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作者:人間·清醒
蜥腳類恐龍系列:第1——15名簡介

01

共 66

認識中生代的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蜥腳類恐龍——侏羅紀和白垩紀時期的長頸、長尾、象腿恐龍——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之一。

02

共 66

文雅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文雅龍

姓名:

文雅龍(希臘語為“精緻的蜥蜴”)

栖息地:

亞洲林地

曆史時期:

中侏羅世(165-1.6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30 英尺,重 5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小适中;短而四四方方的頭骨

阿布羅龍是證明這一規則的古生物學例外之一:大多數中生代蜥腳類恐龍和泰坦龍化石都沒有頭骨,死後很容易從身體上脫落,但它儲存完好的頭骨是我們對這種恐龍的全部了解。

文雅龍對于蜥腳類動物來說相當小——從頭到尾“僅”約 30 英尺,重約 5 噸——但這可以用它的中侏羅世起源來解釋,比侏羅紀晚期真正巨大的蜥腳類動物早 10 或 1500 萬年時期像梁龍和腕龍。

這種食草動物似乎與稍晚(并且更為人所知)的北美蜥腳類恐龍圓頂龍關系最為密切。

03

共 66

阿比杜斯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阿比杜斯龍

姓名:

阿比杜斯龍(希臘語為“Abydos 蜥蜴”)

栖息地:

北美的林地

曆史時期:

中白垩紀(1.0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50 英尺,重 10-20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尺寸; 長長的脖子和尾巴

古生物學家一直在挖掘新的蜥腳類動物物種,但阿比多龍的特别之處在于它的化石遺骸包括一個完整的和三個部分的頭骨,它們都是在猶他州的一個采石場發現的。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出土的蜥腳類動物骨骼沒有頭骨——這些巨型生物的小腦袋隻是松散地附着在脖子上,是以在它們死後很容易分離(并被其他恐龍踢走)。

關于阿比多龍的另一個有趣事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是幼龍的化石,它們從頭到尾長約 25 英尺——古生物學家推測成年龍的長度應該是它的兩倍。(順便說一句,阿比杜斯龍這個名字指的是神聖的埃及城市阿比多斯,傳說中有埃及神奧西裡斯的腦袋。)

04

共 66

阿馬加龍

阿馬加龍

阿馬加龍是證明蜥腳類恐龍規則的例外:這種相對苗條的食草動物的脖子和背部有一排鋒利的刺,是已知的唯一進化出如此強大特征的蜥腳類動物。

05

共 66

亞馬遜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姓名:

亞馬遜龍(希臘語為“亞馬遜蜥蜴”)

栖息地:

南美洲的林地

曆史時期:

早白垩紀(125-1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40 英尺,重 5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小适中;長長的脖子和尾巴

也許是因為熱帶雨林不适合古生物學探險,是以在巴西亞馬遜流域發現的恐龍很少。

迄今為止,唯一已知的屬之一是亞馬遜龍,這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早白垩世蜥腳類恐龍,似乎與北美梁龍有親緣關系,并且隻有非常有限的化石遺迹。

亞馬遜龍——以及其他類似的“梁龍類”蜥腳類恐龍——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最後的“基礎”蜥腳類動物之一,最終被白垩紀中晚期的泰坦龍所取代 。

06

共 66

高雙腔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高雙腔龍

根據其散落的化石殘骸判斷,高雙腔龍是一種長 80 英尺、重 50 噸的食草動物,與更有名的梁龍非常相似;古生物學家之間的混亂和競争與這種蜥腳類動物的第二個命名物種易碎雙腔龍有關。

07

共 66

雷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長期被稱為雷龍(“雷蜥蜴”),這種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動物在發現後者名稱具有優先權時恢複為雷龍(也就是說,它已經被用來命名一個類似的化石标本)。

08

共 66

阿拉貢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阿拉貢龍

姓名:

阿拉貢龍(希臘語為“阿拉貢蜥蜴”)

栖息地:

西歐的林地

曆史時期:

早白垩紀(140-1.2 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60 英尺,重 20-25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短頭; 後肢比前肢長

蜥腳類恐龍(以及繼承它們的輕甲泰坦龍)在侏羅紀和白垩紀時期分布于全球,是以當古生物學家幾十年前在西班牙北部發掘出阿拉哥龍的部分遺骸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阿拉貢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白垩紀早期,是泰坦龍出現之前最後的經典巨型蜥腳類動物之一,從頭到尾長約 60 英尺,重約 20 至 25 噸。它的近親似乎是圓頂龍,它是侏羅紀晚期北美最常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最近,一組科學家重新檢查了阿拉貢龍的“模式化石”,得出的結論是,這種食草動物的年代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可能追溯到 1.4 億年前。

