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衆号:chedongxi)
作者 | 迩言
編輯 | Juice
地主家也沒餘糧了!谷歌Waymo敲響了第二輪“裁員鐘”。
最新消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技術子公司Waymo剛剛裁員137人,且裁員範圍大部分集中在技術崗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Waymo裁員
但這并不是第一次裁員,加上1月份的首輪裁員,Waymo今年迄今共裁員209人,占到其員工總數的8%。
而這些被裁的員工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行業内非常搶手的工程師,這說明Waymo目前也确實遇到了一些難題。
接連不斷的裁員的背後是淨利潤接連跳水的事實,目前Waymo盈利能力越發吃緊。同時自動駕駛行業還閱聽人多問題影響,L4商業化落地難,部分公司如福特大衆支援的Argo AI甚至是以而倒閉。
不少L4領域的企業都在往L2領域發力,福特還在今天成立了一家專門研究L2的公司,整體來看,L4賽道目前正處在低谷期。
那麼,谷歌Waymo今年裁員始末如何?目前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狀态呢?
一、8%的員工丢了飯碗 多數為工程師
在裁員第二輪,讓人意想不到的是,Waymo裁員的大刀砍向的并不是一些重要性不足的崗位,而是站在谷歌組織架構金字塔頂尖位置的工程師。
對此,Waymo公司在給CNN的一份聲明中回應道,本次裁員主要是出于公司“财政制度”的考慮,“我們采取了深思熟慮的方法,并有信心通過這次過渡為這些前隊友中的每一位提供幫助。”
翻譯一下就是,Waymo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時缺錢了,是以通過裁員控制成本。
回顧今年1月下旬的第一輪裁員,當時裁員規模大概在100人左右,涉及Waymo總人數的4%,裁員範圍包括感覺和運動控制工程師、車隊和車輛技術人員,甚至包括招聘人員。
▲1月下旬多位員工在海外社交媒體發帖讨論裁員
對比兩輪裁員,可以看出,Waymo裁員屠刀更加向技術崗位傾斜。第一次裁員幾乎關閉了卡車業務,這次又裁掉了工程師,Waymo似乎隻保留下了最核心的無人計程車團隊。
在Waymo公司内部,自動駕駛工程師的飯碗越來越拿不穩了。
二、商業化困難 主動收縮
為什麼Waymo總是深陷裁員風波呢?
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在于收支難以平衡、無法盈利。
根據今年2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釋出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報,Alphabet第四季度總營收為760.48億美元(約合5249.97億人民币),盡管總營收同比增長1%,但第四季度淨利潤為136.24億美元(約合人民币940.53億),同比下降34%,已連續第三個季度盈利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第二季度Alphabet淨利潤曾同比下降14%、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26.5%,可見Alphabet淨利潤增速下跌且呈加速态勢。
即使為了挽回利潤,Alphabet于2023年1月通過裁員約1.2萬人來削減成本,但是也承擔了由此産生的大約為19億至23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31億至159億)的員工遣散費和相關費用。
對Alphabet虧損影響最嚴重的業務是谷歌雲計算和其他業務,而Waymo恰恰就包含在内。
Waymo共有2500名員工,是Alphabet子公司中人數最多的一個,但這一部門産生的收入幾乎無法彌補其巨額虧損,該公司在同時布局雷射雷達硬體的開發、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分析車輛資料等業務,而這些開發項目都非常燒錢。
Waymo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其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去年11月份,Waymo開始在舊金山和菲尼克斯對無人駕車計程車進行收費。另一方面,Waymo和CH Robinson、JB Hunt和Uber Freight等貨運公司的合作也或許會産生一定的收入。
▲Waymo自動駕駛計程車(左一、左二)和Waymo Via自動駕駛重卡(右一)
雖然Waymo沒有公布過相關的财務資訊,但從Alphabet淨利潤逐季度暴跌可看出Waymo面臨着收支難以平衡、盈利困難的極大問題。
而商業化營收困難是目前L4級自動駕駛公司的通病。
除了盈利困難外,安全問題也成為自動駕駛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
巨額成本投入、盈利能力吃緊、商業化難以落地都導緻了國外自動駕駛行業整體收縮态勢明顯。
三、成立14年 專注L4領域
Waymo起初隻是一項始于2009年1月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在2016年12月,Waymo從谷歌獨立出來,成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2018年12月,該公司推出了面向自動駕駛網約車的Waymo One應用。
▲Waymo One應用
2022年11月, Waymo從加州機動車部獲得了無人駕駛汽車的部署許可證,Waymo可以在舊金山提供付費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随後,Waymo又将該服務拓展至美國鳳凰城市中心。
近日,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Waymo宣布其未來幾周将在洛杉矶開始測試Robotaxi測試,也就是說,再過幾周洛杉矶的居民就可以體驗真正沒有安全員陪同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了。
結語:自動駕駛行業寒風凜冽
即使來到了2023年,自動駕駛行業寒風依然凜冽。如何實作自我造血,創造更多盈利、實作商業化落地成為了全球L4級自動駕駛公司“頭疼”的問題。
Waymo通過大幅度裁員來控制開支、削減成本,其實整體上看治标不治本,畢竟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特别是L4自動駕駛領域都呈現收縮态勢。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國内的L4級自動駕駛公司提供了優秀的參考範例,比如百度已經疊代了多次L2方案,推出了ANP 3.0,将于今年年中實作量産;宏景智駕三年前從L4降維到L2和L2+的量産賽道,獲得了20+車型定點。
對于海外自動駕駛公司來說,想要活下去,就要想清楚到底是堅持L4還是選擇L2走量,自我造血不能隻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