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作者:全神說史

一、屯田制的實行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漢末是大陸曆史上著名的亂世。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瘟疫橫行,屠殺不斷。為了躲避兵禍與天災,百姓四散奔逃,流離失所,無法耕作,以至于餓殍遍野。

自相殘殺、易子而食的慘劇也屢屢發生。

缺少農民供養的軍隊也不好過。據《魏書》記載:“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河北的袁紹家中四世三公,家底豐厚。

但是起兵作戰時,軍隊裡的士兵隻能采摘桑葚以求飽腹。江淮地區的袁術軍隊也沒好到哪裡去,隻能靠蒲蠃果腹。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曹操打敗袁術後,面對手下這一群饑腸辘辘的士兵,也感到無計可施。好在此時有一位名叫棗祗的謀士獻上屯田之計。

早在西漢時期,漢文帝便開始征發罪人、奴仆、以及自願報名的農民前往邊境,耕種邊境的土地。漢武帝時期,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邊境土地的管理,漢武帝派遣大批戍卒在西域屯田。

漢朝的屯田規模較小,還不足以形成制度。但是曹操面對的是一個破敗的天下,到處都是無主的荒地,隻待耕種。攻打黃巾軍時,曹軍又收繳了大量的農具和耕牛,俘虜了許多農民。

萬事俱備,屯田之策便在建安元年宣告施行。

屯田的效果沒有讓曹操失望。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政策施行的那一年,曹軍獲得谷物百萬斛,解決了曹操的燃眉之急。曹操大喜之下,決定收留流民,廣置屯田,恢複農業生産,增添自己稱霸的籌碼。

當時天下流民甚多,僅幽州一地,就有來自青州、徐州的百萬流民。流亡荊州的關中流民也有十餘萬戶。

這些流民無事可做,不僅要耗費大量糧食,還會造成嚴重的治安問題。

曹魏将這些流民收編,分發農具,配置設定土地,讓他們耕作,糧食收獲之後再以糧抵租。據史書記載,有牛的農戶獲得收成之後,可以與官府五五分成。沒有私牛,需要租借官府耕牛的農戶,隻能得到四成的收益。

這樣的賦稅,比起漢代“三十稅一”的制度顯得過于沉重。但對于亂世苟活的流民們來說,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二、度支校尉的職責

魏晉的屯田制度分為民屯和軍屯。民屯的最高首領是中央的大司農,掌管全國的民屯。大司農之下設定典農中郎将或典農校尉,兩者都是六品官,但典農校尉的俸祿略低。

再往下則是典農都尉,都尉統領司馬,每個司馬手下各有五十個農民,這便是一屯。

軍屯的記載較為模糊,其最高權力應該掌握在度支尚書手中,地位與大司農等同。其下則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以及度支都尉。

度支都尉下面也設有司馬,隻是軍屯以六十人為一屯,較之民屯人數更多。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大司農和度支尚書各自掌管民屯和軍屯,征調糧食則需要兩人合力。

比如在曹魏著名的高平陵之變中,時任大司農的桓範投奔曹爽,稱此時最應當憂慮的是糧食問題,“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可見沒有大司農的蓋印,便無法調動庫中的糧食。

洪饴孫則稱:“典農主屯田,度支主調遣。”

除了大司農的印章之外,度支尚書的籌劃發文,也是糧食征調不可或缺的一環。

度支尚書的得力助手——度支校尉是六品官員,俸祿“比二千石”(糧食百斛),“掌諸軍田兵”。實際職責是在軍隊中負責供給與核算,出征時負責監督和運輸軍糧。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三、度支校尉的軍糧轉運職責

不過屯田制的民屯并沒有持續太久。

曹魏後期,掌權的司馬氏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原本五五分的收成逐漸變成官府獨得八成,農民日夜勞作,仍舊難以糊口。

同時,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也越發嚴重,許多農民甚至無法租借土地。

這種社會情況導緻了大量農民逃亡,一部分再度淪為流民,另外一部分則依附豪強貴族,成為隻需向世族效忠、無需向朝廷納稅的特殊人口,屯田制變得名存實亡。

西晉武帝即位不久,便立刻“罷農官為郡縣”,廢除了民屯制度,改為實行占田制。因為轉運糧草等後勤保障制度對行軍打仗的重要性,軍屯得以保留,但是規模遠不如曹魏時期龐大。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同時,度支校尉的糧食運輸功能得到凸顯。

泰始七年,名臣杜預被任命為度支尚書。度支尚書不僅是軍屯的首領,還掌管全國的經濟财政事宜,位高權重。

杜預為人明于謀略,一上任便提出了五十餘條治國治軍的建議,其中就包括由度支系統進行軍糧轉運。

西晉專門設定了督運令史一職,平常為戍屯軍送糧,打仗時則為征讨軍隊轉運糧草。《晉書·劉隗傳》中曾記載:“丞相府斬督運令史淳于伯而血逆流。”

督運令史之是以被斬,是因為他們運輸糧草有時間要求。畢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稍有延誤便會導緻敗亡。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淳于伯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才将糧草運到,以至于被誅殺。

如此嚴重的懲罰,讓大臣對督運令史這一官職避之唯恐不及。

杜預有鑒于此,提出讓度支校尉分擔一部分軍糧轉運之職,也是合情合理。

四、杜預的伐吳準備

杜預瓜分督運令史職責之計的提出,并不是無緣無故的,背後有着深層的政治考量。

晉武帝早就有伐吳之心,時常與杜預、羊祜等臣子密謀伐吳之事。在杜預卸任度支尚書的次年,西晉就發動了滅吳之戰。

很顯然,任命杜預為度支尚書,是滅吳計劃的一部分,杜預在任上所提出的政策,絕大部分都是為伐吳準備的。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曹魏設定的軍屯遍布天下,但在與吳國有争端的江淮地區少有設定。

西晉則反其道而行之,逐漸廢除各地的屯田,但保留了廣陵、洛陽、項城、合肥等地的軍屯,讓當地的度支校尉進行軍糧轉運,保證了戰争期間的軍糧供給。

晉軍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便攻克建業,吳主孫皓束手就擒,三國分裂的局面終于宣告結束。

不過度支運糧的設定并沒有随着吳國的滅亡而終結,而是變成一種固定制度,在南方推廣開來。随着東晉偏安,無力對廣大國土進行有效治理,度支運糧制才被廢除。

論度支校尉與西晉軍糧轉運制度

參考文獻:

《晉書》

《魏晉南北朝史》

《秦漢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

《曹魏淮河流域屯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