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oT】 産品設計:硬體産品經理核心能力培養

硬體行業産品經理與網際網路産品經理相比,更接近傳統PM。

硬體行業與傳統行業最典型的差異就是産品形态、市場管道。

産品本質是一緻的,包括:

市場調研、方案選型、産品研發、更新疊代、推廣營銷。

1、硬體産品經理能力要求

1)市場能力

網際網路行業的PM更像是一個技術崗位,在傳統行業(包括硬體電子)中,PM的歸屬于市場部,從寶潔初創PM,産品經理便一直是市場向職能。

PM不僅是做産品的,更是做規劃的,包含規劃、管控和經營産品線。

對于傳統企業,産品線便意味着生命線,PM需要保證:

a、産品能被市場接受;

b、盡可能的在該領域占有更多份額。

是以,如果對市場沒有足夠的熟悉和了解,便無法勝任,是以,傳統PM更多時間是花在市場方面,包括:

消費潮流、行業趨勢、新技術方案、新物料、同業競争、供應鍊、銷售報表等。

市場越清晰,做産品越容易:

比如方案選型,要做什麼樣的新産品?

市場上有10種新方案,選擇哪種?

怎麼評估這個選擇?  

再比如競品分析,出現了一個新産品/方案,能不能立刻估算出成本以及利潤空間?

能不能相對準确的預知市場反應和生命周期,進而迅速做出是否跟進的決策?

如果跟進的話,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和資源?

是否存在更優選擇? 

2)成本控制  

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兩者也有相關性。  

經濟成本主要展現在:

整個BOM物料是要花錢采購的,以主IC為例,買多少呢?買的越少越貴越多越便宜,是買一個批量還是買三個批量或者十個?

如果上市反應冷淡達不到銷售預期,賣不出去就砸手裡了是單筆訂單還是forecast訂單?

既有付款壓力的問題,還有物料計劃的問題——要結合生産進度保證供料,否則到時候貨賣完了補不上,這隻是采購成本,還有生産成本等。

PM得懂一些技術皮毛:

PCB layout、外殼ID、模具MD、各種五金塑膠紙品的加工工藝,了解産品設計中影響批量生産的各種禁忌。

實驗室科研和量産是存在差别的,這裡需要的是PM對技術成果的産品轉化能力,這樣才能從開發設計的源頭上提高流水線效率,提升生産良品率,控制成品返修率。  

還有庫存成本,上面提到采購,那就存在庫存,品類不多的時候庫存問題不大,但随着規模擴大,品類越來越多,就會發現——倉庫爆炸了!  

各種PCB、外殼、配件、線材、說明書、包裝、光碟甚至紙箱封箱膠帶、IC電容電阻等,占掉的不隻是倉庫面積,都是真金白銀換來卻沒有能流通到市場上的錢,日積月累便是個龐大的庫存資産。  

庫存資産在所難免,一方面要盡量減少錯誤決策(銷不出),另一方面要盡快盤活,盤活的手段除了事後的折舊、轉手之外,還有事前的防控——産品設計中的物料複用。  

該說時間成本了,這個說起來就簡單多了(但控制得好實則不容易):

PM要知道各環節的時間周期以保證所有環節進度的有序開展。

除研發外,特别是生産進度:

貼片每天能做多少?

外殼每天能脫模多少個?

噴塑絲印需不需要外協?

需要的話加上運輸得多久?

什麼時候插件什麼時候測試什麼時候組裝什麼時候包裝...  

總之,協調好備料、采購周期、生産周期和銷售周期之間的關系。

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産效率(絕對不能讓流水線停下來等配料!)才能保證可以做出準确的計劃,能按計劃如期出貨,市場缺貨能及時補上。  

以上描述了成本的兩個重要方面。

經濟成本決定了産品利潤收益,時間成本決定了企業營運效率。

總之,控制成本,可以說是PM的日常基礎工作(還包括costdown)。  

3)産品管理  

産品管理包括:

産品線規劃、生命周期管理、版本管理、定價管理、管道管理等等。

a、産品線規劃是指:

需不需要開辟新的産品系列?

什麼系列?

該包含那些産品?

系列覆寫夠不夠(參考洗髮乳PM、牙膏PM們占領的超市櫃台)?  

