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朗洞對峙後,中印夾縫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尋求解決邊界問題

作者:北海生煙雲

不丹首相策林近日表示,不丹已認識到與中國的邊界問題需要通過雙方協商來解決,而不是像印度那樣采取單方面對峙和肢體沖突的方式。他表示有望在一兩輪會談内就劃定與中國的邊界問題達成共識。

朗洞對峙後,中印夾縫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尋求解決邊界問題

德國總理肖爾茨陪同不丹首相洛塔·策林檢閱儀仗隊

中不關系:不建交、不劃界、不對抗

作為中國14個陸上鄰國中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丹在中印關系中扮演着一個令人稱奇的角色。

盡管與中國有約1200平方公裡的争議領土,但曆經32年、24輪會談和友好協商,該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朗洞對峙後,中印夾縫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尋求解決邊界問題

不丹地圖

不丹在聯合國人權會議和世界衛生大會上連續支援中國,并在涉藏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立場,表現出不對抗的姿态。這些奇特之處,使得不丹成為中國外交中的一道特殊風景線。

四大原因

不丹釋出積極信号,試圖與中國努力解決邊界問題的背後原因有四個。

第一,不丹尊重曆史遺留問題,願意與中國展開對話。

第二,不丹認識到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霸權主義和大國強權主義不利于其發展。

第三,不丹與西藏的關系比與印度更密切,從文化、宗教、曆史感情等多方面都有緊密聯系。

第四,中國向南亞建設“一帶一路”項目有利于不丹的發展。

是以不丹認識到隻有與中國保持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才能受益。

背後的印度因素

曆史人文、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交織而成,不丹一直處于“三不”狀态,與印度的關系密不可分。

1910年,英國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不丹外交接受英國“指導”。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衣缽,在1949年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導”。在印度的“指導”下,不丹隻同53個國家建交,與聯合國“五常”都沒建立外交關系。2007年,印度和不丹重修《友好條約》,廢除了“霸王條款”,但同時規定不丹行為不能損害印度的戰略利益。

不丹财政收入一半來自向印度輸出水電,軍費與裝備也來自印度援助,加之不丹身處内陸,印度是其最大貿易夥伴、援助國和債權國。是以,不丹與印度的關系必須顧慮印方“臉色”。

中印朗洞對峙

洞朗地區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縣,西與印度錫金邦相鄰,南與不丹王國相接。洞朗地區中部和東部是山谷和森林,地形複雜,汽車無法通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方決定按照傳統的步行巡邏路線修建道路,沿着多卡拉山口分水嶺山脊東側向南延伸。

朗洞對峙後,中印夾縫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尋求解決邊界問題

在2017年6月18日,印度的邊防人員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的邊界線進入到中國的境内,攜帶武器和推土機進入洞朗地區,阻止中國軍隊修路,導緻中印兩國出現武裝對峙,以此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印度沒有聲稱洞朗地區為自己的領地,而是以支援不丹的主權聲稱作為越境理由。經過長達2個月的對峙與談判,最終在8月28日,雙方同意結束對峙。2017年8月28日14時30分,印度撤回了越界人員和裝置,中方現場人員進行了确認。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

印度阻撓中方在洞朗修建公路的依據是2012年簽署的三國交界處問題處理諒解檔案,該檔案要求通過協商解決三邊邊界事務。中方認為印方的主張濫用了檔案中概念的定義,堅持有權在洞朗地區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此次危機尴尬的地方在于,不丹也對公路建設表示不滿,進而給予印度介入某種口實。

結語

印度媒體普遍認為,中不邊界條約将會明确規定洞朗等地區的主權,不丹總理的親中言論給印度帶來了巨大震驚,這标志着不丹立場的重大轉變。同時,如果中國與不丹簽署邊界條約,印度将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簽訂邊界條約的中國鄰國。

#不丹有望與中國正式劃清洞朗邊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