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作者:光明日報

"紅在紅的岩石上,千裡冰霜的腳步......"這首熟悉動人的歌曲在雲南省麗江華平女子中學校園内回蕩,著名歌手、航空政治第二代"江姐"演員孫少蘭、解放軍文工兵團女高音王麗、第五代航空政治"江傑"、"71勳章"獲得者張貴梅, 與全校師生一起演唱了第一部著名的經典作品《紅色美贊》。這是歌劇《江街》劇組從北京到麗江的一次公益行動,兩位"江姐"演員與原空中政文化工程組著名歌唱家張元明、原空中政工劇團舞蹈團舞蹈團姜華一起組成藝術教學團隊,作為臨時老師用音樂、舞蹈和朗誦為孩子們帶來生動的藝術教育課。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視訊連線跟随,"姜妹"出發

"江傑是我一生的榜樣,小說《紅岩》和歌劇《江傑》是我心中的經典之作,我最喜歡的歌是《紅梅贊》。張貴梅老師曾如此表達自己對"江姐"的愛戴和崇敬,在生活中她也是一生踐行"江姐"精神的。不久前,王立主演了在北京首演的歌劇《江傑》,原計劃邀請張貴梅先生到北京觀看演出,但由于教學工作繁忙和身體原因遺憾無法完成。演出前,王麗和孫少蘭兩代"姜姐姐"演員與張貴梅做了視訊連結,過程王麗感動了好幾下,眼裡含着淚水,最後給了張貴梅一個深深的鞠躬。那一刻,王立萌生了去麗江和張貴梅見面的念頭。

在北京演出結束後,經過簡單的準備,王立聯系了曾在歌劇《江傑》中一起演出的兩位老同志——原航空政治工藝兵團著名歌手張元明、原空政工藝品集團舞蹈員蔣華,組成藝術教學團隊, 并前往雲南與孫少蘭在當地見面,到麗江華平女子中學,給孩子們一個生動活潑的藝術教育課面對面。同時,與張貴梅先生齊聚一堂,交流思想,分享姜傑精神和藝術見解。

張桂梅手牽手《姜姐》總分愛不釋手

從北京到這所學校位于華平縣真的很遠,幾個小時的航空旅行加上五六個小時的車程,到江姐劇團作為主力美術教學團隊到達當地有點深夜。清晨,藝術家們,不顧船車勞頓,興奮地來到華平女子中學。這位于學校山麓,校園整潔,朗朗的閱讀聲,透過優雅的書籍氛圍。

知道兩個"江姐"的到來,張貴梅先生早早地在教學樓裡等着。雙方見面的場面特别暖和,仿佛老朋友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面了。王立為張貴梅準備了一份禮物,1991年的歌劇《江姐》,這是她珍藏的兩本書之一。作為老朋友,孫少蘭還送給她一部歌劇《姜思》的短拷貝。一輩子愛姜姐的張貴梅老師,莫玉厚總分簡直就是愛,她輕輕讀着,眼睛愉快地浏覽着上面的音樂和歌詞。突然,她興奮地指着其中一段對兩個"江姐"說:"看這裡,這是'看長江'。然後,走廊裡響起了一首熟悉的歌聲,"看長江,戰歌掀起了千波。望山市,紅燈閃爍着霧氣。"一首歌下來,孫少蘭不禁有感觸,張貴梅比她記憶中很熟悉。在兩人的談話中,張貴梅回憶起,在宣傳隊裡唱《姜姐》的年代比孫少蘭早,孫少蘭笑着說:"你也是江姐的第一代。"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操場上,兩代蔣姐和全校師生高呼《紅美贊》

很少見到幾位來自北京的藝術家,張貴梅先生把全校生聚集在教學樓前。記者發現,就連女生的課間演練都是以《紅美贊》編排的舞蹈為主,隊伍整齊,二三十個"小姜妹"顯得格外顯眼,她們穿着水藍色的連衣裙、紅色的毛衣和白色的圍巾,這是戲曲《姜妹》的舞台标準。在學校寬闊的操場上,燦爛的陽光下,孩子們興奮地微笑着等待着"江姐"傳承人帶來的精彩表演。

