的沖突。即使解決了短暫的沖突,問題的根源還在,時間長了他最後還是會選擇退出。

現在,我和合夥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好,因為他們在公司裡面做的事情,就是他們最熱愛做的事情。我們平常還經常一塊打打英雄聯盟LOL。

拉攏優秀的人才一定要像談戀愛追姑娘(或者男孩)一樣

确定了具體的方案之後,要制定執行計劃,并判斷在獲得天使投資前要完成的程度。任何項目都需要資金,白手起家還不找投資……那你真的沒的玩了。根據你對自己項目的了解,判斷通過你現有的資源、人力、和經費能夠做到的最好程度。

一般來講,再粗糙的DEMO都強過紙上談兵,而DEMO當然也是越完善越好。但問題是,完善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以究竟如何選擇,就要考驗一個創業者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了。你要選擇一個可以實作的目标,同時這個目标的完成度也要能足夠吸引未來的投資人。因為大家的項目和情況都太不一樣,這個平衡點究竟在哪兒,我沒法給出一個萬金油的方案,但是有一點我想說的是,對于90後來說,你的計劃基本永遠都會比實際情況差,是以在最一開始制定方案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保守保守再保守。我們優勢是激情和拼勁兒,劣勢是經驗不足,做事不夠穩重,容易過度樂觀。既然知道自己的劣勢,那一定要想辦法主觀的在一些決策上做出相對穩重保守的選擇來彌補。

執行計劃在初創階段是一定會不停變動的,但是這絕對不能成為不做計劃的借口,因為你要學着慢慢制定越來越靠譜的計劃,執行度也要越來越能跟得上計劃。

比如我自己,小時候我制定的計劃基本從來不會執行,這包括各種奇葩的想法,看完一套書啊,學好Photoshop啊,甚至包括跟着視訊學舞蹈等等;14歲的時候初三,計劃一定要在高一的時候做第二份報紙(第一份在中國國小的時候做的),後來高二的時候做了,晚了一年;半年前為在聊網做規劃時,想的是4月份完成粗糙産品,後來是6月份完成的,晚了兩個月。

不要因為之前有過拖拉,或者沒完成制定計劃的經曆,而覺得計劃都沒用,然後放棄制定計劃。這世界上真的沒幾個人能一直按照計劃完成任務的,就連喬幫主在開發新蘋果産品時都是屢屢拖後計劃,有時釋出日期甚至拖後一年以上。

關于制作産品的過程,由于不同行業的産品相差很多,是以我就不做綜合分析,隻講一下我自己做在聊網的過程。我是去年11月份決定要做這個事情的,到6月份網站完成測試版有7個月了。

首先,要從你想到的項目大方向往細了縷,決定網站的主要功能,這個時間對我來說比較長,我覺得也應該長一點,畢竟在初創期間改方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一是你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去改變,二是如果改了,團隊和投資人會對你的判斷能力産生質疑,進而對項目沒信心。這個階段我花了大概3個月的時間,确定了網站幾個需要着重設計的大項,比如學生搜尋老師時使用的威客地圖都有哪些條件(這會影響老師注冊時需要填寫的資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預約和支付流程,以及學生的成就和課程體系。

然後我召集了6個我覺得身邊比較理想主義比較細心的朋友來做了一支兼職的産品團隊。大家一周見2、3次,我跟這個團隊一起把産品的細緻結構做了出來,決定了一些功能具體如何實作,以及網站的基本風格和樣式,這個階段花了2個月。然後,這裡要贊一下劉堯,我們的設計師,他太棒了,我們一起把網站一頁一頁的讨論設計出來,當然,設計全都是他做的,我隻是提提想法。把網站設計出來花了2個月,然後找了個外包團隊把網站的前端寫出來。

和産品同步的就是技術。對于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技術是跟産品一樣重要的(在初期甚至比産品更重要,因為初期重要的是産品能使用而不是完善)。

