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oogle版ChatGPT首秀翻車之後,還能憑什麼逆風翻盤

OpenAI 橫空出世,打得老牌科技巨頭 Google 措手不及。

影帝馬修·麥康納在《星際穿越》裡告訴我們,墨菲定律意味着「有可能發生的事,遲早都會發生」。

然而 Google 用實際行動給影帝「上了一課」,墨菲定律指的就是「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而且越急越錯。

「Bard 不是搜尋引擎」

中原標準時間 2 月 8 号晚,Google 正式釋出了「自研版 ChatGPT」Bard,但在示範當中,Bard 就暴露了自己的劣勢:容易捏造錯誤事實。

Bard 說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JWST) 拍下了第一張系外行星的照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第一張系外行星攝于 2004 年,是由歐洲南方天文台出資打造的歐洲極大望遠鏡所攝,那時候 JWST 還在研發當中。

▲是以這顯然是一個錯誤事實

當晚 Google 股價暴跌,市值蒸發近千億美元。到現在,Google 仍然為這一失誤付出代價。

近日,據 CNBC 獲得的一份 Google 全體會議通話音頻顯示,員工批評上司層,指摘谷歌的首次公開示範「倉促而拙劣」,操之過急,員工在 Google 内部論壇 Dory 上面留言,大部分提問都算不上友好,更像是對管理層的質問。

Bard 的産品負責人 Jack Krawczyk 在會議上做出一個讓人意料之外的回應:

Bard 不是搜尋引擎。這是我們一直談到的協作式人工智能服務型實驗。我們在使用該産品時發現,它的神奇之處在于這個創造力夥伴,能幫助你成為想象力的火花,探索你的好奇心,諸如此類

同時他還補充道,「對于那些想用它進行搜尋的人,Google 建立了一個供内部使用的新功能,稱為 Search It」。

▲ 他在領英頁面的簡介寫的是「機器教師」

意味着未來 Google 會把人工智能與老本行搜尋引擎進一步結合,但現在來講,檢索某些事物并不是 Bard 存在的本意。

在某種程度上,Jack Krawczyk 幫 Bard 犯下的錯誤進行了正确辯護,然而細想一下,即便 Bard 不是搜尋引擎,這也不應成為是它犯錯的借口。

原理上,Bard 跟 ChatGPT 都是聊天機器人:接受大量文本語料庫訓練後,根據使用者的提問,進而給出回報,而且這個回報是随機的,且有傾向的,一切取決于該模型的訓練資料。

是以不難預料到 ChatGPT 出現過的問題,Bard 都會再犯一遍。

不過幸好目前 Bard 依舊處于内測狀态,Google 還有足夠時間去調試、去優化,Google 要擔心的是别在産品釋出後再出問題,最近搶盡風頭的必應 Chat (Bing Chat),就是 Google 的前車之鑒。

用上 ChatGPT 的微軟,日子也不那麼好過

微軟年初向 ChatGPT 的母公司 OpenAI 追投數十億美元,用于模型訓練,同時宣布會把 ChatGPT 整合到必應 Bing 搜尋系統當中。

就在 Google 釋出 Bard 前一天,微軟兌現了這一承諾:使用者狂喜,市場反應高漲,OpenAI 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當使用者真正用上必應 Chat 之後,才發現其實它也是個半成品,一切都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口無遮攔、胡編亂造,剛上架的必應 Chat 在衆多使用者的嘗試下,一點點地顯現出聳人聽聞的「性格」,于是有人記挂起科幻電影裡天網的橋段,叫嚣着「人工智能衍生出人格了」。

微軟不得不根據回報,限制了必應 Chat 的回複次數,「閹割版」的必應 Chat 變得人畜無害,同時也沒那麼好使了。

與此同時,微軟前段時間取得的技術紅利,也被一點點消磨殆盡。

▲微軟股價已經回落至必應 Chat 釋出前水準

這麼看來,若 Google 不想讓 Bard 重蹈覆轍,讓 Bard 與搜尋場景作切割也就變得無可厚非。

Jack Krawczyk 在全體會議上也強調道,「我們将繼續專注于 Bard 的測試工作」。

而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則表示他們會在今年 I/O 大會上透露更多關于 Bard 的消息,這套「拖延戰術」雖可恥,但有用。至少在 Bard 正式與公衆見面之前,人們看到它所犯過的錯,也就隻有那條關于系外行星照片的回答。

一邊滅火,一邊加大馬力

雖然現在的 Google 被人工智能搞得焦頭爛額,但他們還是堅信這項技術能夠造福人類,所謂「AI 虐我千百遍,我待 AI 如初戀」。

就在這周,Google 和柏林工業大學聯手公布了最新視覺語言模型 PaLM-E,參數量達 5620 億。

在示範中,人們直接用語言下達指令,機器人就能對其做出相應。

譬如指令機器人到廚房拿一包米片 (Rice chips),它需要規劃出一個包含「到廚房」「找到」「一包米片」「回到發出指令者身邊」「放下米片」的任務序列,這便是語言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工程師不用再對機器人進行語言訓練,後者也能不費吹灰之力了解使用者的指令,進行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Google版ChatGPT首秀翻車之後,還能憑什麼逆風翻盤

這樣的應用場景,反而讓 Google 回到其原本擅長的領域,與其自亂陣腳,用 Bard 去跟 ChatGPT 正面硬剛,不如繞開雷區,做回一家科技巨頭所擅長的事:整合手上無限的資源,造出這個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新事物。

人工智能幫助 Google 造出了史上最強單攝的 Pixel 手機,也幫助 Waymo 坐上自動駕駛賽道的頭把交椅,Google 不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玩家,也從未放棄人工智能。

▲ Pixel 3,圖檔來源:9to5 Google

或許在更遠的未來回看 Bard,隻是 Google 進化之路中的小插曲。

Google 未來是走向低谷,或是重回巅峰,今年 5 月 10 日的 I/O 開發大會将是關鍵節點。

一場好戲,才剛剛開始。但可以肯定的是,鹬蚌相争,使用者永遠會是受益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