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随筆:教育、興趣 與 職業

關于教育目标

    在大學,如果能夠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并且能夠利用一切時間進行實踐,則可以認為完成了大學教育的目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提到低年級教師(注:國小1-5年級)應該把“會學習的工具”交到孩子手中,這五個工具(即五種技能)分别是:(1)讀;(2)寫;(3)思考;(4)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5)用語言表達所見、所做、所想以及所觀察到的事物。(見《帕夫雷什中學》P73-74)

    而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大學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中,提到大學教育的八個目标,分别為“學會表達”、“學會思考”、“培養品德”、“培養合格公民”、“适應多元文化的素養”、“為全球化社會做準備”、“培養廣泛的興趣”、“為職業生涯做準備”。

    對照兩位教育家的思考,大家可以看到自己需要在大學教育階段提高的部分,并且需要彌補初級教育階段未能培養好的能力。

關于興趣

    興趣是什麼?興緻,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是以,如果我們說自己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那麼一定是指做這件事情會給我們帶來愉悅感,同時會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如果興趣足夠強烈,那麼我們就可能每周都會去做這件事,甚至天天去做,成為我們的一個習慣。

    如我自己,閱讀是我最大的興趣。是以在我的床頭、床上、我所到的任何地方,都會有書籍存在。今天早上起來又看了幾頁《帕夫雷什中學》,想繼續在車上看,同時今天還需要學習《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是以早上包中有如下内容:《帕夫雷什中學》、《計算機組成與設計》和《我們如何學習》,以及兩支中性筆。從早晨起來、等車的途中與校車上,看了《帕夫雷什中學》的53-79頁,近30頁内容,而且聯系到自己的職業與經曆、閱讀,在書籍上做了相關的筆記。同時,現在可以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内容,不斷把書本上的内容總結、整理、分享,以利于鞏固。

    閱讀——這就是我的最大興趣。如果我被關起來,隻要給我書籍與食物,一個月、半年應該沒有問題。

    是以,興趣一定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很多時候,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說自己不喜歡本專業,喜歡XXX;如果深入一問,“你竟然喜歡XXX,那麼請和老師分享一下你做過什麼?閱讀過什麼?這方面有哪些大家等?”,大部分回答都是含糊不清。是以,這隻能是“僞興趣”,不是“真興趣”。

興趣與職業的結合

    如果能夠做到興趣與職業的結合,那麼一輩子的幸福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我在接近這個目标之前,也經曆過非常大的痛苦與磨難。讀博期間我曾經一度想退學,是導師的幫助下才重新打起精神繼續學業;博士畢業後到中科院下南京的一個研究所工作,但度日如年(我最欽佩的一個師兄在裡面如魚得水),工作8個月後辭職離開;又去做有機農業,三月而關。 一直來到海大,在和學生接觸、自身學習閱讀過程中,才逐漸明白自己終身的志趣與目标——從事教育、影響他人。

    是以,自己不斷閱讀,與學生深入交流,觀察學生所思所想,整理教學與交流日志,利用部落格、BBS、QQ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學生分享。希望通過潛移默化下,對學生有些許影響。

    在《德勝員工守則》(下載下傳)中,聶聖哲先生講到教育,就是教育者不厭其煩不斷改造被教育者的過程(非原話)。要能夠讓被教育者獲得良好的習慣與禮儀,需要教育者不斷重複,不斷提醒,才有可能讓教育者接受并内化為自身的習慣。是以看德勝公司的員工守則,能夠細化到“24.員工必須講究衛生。勤洗澡(争取每天一次)、刷牙(每天至少一次)、理發(每月至少一次)。”,同時也可以人性化到“7.公司永遠不實行打卡制。員工應自覺做到不遲到、不早退。員工可以随心所欲地調休,但上班時間必須滿負荷的工作。”。

    書籍看到這裡,你會對公司及公司管理者由衷的欽佩,但怎樣才能培養這樣的制度呢?能夠直接照搬到自己組織與機構嗎?如果你看過《信任的速度》、及《信任的速度實踐版》,你會發現,其實德勝公司就是在培養一種“信任的文化”——管理層信任員工(公司永遠不實行打卡制)、員工信任管理者(員工不會覺得這些制度太苛刻,反而發現是公司對自己的愛護),有了信任,我們就能夠衆志成城,克服一切困難。

    曾經和信院創新基地的CFuture團隊創始人劉淵博同學(軟體08級)有過一個多小時的電話交流,他談到在CFuture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成本為“零”,因為成員之間可以做到絕對信任。僅舉一例:有一次CFuture團隊的一個成員生病住院,劉淵博晚上把此消息通過短信方式告訴了大家,并且附上了一個銀行卡号;第二天該卡上多了2萬多元。很可惜,目前該CFuture團隊在解散的邊緣(離開了信院創新基地),真的是非常遺憾。因為一個團隊的建立與團隊文化的形成,創始人的作用不可替代。但這樣的人是可遇不可求,能夠在讀書期間遇到這樣的人,并讓自己足夠優秀進而有機會加入并追随,是自己的幸運。

    興趣與職業的結合,一定會催生個人的使命感(見《标杆人生》),進而你會珍惜時間、愛護自己健康、珍重家人,你所做的一切,都在你的強烈願望下達成;并且能夠在遇到挫折時堅持不懈。

關于實踐與閱讀

    目前學生中真正喜歡閱讀紙質書的同學非常少,但在手機、電腦上閱讀的人非常多。經典的書籍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我們需要實踐,因為通過實踐我們能夠切身的感覺到自己的喜歡與志趣,以及自身的價值;同時我們也需要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閱讀人類的經典著作。閱讀能夠對我們觀察到的事物升華到理論的高度,進而有了普遍、普實的指導價值。

    如我們去海底撈去吃火鍋,看到那裡的服務非常不錯,心生羨慕。在那裡,服務員可以直接決定是否免單、送菜、提供更好的服務。但這隻是你觀察到得現象,當你閱讀《海底撈你學不會》後,你會對公司創始人張勇的哲學深深佩服;但這還不夠,怎樣打造這樣一個團隊,這時候如果你讀過《信任的速度》、《首先,打破一切正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後,你就會經曆從“現象——總結——理論——指導實踐”的一個循環,進而提升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深度。

教師寄語

    在大學,每周閱讀一本經典著作。

    每年能夠閱讀50本,大學四年是200本,則會為自己一生打下一個智慧的根基。我們身邊羨慕的人、媒體的寵兒,絕大部分都是愛好閱讀的人,如360總裁周鴻祎(可以嘗試一下是否自己能夠打出最後一個字),平均每年看100多本書(見周鴻祎的一部分,是由他讀的這些書構成的)。我們再忙,也不會超過他。

    而李開複,生于台灣,用“給中國大學生的八封信”诠釋了自己對大學生、對教育的愛。這八封信,都值得大家一遍又一遍的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