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初年,官员之间有个“潜规则”,每个官员的身上,都会塞上几本儿空白的账本,上边儿虽然没有填写数字,但每一页都已盖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员之间有个“潜规则”,每个官员的身上,都会塞上几本儿空白的账本,上边儿虽然没有填写数字,但每一页都已盖好了官印。可这件事,唯独有一人不知道,那便是皇上朱元璋。当他知道后大怒,一时间死人无数。

皇帝对任何不忠的表现都是极其敏感的。对于朱元璋来说,也不例外。疑心重的朱元璋,除了怕权臣手握大权外,他还不能忍受的便是贪官。

所以,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将他认为对朝廷有威胁的人,加以处置,共发生过“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蓝玉案,案件牵连甚广,涉案人员数十万。

朱元璋在打击贪官污吏这件事上,整治力度非常大,他容不得有人贪。所以,空印案一出,朱元璋当即下令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属实后,朱元璋处死了大批的官员。

当时,为了确保地方不会出现压迫百姓的贪官污吏,朱元璋要求,每一年地方的官员,都要把当地的收支进行统计,然后再上交给朝廷,由户部进行审核。

过程中每一级的官员,都要审核之后加盖官印,确保账目无误,才会再呈给朱元璋过目。期间如果收支对不上,就要把账本重新打回原处,等修改完后再派人送到京城。古时候的交通不便,来回一趟就要耗费一年的时间。所以,只因为账本上的一个小错误,就要耽误一年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处理政务的效率。

慢慢地官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去送账本的人,随身携带已经盖好官印的空账本,一旦账目出现了错误,随时可以拿一本全新的账本重新做账,这样一来就节省了犯错之后,路上来回奔波的时间了。

虽然不符合规定,但提高了效率,这种方法也就成为了官员之间默认的一种便捷改错的方法,也算是一种“潜规则”。

可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官员们便利了自己,但却违反了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这让朱元璋十分生气。

他生气的不是官员们不按照制度办事,而是大家都在隐瞒这件事。欺君不报是重罪,也是朱元璋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在他看来,能随意违反规定,那就有可能知情不报,如此下去,官场风气必然会出现问题。

本就猜忌多疑的朱元璋,直接下了旨,要求彻查所有和空印案相关的官员,凡是牵扯其中的,一律以重罪处理。

《朱元璋传》记载,“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因为当时朝堂上下的大部分官员,都在使用这种办法,经过调查之后,大约有上万名官员直接被处死,其中还有不少无辜之人。而后来朱允炆的心腹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这个曾说“民病不救,焉用我为”的男人,虽然勤政为民,可也因为此事受到牵连,被害于京师。一介清官都因此案死于非命,明显有失决断,处刑太重。

看到朱元璋盛怒,期间也有大臣主动上奏,劝说过朱元璋,希望能网开一面,比如不怕死的郑士利。但谁知道,郑士利不仅没死,他也是正史中,罕有的能拥有自己传记的百姓。

郑士利在奏折里,详细地阐述了空印账本出现的原因,为被降罪的官员求情,还明确指出了朱元璋应该及时收手,改正错误。

郑士利的奏报有理有据,可惜朱元璋压根儿听不进去,想把他杀了,可郑士利却笑道 :“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

实际上,官员们的做法和朱元璋的做法都没有错,官员们是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朱元璋是为了整顿吏治,敲山震虎,让其他官员趁早打消借机钻漏洞的念头,以保证官场风气的清廉,双方都出发点都是好的,只要互相理解就可以解决。

可朱元璋真的不能理解官员们的做法吗?

与其说朱元璋不能理解“盖好章的空白账本”的出现,也不能体谅官员怕耽误效率的无奈,不如说是他不满官员的“隐瞒”,在朱元璋眼里,当了官就一定要老老实实干活,如果真的有人“做假账”,甚至官官相护,那又该如何呢?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做法过于激进,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也造成了不少冤案。

后世对于空印案的评价褒贬不一,这起牵涉众多官员的案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官场的清廉,但是受害的官员人数众多,导致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也使得人才锐减,动摇了明朝的根基。

素材来源:话说大事记

明朝初年,官员之间有个“潜规则”,每个官员的身上,都会塞上几本儿空白的账本,上边儿虽然没有填写数字,但每一页都已盖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员之间有个“潜规则”,每个官员的身上,都会塞上几本儿空白的账本,上边儿虽然没有填写数字,但每一页都已盖好了官
明朝初年,官员之间有个“潜规则”,每个官员的身上,都会塞上几本儿空白的账本,上边儿虽然没有填写数字,但每一页都已盖好了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