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卓手機的“全面屏”作業,蘋果打算2026年再抄

iPhone距離“全面屏”有多遠?答案是:一座島的距離——“靈動島”。

2017年,iPhone X釋出時,蘋果公司曾許下一個偉大的宏願,在不久的将來推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iPhone,時間來到6年後,劉海屏也好、靈動島也罷,腦門上這個“洞”,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不過,好消息是,真“全面屏”版iPhone要來了。

(圖源:Twitter@patentlyapple)

近期,美國商标和專利局公開了一項蘋果公司申請的新專利,這項專利提及一種名為“短波紅外線”技術,利用這項技術,傳感器可以内嵌至玻璃下方,感覺使用者的指紋;同時,這項技術還支援在識别指紋的同時檢測使用者的心率、血氧等身體體征,生成資料。

業界分析師Ross Young也透露了一則消息:由于傳感器問題,嵌于螢幕下面的Face ID将在2025年或更晚時候到來。這同時暴露了兩個重要的資訊,一則蘋果要做屏下指紋識别,另一個,iPhone終于有機會藏住腦門上的大洞了。

雖然iPhone要用屏下指紋這個話題已經讨論了很多年,甚至比Face ID的曝光還要早,但結合“健康”領域新技術的加入,為這次的爆料增添了幾分可信度。可“屏下指紋”,已經被安卓陣營玩透徹了,蘋果還能靠這個變化吸引到更多消費者嗎?

帶火指紋識别,蘋果自己先跑了

“Touch ID”這個概念,來自2013年釋出的iPhone 5S,從這代iPhone開始,蘋果經曆了漫長的指紋識别時代。這種簡單、快捷且安全性高的生物識别技術,在移動智能裝置市場快速發展,據統計,至2015年,安卓陣營售價超1500元的機型中,至少有80%以上配備了電容式指紋識别傳感器,而定位旗艦層級的機型裡,裝機率甚至高達100%。不得不說,蘋果确實帶火了指紋識别。

(圖源:蘋果官網)

不過,“Touch ID”面世5年後,蘋果快速瞄準了另一個生物識别技術——面容識别,屬于“Face ID”的時代從iPhone X正式開啟。盡管不少廠商都嘗試複刻同樣的面容識别功能,但受限于成本、專利等問題,截至目前也隻有幾款機型配備了支付級别的面容識别技術,發展并不順利。

在iPhone X之前,或許大部分安卓陣營廠商都在跟着蘋果的發展腳步在走,但在“後智能手機時代”,主流品牌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2018年,vivo推出了全球首款屏下光學指紋識别機型X20 Plus UD,而小米、OPPO、華為等廠商也加入屏下指紋識别技術的陣營,與蘋果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圖源:Twitter@appleinsider)

從硬體上講,蘋果要做真“全面屏”手機,不僅要“幹掉”前置攝像頭,還要“幹掉”面容識别模組,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反觀安卓陣營,采用屏下指紋方案,隻需要花點心思“隐藏”前置攝像頭就好了。也可以說,選擇面容識别,是蘋果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蘋果也不是傻子,“Face ID”碩大的元器件模組能幹的事情并不隻是解鎖、支付這類功能,其中的點陣雷射發射器能夠捕捉到使用者的面部資訊,為更好的“人像模式”提供幫助。盡管這麼多年過去了,iPhone的前置人像模式虛化效果還是比較普通,但也算是為業界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告訴友商:這玩意兒貴,還不好用。

但沒想到,“叛逃”了指紋識别陣營的蘋果,又打算悄悄地給它加回來了。

反複橫跳,蘋果真的沒新意了嗎?

沒有新意,已經成為大衆消費者對近兩代iPhone的核心評價。

經典之作iPhone 4的雙面玻璃+金屬中框的三明治結構,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連羅永浩都欽定這款機型為一代神機,可見其在大衆心目中的地位。iPhone 5開始,蘋果逐漸走向金屬化,但在iPhone 8系列又改回雙面玻璃設計。如此反複橫跳,讓人不禁懷疑蘋果是不是隻會按照過往的熱銷機型設計縫縫補補、修修改改,玩不出花樣。

官方的說辭是,這些材料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步,過往使用金屬背闆是因為兼顧了耐用與美觀,而玻璃的回歸則是新材料的實用性得到了提升。縱有萬般說辭,但也很難消除大衆從視覺上評價這些iPhone的外觀:一成不變。

(圖源:Twitter@pedrocreal)