此刻,孫少蘭和王麗兩代"江姐"演員都換上了舞台蔣姐的禮服,首先為大家帶來一首情感上的歌《我為共産主義貢獻青春》。這也是張桂梅老師非常喜歡和熟悉的歌唱片段,走到兩個"姜姐"的身邊,這張臉的老百姓老師用令人欽佩的風霜一起唱着"春蠶要死絲不斷,留給别人防風防寒......對于革命來說,不覺得難隻覺得甜蜜。"這樣一首動人的歌,完全是張貴梅老師一心想在教育前線為孩子們的真實寫照,王立不時興奮地唱着擦去眼角的淚水。一首歌中,王立在張貴梅面前鄭重承諾,文字會成就自己,在不久的将來或一兩年内,他們想把戲曲《江傑》搬到華平的這個舞台,讓大家從一開始就看清。聽到這話,現場爆發出掌聲和歡呼聲。随後,在蔣傑和張貴梅兩代老師的帶領下,房間裡的所有人都一起唱了一首歌《紅美贊》。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在桉樹下,小班,有獨奏會,舞蹈和歌曲

操場上大合唱結束後,張貴梅先生拿起話筒對孩子們說:"高中時恐慌到宮廷集合,唱歌或跳舞。高三不受影響,我們回去上課,好吧,我們要得分。"在教學樓前,在桉樹下,它很快變成了一堂輕松的藝術課。

這次來自北京的藝術交彙隊都是歌劇《江姐》舞台角色扮演者,著名歌手孫少蘭是第二代空政"江姐"演員,年輕的王力是解放軍工藝美術兵團女高音,空政第五代"江姐"演員,至今她都曾在《江姐》舞台上演過。張圓明是原航空政治工藝兵團的著名歌手,現為天津文職業科學院聲樂教師,也是優秀聲優,曾在《江思》中飾演華為。姜華,年輕舞者,是原空軍政治工藝兵團的舞者,曾在《江傑》中飾演報童、小警察蔣啟璋等角色。無論是主角還是大衆演員,這四位藝術家此行華平的身份都隻有一位——戲曲《江傑》的傳承人,他們走進校園,以臨時教師的身份帶着自己最好的藝術為孩子們上了一堂豐富多彩、生動的藝術課。作為配音演員,張元明逐字教孩子吐字發音,如何掌握節奏醞釀的情感,短短十分鐘,一部《布童玉梅》就被孩子們演繹的聲音和味覺。剛才在操場上,舞蹈家蔣華為的孩子們表演了精彩的藏族舞蹈,以他為例,他挑選了十幾個女孩,用深入的語言和最直接的輔導動作,迅速讓這些沒有多少舞蹈基礎的孩子走出舞者的模式。演唱《江傑》經典歌唱片段是此行的重要目的,一堂藝術課上兩位歌手亮相,是這群孩子的幸運。孫少蘭老師以唱一輩子的歌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們一個"繡紅旗",字句随意解釋的指導,孩子們連跑曲子都不會很快唱出一種。

兩代“江姐”赴雲南華坪女高傳唱《紅梅贊》

對于王麗來說,一直面臨着從軍隊進入大學講堂,這是一堂意義非常特殊的課,她作為"江姐"的繼承者,把自己的經曆交到這群孩子手中,這是播下藝術的種子和希望。自疫情爆發以來,王力一直在努力開展線上公益教學,她積累了這次教學經驗,教孩子一個腦子。王麗和她的同僚們很高興聽到孩子們唱着"紅色梅贊",并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取得了進步。有意思的是,兩位"姜姐姐"在輔導孩子唱歌時,張桂梅老師也笑着聽着津津有味,偶爾也會跟着跟着幾個字一起哼唱。

藝術課很短,但孩子們有很多收獲,幾位藝術家同樣飽滿。他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藝術的渴望,也感受到了在這個偏遠校園裡的場景,張貴梅和她的同僚們默默地堅持和堅持。在當時不情願的分歧中,幾位藝術家表示,這次華平之行隻是一個開始,今後他們将繼續在路上不停地踐行"江傑"精神。

資料來源:溫旅中國胡芳;攝影:張學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