生命周期管理也是産品線規劃的一部分,是指對現存産品的行銷政策。

例如上市、退市,以及因版本疊代帶來的暫停、重新開機。  

b、版本管理包括:

硬體、軟體(驅動)、BOM,當然還有對應的SOP、測試架等版本的管理及維護。  

c、定價管理包括:

每個産品的市場公開報價、各個管道價、貼牌價、返點政策、調價補貼等價格。

總之,要維護好價格體系(不要輕易浮動,保護好經銷商利益,别把價格做爛)。

關注兩件事:打擊竄貨、價格保護。  

管道方面政策花樣挺多,除以上相關價格政策外,還有産品在各區域的分布調整,比如說某産品分出兩個款型,A隻供應北方/或一二線城市,而用B供應南方/或三四線。

當然這是最通俗粗淺的,這裡面的水不淺,可以問問銷售們。

綜上所述,市場能力是基礎,成本控制是日常,産品管理是手段。

硬體涉及加工制造,隻有深入、持續做過才會知道這裡面有多少道道。

真心不是玩個票就算做了,也不是誰家的貨最好就最能掙錢,實體行業有自己的玩法。當然“用網際網路思維來改造傳統商業模式“是值得期待的,但無論招式如何花哨,底子先得打紮實。  

但PM不是做産品技術的人,這些技能ID、MD、HW、RD比我們更專業。

2、硬體産品經理能力培養

針對這麼多智能硬體,這麼大一個品類吧,或者是這麼大的産品線,就産品經理來說的話。

首先,他需要熟悉的這個智能硬體小的圈子或者小的行業,比較細分一點的這個圈子行業,如平闆、手機、機器人,或者有些AI、VR、GPS。

硬體産品經理 如何能做到對這些硬體比較熟悉呢?

1)從源頭到生産到需求的全過程了解

那就得從這個硬體的剛開始怎麼興起,它用了一些什麼技術,就是從源頭來說它滿足了什麼樣的人的需求,然後到它現在整體市場的一個銷量,或者一個回報,甚至說它的一個生命周期,以及未來它的一個産品形态。

這些方面是産品經理需要去熟悉了解的。

2)整合資源

硬體産品經理需求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怎麼把這些智能硬體做好了。

清楚産品前期需求,需要把這個産品定義需求搞明白。

這個可能不是他來主導,但是他要對這個産品定位跟需求明确,需要一些人員,比如市場、銷售。但是同時他自己也要做出一些判斷,怎麼來定位,弄懂市場需求。

整合産品初步形态:對于有些産品形态已經存在了,需要去創新它;對于市面上沒有的,自己完全憑空創造的一個,實作從無到有。

中間模糊狀态:這個東西前期存在,一直不溫不火,近期突然它又火起來了,比如說耳機。

針對這類産品,你需要在前期已有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流行要素,進行再次創新。

3)産品形态定義由于需求前期已經做了,後面你覺得這個産品的形态在當下的這種市場前面,需要把它的産品形态以文字、圖檔、模型等方式展示出來,完成産品形态的定義。

4)可量産性評估産品形态定義完之後,接下來就需要跟ID、結構等技術人員一起評估它的可量産性,以及ID的美觀。

因為生産出來的産品,既要好看,還要有可量産性,是以就需要一個評審。

評審完可行性之後,産品的ID和結構需要溝通怎麼去妥協,比如說涉及到的電子、軟體、伺服器等,再次進行一個綜合的評估。開發周期評估:整體的開發周期、開發成本等,進入正式立項前的一些綜合性的整評估合,類似于項目的前期各種風險的評估。

5)立項這些方面面評估到之後形成一個正式的立項,就是說需求明确了,可行性也定案了,産品的一個開發周期、成本各方面風險都評估到位了之後,項目就要正式啟動了。

3、硬體産品經理的日常

一般就是說一天剛開始就是對前面一天的工作内容的總結開始,然後再安排今天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優先級是怎麼樣的?

重要性是怎麼樣的?

優先處理哪些事情。

因為你是硬體産品經理,所涉及到的一些項目你需要去主導,支援到,按照這個優先級過一遍,然後中間按照這個優先順序來處理。

但是正常一般中間還會有一些臨時的事情插進來,這個是在所難免的。

你的外圍,ID、MD、電子,就是來協調進行中間的各個方面,就是把設計的三個方面的問題給解決掉,或者去支援它,基本上就是這樣。

4、常用的專業知識

因為硬體是個載體,它所接觸的外圍很多很雜。知識這一塊就是以下幾點:

ID工藝:

需要懂一些ID的工藝,就是外觀的一些工藝。

結構工藝:

比如注塑,各種材料,結構的量産性,開模,模具這一塊。

電子:

标準的一些電子,比如說标準電子選型,方案選型,各種晶片的優劣,這是電子這一塊。

固件:

固件這一塊涉及到的就是說,它是圍繞晶片的一些SDP的開發,甚至是一些嵌入式,還有一些軟體,甚至是一些智能語言的彙編,都需要要去了解,還有涉及到的開發周期。

App:

