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初年,官員之間有個“潛規則”,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會塞上幾本兒空白的賬本,上邊兒雖然沒有填寫數字,但每一頁都已蓋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員之間有個“潛規則”,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會塞上幾本兒空白的賬本,上邊兒雖然沒有填寫數字,但每一頁都已蓋好了官印。可這件事,唯獨有一人不知道,那便是皇上朱元璋。當他知道後大怒,一時間死人無數。

皇帝對任何不忠的表現都是極其敏感的。對于朱元璋來說,也不例外。疑心重的朱元璋,除了怕權臣手握大權外,他還不能忍受的便是貪官。

是以,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将他認為對朝廷有威脅的人,加以處置,共發生過“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藍玉案,案件牽連甚廣,涉案人員數十萬。

朱元璋在打擊貪官污吏這件事上,整治力度非常大,他容不得有人貪。是以,空印案一出,朱元璋當即下令進行調查,調查情況屬實後,朱元璋處死了大批的官員。

當時,為了確定地方不會出現壓迫百姓的貪官污吏,朱元璋要求,每一年地方的官員,都要把當地的收支進行統計,然後再上交給朝廷,由戶部進行稽核。

過程中每一級的官員,都要稽核之後加蓋官印,確定賬目無誤,才會再呈給朱元璋過目。期間如果收支對不上,就要把賬本重新打回原處,等修改完後再派人送到京城。古時候的交通不便,來回一趟就要耗費一年的時間。是以,隻因為賬本上的一個小錯誤,就要耽誤一年的時間,大大降低了處理政務的效率。

慢慢地官員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去送賬本的人,随身攜帶已經蓋好官印的空賬本,一旦賬目出現了錯誤,随時可以拿一本全新的賬本重新做賬,這樣一來就節省了犯錯之後,路上來回奔波的時間了。

雖然不符合規定,但提高了效率,這種方法也就成為了官員之間預設的一種便捷改錯的方法,也算是一種“潛規則”。

可是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官員們便利了自己,但卻違反了朱元璋制定的制度,這讓朱元璋十分生氣。

他生氣的不是官員們不按照制度辦事,而是大家都在隐瞞這件事。欺君不報是重罪,也是朱元璋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在他看來,能随意違反規定,那就有可能知情不報,如此下去,官場風氣必然會出現問題。

本就猜忌多疑的朱元璋,直接下了旨,要求徹查所有和空印案相關的官員,凡是牽扯其中的,一律以重罪處理。

《朱元璋傳》記載,“空印案與郭桓案連坐被殺達七、八萬人。”

因為當時朝堂上下的大部分官員,都在使用這種辦法,經過調查之後,大約有上萬名官員直接被處死,其中還有不少無辜之人。而後來朱允炆的心腹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這個曾說“民病不救,焉用我為”的男人,雖然勤政為民,可也因為此事受到牽連,被害于京師。一介清官都是以案死于非命,明顯有失決斷,處刑太重。

看到朱元璋盛怒,期間也有大臣主動上奏,勸說過朱元璋,希望能網開一面,比如不怕死的鄭士利。但誰知道,鄭士利不僅沒死,他也是正史中,罕有的能擁有自己傳記的百姓。

鄭士利在奏折裡,詳細地闡述了空印賬本出現的原因,為被降罪的官員求情,還明确指出了朱元璋應該及時收手,改正錯誤。

鄭士利的奏報有理有據,可惜朱元璋壓根兒聽不進去,想把他殺了,可鄭士利卻笑道 :“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

實際上,官員們的做法和朱元璋的做法都沒有錯,官員們是為了節約時間成本,朱元璋是為了整頓吏治,敲山震虎,讓其他官員趁早打消借機鑽漏洞的念頭,以保證官場風氣的清廉,雙方都出發點都是好的,隻要互相了解就可以解決。

可朱元璋真的不能了解官員們的做法嗎?

與其說朱元璋不能了解“蓋好章的空白賬本”的出現,也不能體諒官員怕耽誤效率的無奈,不如說是他不滿官員的“隐瞞”,在朱元璋眼裡,當了官就一定要老老實實幹活,如果真的有人“做假賬”,甚至官官相護,那又該如何呢?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做法過于激進,甯可錯殺也不放過,也造成了不少冤案。

後世對于空印案的評價褒貶不一,這起牽涉衆多官員的案件,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官場的清廉,但是受害的官員人數衆多,導緻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也使得人才銳減,動搖了明朝的根基。

素材來源:話說大事記

明朝初年,官員之間有個“潛規則”,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會塞上幾本兒空白的賬本,上邊兒雖然沒有填寫數字,但每一頁都已蓋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員之間有個“潛規則”,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會塞上幾本兒空白的賬本,上邊兒雖然沒有填寫數字,但每一頁都已蓋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員之間有個“潛規則”,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會塞上幾本兒空白的賬本,上邊兒雖然沒有填寫數字,但每一頁都已蓋好了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