由于我自己不懂一點技術,是以這裡就不說關于技術的進度。技術型的CEO做網際網路創業很吃香,因為可以在初創期節省很多成本,而産品型或者人脈型的CEO一定不要吝啬跟技術人員分股份,相比其他團隊的成員,技術是最有可能一直留在公司的。一旦進入快速發展期,公司本身的成長速度很可能超過核心團隊的成長速度,然後你不得不換人。市場人員是最容易發生這種事情的,因為市場是一個非常吃經驗和資源的事情,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8000元一個月能雇到的人比自己負責市場的核心團隊人員要靠譜的多。産品和技術則更靠靈感和天才。是以如果你不是技術型創業者,然後有心儀的技術人員,一定要把TA追到手。是的,拉攏優秀的人才一定要像談戀愛追姑娘(或者男孩)一樣,三顧茅廬什麼的其實都弱爆了。

在聊網的技術主要是由兩位朋友做的,初期主要是張骁懿,現在在蘋果實習,中期到現在一直是陳宇飛(陳總V5,沒你就沒有在聊網),他們都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賞的人,技術很棒,也是很好的朋友。

最後還有一些可能和其他創業項目沒什麼關系的步驟,也順便提一下。網站産品做完了之後就是找老師注冊了。這裡專門分出來了一個美國團隊,由全獎從伯克利畢業的德愛中混血美女負責帶領一支5人的美國團隊,兩個星期内我們就有了300名注冊老師,然後停止了招新。另外還有一些網課教材的開發,由一些之前在大教育訓練機構的老師幫忙一起完成。

當我有了一個可見的DEMO,300多個來自美國TOP20大學的注冊老師,我就可以找天使投資了。

大學生是否應該休學創業?

這可能是身邊的人跟我争論最多的問題了。我兩年多前從高中畢業,然後選擇了休學,放棄了加拿大的公民身份和美國綠卡回國發展。如果當時在美國選擇上大學的話,現在應該已經大三了。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聊網一開始的PHP工程師之一,現在的技術顧問,叫做Ben Yu。不是笨魚哈,他是一名美國出生的華裔,姓于名Ben。他和我同歲,在哈佛做了半年大一新生之後就休學了,到現在一直在做一些很飄逸的事情,各種爬山,各種旅遊,鑽研技術。

他當時休學是因為一個叫皮特·泰爾(Peter Thiel)的人,泰爾是美國最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之一,是Paypal的創始人和Facebook的天使投資人。他發起了一個叫“20 under 20”的學生休學創業項目,每年在美國篩選二十名二十歲以下的天才青年,每人送10萬美金創業,條件隻有一個,那就是休學2年(關于能否在2年之後返校,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規定)。這些人的背景都非常奇特,比如Taylor Wilson,14歲時成為全球最年輕獨立制造出核反應堆的核心的人,或者Andrew Hsu,19歲,已經是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博士4年級學生。Ben也是為了參與這個項目,在一年前被泰爾先生“說服”休學的。

這些人在美國可以算是精英學生中的精英,他們大多會做一些很刺激的事情,追求極限,不走尋常路,休學對于他們來說,已經不算是太難的選擇了。這樣的精神,也是被美國最頂尖投資人皮特泰爾,以及諸多其他成功人士所欣賞和鼓勵的。而在中國,最優秀的花朵一定是最受保護的對象,他們一定要被保送到清華或者北大,然後接受最優秀的教授的指導,最終成為祖國的棟梁。在兩個有着鮮明不同價值觀的文化中,人們對年輕人創業的态度也必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關于是否應該早創業,或者為了創業而休學,我相信沒有絕對的答案,是以也沒有必要就此問題進行籠統的讨論。就好像有句話說,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和最窮的人過的生活都一樣,我相信真正的道理也沒有文化之分,隻是在不同文化中會有不同的應用方法。創業在中國普遍被視為是一個年長有經驗的人才能做的事情,而美國很多成功人士則鼓勵年輕人盡早創業,中美兩國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國家,這兩種态度應該都有一定道理。

之前我們團隊的徐德塵曾參與過的央視二套的辯論節目“對手”。當時的命題就是:創業是否越早越好。我個人認為這種命題沒有辯論的意義,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一種特例,或者說,如果想創業成功,你必須要有和别人不一樣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可能給創業的人寫出一套定式,告訴他們,在這個時間點創業比在那個時間點創業好呢?

