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訊中心外的走廊裡,依次展示的透明玻璃展示櫃極具吸引力:1951年的《墾春泥》是中國第一張紅色唱片,1958年的《黃河合唱團》是中國第一張中密版唱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長長的洗滌之河中,這些記錄和它們所攜帶的文學作品被沉澱為曆史的見證。
4月29日,國家大劇院"文學經典中的黨史"系列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首場主題活動在大劇院藝術資源中心舉行。著名作家王萌談了黨史與文學作品的關系,黨的文藝事業的輝煌成就,黨的精神譜系,著名歌唱家李光軒、烏蘭塗鴉、作曲家舒楠用鋼琴和歌曲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故事。

著名作家王萌(中)、黨史專家于維正(左)講述黨史與文學作品關系的故事(高貴照片)
在李光軒看來,文學作品始終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出生于1929年的李光軒經曆了抗日戰争的烈火,"小時候在天津當了8年的民族奴隸"。李光軒還記得深入骨髓的"恐懼","哪些孩子被日本人作為勞動者拉走,再也沒有回來;對國家和民族的痛苦感培養了我們這一代人。多年來,李光軒演唱的《延安之歌》、《松花江》等歌曲廣為流傳,這些作品都植根于深厚而沉重的國情。
說起延安宋,92歲的李光軒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向鋼琴。他向鋼琴家張家佳點了點頭,熟悉的旋律傾瀉而出,李光軒和男高音歌唱家金正健沉迷于高亢的歌曲。在三分鐘的表演結束時,掌聲雷鳴般響起。
92歲著名歌手李光軒與男高音金正健合唱《延安之歌》(高貴照片)
莫耶的《延安之歌》由鄭如成作曲,由李光軒演唱了六十多年。1955年婦女節那天,他在北京飯店為宋慶齡、何香靜、鄧英超等女革命者演唱了《延安之歌》。"報紙的名字,我一準備唱歌,大家就開始鼓掌。李光軒疑惑不已,跟着觀衆擡頭一看,是周恩來總理。從業人員趕緊派了一把椅子,于是周總理坐在離李光軒大約三米遠的地方,聽他唱《延安之歌》。
"朋友們,很榮幸能在舞台上表演68年。李光軒表示,除了觀衆的認可和厚愛,周總理19歲的随身行李,也支援他留在節目的第一線。很多人經常問他,90歲了,國家怎麼還能這麼好?李光軒總結了10個字:"天天好,争取一點用。"在他漫長的歌唱生涯中,李光軒以音樂為主導,通過音樂了解了生活和民族社會,"文藝工作者是革命齒輪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我通過歌唱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歌曲本身隻是藝術,被賦予了曆史意義,革命意義已經變得不同。我現在有意識地站在舞台上是的責任。"
Ulantua的故事與"向派對唱山歌"有關。著名歌手丹卓瑪演唱的《唱一首山歌到黨來聽》,曾讓童年的烏蘭圖雅驚歎不已,感動,不同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隻有丹卓瑪的歌聲與白雪高原獨一無二的開放,但對黨的熱愛,從不局限于民族或地區。烏蘭圖亞現場演唱了這首歌,這首歌對自己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蒙古語中,烏蘭圖亞的意思是'紅燈'。我們出生在新中國,在紅旗下長大。"
蒙古族歌手烏蘭土雅演唱《唱山歌到黨》(高貴照片)
從《延安之歌》《唱山歌到晚會聽》到2016年寫成的舒楠《别忘第一心》,什麼樣的文藝作品能夠深深紮根于百姓心中,廣為流傳?王萌認為,文藝作品必須"反映生活的現實,體貼和了解現實中人們的喜憂,不僅要關注當下,還要關注未來。"
據悉,國家大劇院為慶祝建黨100周年"黨史文藝經典"系列活動共舉辦20期,将邀請100位中青年老藝術家,以演繹作品、現場表演等方式展示黨内5000年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文學作品。未來,鄧玉華、譚曉晖、印慶、雷佳等藝術家将繼續以《白發少女》、《沙家軒》、《天祿》等作品與觀衆見面。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易|記者 高浩
編輯:金立偉
流程編輯 劉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