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哥首曝童年經曆:被壓抑過天性的他,現在成了讓人豔羨的神仙老爸

文 | 米粒媽

還記得在《最強大腦》憑“超能力”爆火的王昱珩嗎?米粒媽對他的印象,是曾以平均一秒鐘看四杯水的速度,從520杯一模一樣的水中,精準找出了指定的一杯。

身處海澱,見過不少牛娃神童,米粒媽覺得這種能力真是天賦異禀。

就像他自己說的:

“我覺得我國中的時候就能上大學了,上高中純粹也是混了三年。我們是知識分子大院的,樓上是北大,隔壁是清華,這邊是中科院,很多時候,是為了别人而學的。”

微觀辨水一戰成名,“水哥”就成了王昱珩的别稱。

節目結束以後,水哥,淡出了大衆視線。

可就在最近,低調生活許久的他,帶着滿級配置和花式凡爾賽回來了——

“滿40減20”的逆生長顔值,輕松碾壓《最強大腦》新鮮血液的未老寶刀,再加上層層謎團的傳奇經曆,分分鐘吊足吃瓜群衆的好奇心~

不過,米粒媽更想聊一聊水哥的育兒經。

教育,需要更新

水哥生于知識分子大院,左鄰右舍全是清北高知,圈子裡的父母對孩子期望都很高。

但水哥是個“異類”。

一方面,父親很早就發現了他異于常人的記憶能力,聽過看過的故事,能一字不差地複述;

另一方面,他小時候異常沉默,而且對聲音極度敏感,家裡銀針落地的聲響都會引起他很大反應。

對社交和人群适應不良的他,被父母當作“沒禮貌”,為此他沒少挨揍。

父母這種蠻橫教育讓他怨怼,水哥甚至在日記本裡罵過媽媽。

随着年齡增長,水哥越來越活在自己的世界。

因為智力水準夠高,他感覺自己讀國中就具備了讀大學的能力,于是高中三年玩着混過去,文化課基本荒廢,直到聯考到來。

水哥自己沒想考大學,但父母對他有要求。

為了成全“父母的面子”,水哥選中了一個自己感興趣且滿足高标準的專業,清華美院最難考的專業:裝潢。(一波進階凡爾賽加載中……)

最終,水哥以第一名考入清華美院。

水哥憑借超凡的能力既讓父母滿意,又沒有違背自己的初心,但他依然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小到大,他一直在向父母的期待妥協,努力變成各種架構下的“優秀模闆”,這深深壓抑着他的天性。

在成為父親以後,深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的水哥,便将自己所受的教育全盤更新,用順應和解放天性的方式培養女兒。

他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說:

“我養花嘛,能都在一個時間開嗎?如果你的孩子遲遲不開花,沒準兒是棵大樹呢。”

多少人吐槽父母當年在教育中的誤操作,在自己當了父母之後,又不知不覺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與其活在父母的影子裡,将走偏的教育觀繼續傳遞下去,不如從現在開始反思,把教育方式改版更新。

最近,熱Y紮和周轶君一起聊育兒話題時提到一個點,特别戳米粒媽。

周轶君說:“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忘了自己小時候是什麼樣子。”

熱Y紮則給了一個很棒的教育範本:

她在帶女兒經過家門口的一個有點陡峭的斜坡時,女兒“噔”一下就下去了。

熱Y紮一下子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比女兒大很多的年紀裡,都隻敢坐着滑下去。

于是她抓住機會告訴女兒,你比媽媽小時候強多了。

這個小小的契機,讓熱Y紮直面了自己小時候的畏懼,同時彌補了童年沒被鼓勵和贊美過的缺憾。

《暗戀桃花源》裡有句話:我還不懂孩子嗎?我就是由孩子長大的。

其實了解孩子哪有這麼難?隻要把記憶拉回過往,看看曾經的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别忘了,你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見天地,見衆生

雯雯是個相當聰明的孩子,但國小期間水哥對她成績的要求卻相對寬松——保持在班裡第一梯隊就可以,不用非做第一名。

此外,水哥每學期都會幫女兒請假一半的時間,帶她去遊山玩水。

一車二人,兩個月就能跑十幾個省。

爬沙山,女兒看到陌生的植物,水哥就開啟AI科普模式,向女兒一一解釋它的類目、習性、價值;

遊鄱陽湖,在湖邊撿到一塊瓷片,随口便談及人文曆史;

登南丫島,帶女兒收集集裝箱洩露事故的殘留物;

探訪古都,是教女兒翻閱五千年曆史這本厚重的書;登高涉水,是教女兒學會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親近自然,教女兒體悟人類生命的源起,感受宇宙級别的浪漫……

都說水哥是行走的百科全書,其實雯雯也早早就成了“小哲學家”。

在一個節目裡,水哥問10歲的女兒:“你怕孤獨嗎?”