我相信,創業沒有絕對的“早晚”,隻有相對的“合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背景和條件考慮投入回報比。

用我自己的例子,我做休學這個選擇并不容易,當時的選擇也是在良久思考後在決定的:我列出了上大學能獲得的最主要的三個“好處”,在對比之下,我選擇了休學創業,因為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就這三點而言,休學會有更好的回報。

投入的都是四年的時間,上一個優質的大學會給你的三點收獲是:

1. 社會期望進階人才所擁有的基礎知識(數學、經濟、文學等);在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有效率的系統化自學的方法;知識、智慧、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長。

2. 一個由校園為核心的人脈關系網,包括各種校友、教授、以及跟學校關系緊密的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哈佛校友會的管道是非常可怕的。

3. 文憑——社會對你的初步認可,一塊兒最簡單有效的敲門磚。

我又分析了一下,同樣是這三點,休學創業能給我帶來什麼收獲:

1.在高中時選修的各種AP課程(相當于大學預科)中學到的知識,作為常識來講,就已經足夠了,加上我平時非常喜歡閱讀各種書籍,包括經常去聽各個大學的網課;對于創業技巧來說,其實沒有真正可以學習的專業知識(據調查顯示,培育出最多CEO的專業,是哲學),更多的是在實戰當中練出來的;如果你足夠自覺,學習體系是可以自己實踐出比學校教你的萬金油方法更靠譜的方案;過去這一年在創業的時間,是我活到現在各方面成長最快的階段。

2. 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你會接觸各種其他的創業者、成功企業家、投資人,如果你還相對靠譜,他們都會願意跟你做朋友。而具體說我個人的例子,我的項目是非常注重美國團隊的,其中有一名已經畢業,就是之前提過的Ming Stephens,另外還有六名在美國名校讀書的學生在這個美國核心團隊裡。比如Stephane Fouche,哈佛全獎的海地人,或者Lucas Sphanger,杜克全獎,且是該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授課學生。通過長時間的帶領這個團隊以及跟他們合作,我跟這些朋友産生了非常強烈的信任和互相依賴,而這種通過共同奮鬥獲得的情感和默契不是靠在一起學習就能獲得的。如果你有一名哈佛的摯友,他非常信任你且願意幫助你。其實你就一定意義上掌握了哈佛的校友資源。通過上大學而積累的資源更多局限于你所上的那一所大學和你學習的專業,而如果你能通過一些自己的方法,擁有一支跨校園的多元化團隊,你所建立的關系更堅固,而輻射出來的資源也會更廣。

3. 對于創業時涉及到的各種場合,你的CEO或者創始人身份其實已經做到了敲門的作用,而真正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大家看的更多的也是你的談吐和氣場。即使創業失敗,然後選擇再去找工作,也可以利用創業期間所積累的資源找到更好的工作。真正有本事的人已經很少再直接投履歷參加海選了。

這是我自己的情況。不過我承認,絕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在很年輕的時候創業。但是做什麼決定,應該是每一個人自己在做足夠多的思考之後得出來的結論,而不僅僅是因為社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關于年輕人創業時會在家裡碰到的阻力。如果你在乎你的家人,你要相信,他們為你的付出,對你的要求,其實到最後都是希望你幸福。而關于如何獲得幸福,我認為,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獲得幸福最好的方法之一。喬幫主曾說,如果你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決不要妥協。我很欣慰在我找到自己熱愛做的事情的時候沒有妥協,而且堅持到了現在。

是以如果你真的想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想創業,并且堅信這會是你熱愛的事情,那不要讓别人來主導你的選擇。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多少人自己活得完全明白,雖然大師們留下來人生經驗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但是這隻應該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終究每個人的路都是要自己走的。(文/張林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