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朗洞对峙后,中印夹缝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寻求解决边界问题

作者:北海生烟云

不丹首相策林近日表示,不丹已认识到与中国的边界问题需要通过双方协商来解决,而不是像印度那样采取单方面对峙和肢体冲突的方式。他表示有望在一两轮会谈内就划定与中国的边界问题达成共识。

朗洞对峙后,中印夹缝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寻求解决边界问题

德国总理肖尔茨陪同不丹首相洛塔·策林检阅仪仗队

中不关系:不建交、不划界、不对抗

作为中国14个陆上邻国中唯一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丹在中印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令人称奇的角色。

尽管与中国有约1200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但历经32年、24轮会谈和友好协商,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朗洞对峙后,中印夹缝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寻求解决边界问题

不丹地图

不丹在联合国人权会议和世界卫生大会上连续支持中国,并在涉藏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表现出不对抗的姿态。这些奇特之处,使得不丹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四大原因

不丹释出积极信号,试图与中国努力解决边界问题的背后原因有四个。

第一,不丹尊重历史遗留问题,愿意与中国展开对话。

第二,不丹认识到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主义不利于其发展。

第三,不丹与西藏的关系比与印度更密切,从文化、宗教、历史感情等多方面都有紧密联系。

第四,中国向南亚建设“一带一路”项目有利于不丹的发展。

因此不丹认识到只有与中国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才能受益。

背后的印度因素

历史人文、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交织而成,不丹一直处于“三不”状态,与印度的关系密不可分。

1910年,英国和不丹签订《普那卡条约》,不丹外交接受英国“指导”。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衣钵,在1949年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导”。在印度的“指导”下,不丹只同53个国家建交,与联合国“五常”都没建立外交关系。2007年,印度和不丹重修《友好条约》,废除了“霸王条款”,但同时规定不丹行为不能损害印度的战略利益。

不丹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向印度输出水电,军费与装备也来自印度援助,加之不丹身处内陆,印度是其最大贸易伙伴、援助国和债权国。因此,不丹与印度的关系必须顾虑印方“脸色”。

中印朗洞对峙

洞朗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西与印度锡金邦相邻,南与不丹王国相接。洞朗地区中部和东部是山谷和森林,地形复杂,汽车无法通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方决定按照传统的步行巡逻路线修建道路,沿着多卡拉山口分水岭山脊东侧向南延伸。

朗洞对峙后,中印夹缝下的不丹:4大原因促使寻求解决边界问题

在2017年6月18日,印度的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的边界线进入到中国的境内,携带武器和推土机进入洞朗地区,阻止中国军队修路,导致中印两国出现武装对峙,以此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印度没有声称洞朗地区为自己的领地,而是以支持不丹的主权声称作为越境理由。经过长达2个月的对峙与谈判,最终在8月28日,双方同意结束对峙。2017年8月28日14时30分,印度撤回了越界人员和设备,中方现场人员进行了确认。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

印度阻挠中方在洞朗修建公路的依据是2012年签署的三国交界处问题处理谅解文件,该文件要求通过协商解决三边边界事务。中方认为印方的主张滥用了文件中概念的定义,坚持有权在洞朗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危机尴尬的地方在于,不丹也对公路建设表示不满,进而给予印度介入某种口实。

结语

印度媒体普遍认为,中不边界条约将会明确规定洞朗等地区的主权,不丹总理的亲中言论给印度带来了巨大震惊,这标志着不丹立场的重大转变。同时,如果中国与不丹签署边界条约,印度将成为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签订边界条约的中国邻国。

#不丹有望与中国正式划清洞朗边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