而生物識别技術的出現,讓設計師更加頭疼,畢竟要考慮這些元器件的實用性,還得足夠好看,這活兒實在不簡單。可以預見,屏下版本的“Touch ID”可以省去iPhone設計師很多煩惱,也不用再去整一大堆什麼諸如“靈動島”這樣的概念,去掩飾顯示面闆的“殘缺美”了。但不得不說,幸好安卓陣營的廠商們沒有跟着蘋果在面容識别方面死磕到底,要不然蘋果的再次“叛逃”,對智能手機市場的打擊可就大了。

新版“Touch ID”還是被蘋果做出了一些差異化,例如“健康”方面的功能。科技媒體The Elec在之前的報告中也提到,iPhone 16 Pro上的屏下指紋識别,會增加心率檢測、血氧堅持之類的功能,進一步提升蘋果在智能健康市場的地位。不過,魅族早在2021年釋出魅族18上配備的超音波指紋識别方案,已經提供了心率檢測的功能,後續的小米11 Ultra、紅魔6S Pro等多款機型都已經有類似的方案。

蘋果這不是又落後了一步嗎?

當然,對于“果粉”來說,假如蘋果用上了屏下指紋識别方案,“全面屏”iPhone也就順理成章該成型了,這确實是一件好事情。但,真會如此嗎?

iPhone要用屏下指紋,這些問題還得解決

首先,屏下“Face ID”+屏下“Touch ID”這套組合和iPhone能不能成真全面屏,兩者之間不一定有關系。

從安全性的角度來看,指紋識别與面容識别其實可以說是在同一個梯隊上,直至今日,蘋果還有不少裝置在使用Touch ID,這說明蘋果還是非常認可指紋識别的安全性的。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光學屏下指紋和超音波屏下指紋兩種方案都有同一個問題:無法活體檢測。

(圖源:Twitter@iPhoneMania)

通俗地講,這些方案都無法确認錄入的資訊是人類,這也就能了解為何有這麼多寵物錄入指紋也能夠解開手機的短視訊。内容确實很有趣,但安全性方面是值得消費者深思的。這樣一來,蘋果未必會為了屏下Touch ID而拿掉Face ID,兩者共存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些。

另一方面,做“全面屏”的關鍵還是在于如何處理前者攝像頭。努比亞Z50 Ultra上搭載的第四代屏下攝像頭技術,表現非常不錯,至少在正常視角、亮度和使用場景中,已經看不見明顯的攝像模組痕迹,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畫質不行。

蘋果對待前置攝像頭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它希望前置攝像頭擁有和後置影像系統幾乎一樣的實力,于是4K畫質、60fps、ProRes和杜比視界這些特性,前置都是可以享用的。用屏下攝像頭,無疑是逼迫蘋果“自廢武功”。

事實上,最核心的原因還是:蒂姆·庫克不能“打臉”。自Face ID誕生以來,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經常和FaceBook的主理人馬克·紮克伯格在網際網路上打“口水仗”,互相指責對方在安全與私密性方面做的不夠好。蒂姆·庫克也鄭重承諾,iPhone的設計會更加注重安全性而非美觀性,正如我們所見,即便強行搞出個“靈動島”,蘋果也不願放棄這個大黑洞。

iPhone,已經在做減法

去年末,蘋果公司負責工業設計的主管Evans Hankey宣布離職,在任職期間,她主導了iPhone12至iPhone 14全系列共8款機型的設計,她的離開,意味着往後的iPhone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目前尚不确定的是,在銷量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新的iPhone設計團隊是否還會将“安全性”作為核心要求。

(圖源:MacRumors)

而針對iPhone 15 Ultra,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掉實體音量按鍵,改為壓力觸控的新方案,從這個細微的更新就能看出來,蘋果确實想要為iPhone“減負”,隻是時機并不成熟。

實際上,彭博社科技記者Mark Gruman在通訊手記裡已經多次提到屏下Face ID模組的到來,也許最快會在iPhone 16 Pro上實作。假設屏下面容識别已經沒有任何問題,那麼屏下Touch ID就更不是事兒了。至于這兩種方案是否會共存,還需要畫上一個問号。

隻能說,在智能手機市場開始嘗試把所有元器件塞到螢幕下面的潮流裡,蘋果真的非常落後,或許蘋果曾經也對“屏下”方案不屑一顧,但現在也要開始奮起直追。但蘋果還要在追多少年才能趕上呢?這就要留給時間解答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