雯雯答:“不怕。”

水哥追問:“為什麼?”

雯雯說:“一個人在哪都不可能是孤獨的,他身邊可能沒人,但至少有生命吧?”

生命是萬物有靈,也是曆史長河的遙遙回音。

10歲的孩子,已然擁有如此領悟。

也無怪乎水哥豪言:“學校能學到的東西有限,學校能教的我都能教。”

他當然有資本有資格這樣說,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做不到。

就像米粒媽在《黃多多又上熱搜了,但我勸你别輕易羨慕她》中寫過,

每個孩子的起點不同、環境不同、資源不同,沒有必要盲目羨慕。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卻從來沒想過一個問題:

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實作起來難度太大,認認真真陪伴孩子卻很容易實作。

見天地、見衆生,可以是帶孩子去旅行、去遊學,也可以是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去博物館漲知識、去美術館提升審美。

豐富的體驗不止在路上,更紮根于生活本身。

有底線,不設限

水哥還曾分享過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法則——教育優先級。

他認為,教育先要重視體育,德育次之,而後是美育。

《風物之旅》節目期間,馬伯庸分享了和水哥雯雯一起旅行的體驗:

因為水哥和雯雯體力太好了,爬百級台階,父女二人一馬當先,其餘衆人在台階下喘個不停,剪輯出來是水哥帶女兒成功逃亡,一群“僵屍”在後奮起追擊的即視感。

水哥覺得,身體是一切的前提,投身書海也好,探索世界也罷,都需要健康的體魄。

此外,水哥還帶着孩子一起做公益。

他自诩“不務正業,閑人一個”,但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公益活動中。

環保、教育、扶貧……這些公益他不僅自己做,還帶着女兒一起接觸。

在公益的路上,雯雯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也看到了人類自我的困境,這給她的心靈帶來了沖擊,也讓她逐漸形成更加穩固的三觀。

有了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下一步,水哥追求的是“審美體驗”,也就是美育。

美育,關乎人一生的幸福感。

水哥的家是一個巨型博物館——

自造亞馬遜生态系統,原始森林景觀令人歎為觀止;

超大的水族箱裡,是琳琅滿目的海洋生物;

各類标本、手工藝品堆滿桌椅,雯雯都要感歎一句“作業都沒地兒寫了”。

在水哥打造的這個“烏托邦”裡,雯雯是自由的,沒有禁區。

有一回女兒頑皮,在牆上塗畫上自己的名字,水哥一點要責怪的意思都沒有,蹲下來陪女兒一起給這面牆“藝術加工”了一下,這大概是一次最特别的“牆繪”體驗課~

其實美育沒有那麼遙不可及,所謂的審美也從不高高在上。

說白了,重要的不是你給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東西以多麼深刻的解析,而是你能否能通過審美這件事感受到愉悅和滿足。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芬蘭的教育讓米粒媽印象深刻,那是一個沒有“标準答案”的地方。

有一堂課在森林裡進行,老師給出的任務是讓孩子們尋找“氣味”,然後發揮想象力給聞到的植物起名字。

孩子們起的名字千奇百怪,那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獨特體認。

還有天馬行空的繪畫課,沒有美醜之分和優劣之比,盡情地開腦洞塗鴉就可以了。

在這樣一個“為所欲為”的天地,孩子們發現了自己身上蘊藏的千萬種可能。

作為父母真正該做的,不是讓孩子達到某種理想狀态,而是盡最大可能激發其好奇心與感受力,讓他們自由而蓬勃地成長。

找到自己,然後擁抱世界。

作家莫言曾分享過童年的一件小事:

生活困難的時候,一家人難得有機會吃頓餃子,餃子個數也有限,每個人一碗都分不到。

但有一位陌生的老者行乞到家門口時,莫言的母親卻把自己那份餃子全給了對方。

這份淳樸的善意,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莫言很多年。

可見,孩子心靈的養分主要來源于生活,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醫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