需要知道App它的開發周期,它跟硬體聯調的一個時間點吧,就是說中間怎麼來配合。

伺服器:因為現在的智能硬體都有一些雲端,就是背景,一些IP和固件怎麼把這個需求合理的提給他們,并且在給一個有效的時間内完成。

5、硬體産品經理階段差異

專業知識是其次的,主要還是經驗積累的差距。

因為硬體本身其實就像前面說的,它是很模糊的,就像有些PM,就是項目和産品在一起。

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就是非核心研發的,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資源整合。

能對市面上一些比較新的東西,特别是剛出來的一些比較好奇的,或者是可能會引領潮流的一些新的技術,或者方案,或者是一些晶片,都是需要去熟悉,就是虛要有及時收集資源,及時的了解,并且能跟它們接觸上,然後可以圍繞這些,做一些外圍結構ID的設計,能再整合一些什麼固件、APP、伺服器,需要有合理的資源搭配,

資源整合的能力:

把硬體和資源的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對這個産品的研制的整個大的環境的熟悉,需要非常了解,也就是說做這個東西有哪些方案?然後你有哪些人脈?能及時調用到,比如說你要個樣品、開發闆、晶片等,這些産品在前期能及時獲得并給到内部,這一塊是非慢的。

6、産品經理更新階段

從智能硬體産品經理的基礎整合,然後到成長為頂級硬體産品經理,一般會經曆哪些階段?

1)空白階段

剛開始會對整個産品,整個開發不是很熟悉的,是空白的。

你可能開始隻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它有這麼多人在幹,但是你可能分不清他這個是做什麼的。

2)初步了解

直到你慢慢接觸到一個完整的項目。

一個完整的産品開發之後,你會知道,其實它也會有一些标準,标準的作業化流程在裡面,涉及到哪些部門。

3)小試身手

然後你經曆過一個,或者一到兩個産品。

你就會知道前面提需求,做市場調查對不對,然後中間ID、MD,經過一系列的,自己經曆慢慢主導之後,你會有一個六七分的了解。

這個流程你就會熟悉了,它會涉及到哪些方面,對于你自己有哪些不足,你會針對性的去提升。

4)深耕

再往深就是,比如說到你開始經曆帶了一兩個,或者做了一兩個産品之後,可能它不是很成功,比如說銷路不好,或者中間臨時被暫停。

但是你後面發展,做了三個四個之後,中間可能有一個非常成功,就是說銷路非常好,市場回報也非常好,這個時候你就會是一個更高的級别。

你就會把這個當一個标本,你可能就會總結分析,這個項目為什麼會比較成功?

可能會有一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就是各種資源的支援,比方你在這個平台,剛好你選擇的這個方案在這個點剛好需求的一個東西,比如說前一陣子的手環,現在可能沒有前一段那麼火了。

比如說之前的平闆、電子煙之類,它在某一年剛好那個時間點上,它爆發起來了,因為剛好可能有這個需求,如果你踩準了,這是外部的原因。

就是一些客觀因素,剛好把你推産品的時間點,而且你自己在這個時間段比較刻苦,或者積累了很多東西,剛好在這個時間段就用上了,那就會造就一個成功的項目。

那後面你有一兩個成功項目之後,你到後面開發項目的時候就會知道,在這個時間段,有些東西,比方說大多數人都在做這個東西,我可能就不會去做它,我可能就會刻意的規避。

或者大家都在做的時候,我會做一些差異化的東西。

就是我不會做一些你做什麼我就跟着做什麼,那樣會被搞死。是以說,當你有成功的案例之後,并且你去總結一些經驗之後,你就可以找到硬體它的每個發展周期是什麼樣的。

你所在的這個行業,它的發展規律,甚至說它到某個時間段,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東西,或者說這個硬體發展是不是到了瓶頸了。

到這個階段,你已經變成了比較厲害的硬體産品經理了,就差那麼一款天時地利人和的家喻戶曉的爆款,讓你變成别人口中的傳奇……如果到瓶頸了,我要麼朝它的分支,或者更細分的行業,更細分的領域去把這個産品突破。

這就像蘋果一樣,它一開始靠硬體,現在也開始慢慢的靠一些伺服器,它的APP,就是慢慢拓展它的産品線。

就是說到最後這種,有的人就不會像一般的,像我們說的不是很專的人他就會針對性的開發産品,他的每一個開發,他基本上都會把它做成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這就是一個比較牛逼的産品經理了,或者說産品總監吧。為什麼搞産品的人最後基本上都往BOSS一層發展,就是這樣一個。

refer: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1817

http://www.woshipm.com/evaluating/3069778.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47551/answer/2569293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47551/answer/18647618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