這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很少有恐龍化石可以追溯到白垩紀早期的這一部分,其次,阿拉貢龍(或一種密切相關的恐龍)可能是泰坦龍的直接祖先,泰坦龍後來傳播到所有地區在地球上空。

09

共 66

亞特拉斯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亞特拉斯龍

姓名:

亞特拉斯龍(希臘語為“阿特拉斯蜥蜴”);

栖息地:

非洲的林地

曆史時期:

中侏羅世(1.6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50 英尺,重 10-15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尺寸; 比較長的腿

亞特拉斯龍隻是間接地以阿特拉斯命名,阿特拉斯是希臘神話中背負天空的泰坦:這種侏羅紀中期的蜥腳類動物是在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中發現的,這些山脈本身也以同一個傳奇人物命名。

亞特拉斯龍異常長的腿——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蜥腳類恐龍屬都長——表明它與北美和歐亞腕龍有着明确無誤的親緣關系,它似乎是它們的南部分支。

與蜥腳類動物不同,阿特拉斯龍的代表是一個單一的、近乎完整的化石标本,包括大部分頭骨。

10

共 66

星牙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星牙龍

姓名:

星牙龍(希臘語為“星牙”);

栖息地:

北美東部的林地

曆史時期:

早-中白垩世(120-1.1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50 英尺,重 20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尺寸; 與腕龍的相似性

對于正式的國家恐龍(它是以在 1998 年被馬裡蘭州授予榮譽),星牙龍的出處相當複雜。

這種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是更著名的腕龍的近親,它可能與得克薩斯州目前的州恐龍 側空龍是同一種動物,也可能不是同一種動物(它本身可能很快就會失去其對更有價值的候選者的稱号,孤星州的情況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态)。

星牙龍的重要性在曆史上比在古生物學上更重要;它的兩顆牙齒早在 1859 年就在馬裡蘭州出土了,這是在那個小州發現的第一個經過充分驗證的恐龍。

11

共 66

南洋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南洋龍

姓名:

南洋龍(希臘語為“南梁”);

栖息地:

非洲的林地

曆史時期:

晚侏羅世(1.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50 英尺,重 10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尺寸; 極長的脖子和尾巴

南方龍這個名字會在普通恐龍迷的腦海中産生兩種聯想,一種是正确的,一種是錯誤的。真實的:是的,這種蜥腳類動物的命名參考了與它密切相關的北美梁龍。

誤區:這隻恐龍名字中的“australo”不是指澳洲;相反,它在希臘語中是“南部”的意思,就像在南部非洲一樣。

在同一個坦尚尼亞化石床中發現了有限的南龍化石床,這些化石床已經産生了許多其他侏羅紀晚期蜥腳類動物,包括長頸龍(很可能是腕龍的一個物種)和亞嫩斯基亞龍。

12

共 66

巨腳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巨腳龍

姓名:

巨腳龍(希臘語為“大腿蜥蜴”);

栖息地:

南亞平原

曆史時期:

早中侏羅世(距今190-1.75億年)

尺寸和重量:

長約 60 英尺,重 20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長腿和脖子;短而深的頭

盡管它的骨架尚未完全重建,但科學家們相當有信心巴拉帕龍是最早的巨型蜥腳類恐龍之一——侏羅紀晚期以植物和樹木為食的四足食草恐龍。

據古生物學家所知,巴拉帕龍具有經典的蜥腳類動物外形——大腿、厚實的身體、長​長的脖子和尾巴以及小頭——但在其他方面相對未分化,為後來的蜥腳類動物進化提供了普通的“模闆”。

有趣的是,巴拉帕龍是在現代印度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恐龍之一。

到目前為止,已經出土了大約六個化石标本,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找到這隻蜥腳類動物的頭骨(盡管已經确定了散落的牙齒殘餘物,這有助于專家重建其頭部的可能形狀)。

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因為蜥腳類動物的頭骨隻是松散地附着在它們其餘的骨骼上,并且在死後很容易分離(通過腐爛或侵蝕)。

13

共 66

重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一隻成年的重龍能把它那極長的脖子舉到完全垂直的高度嗎?這需要溫血新陳代謝和巨大、肌肉發達的心髒,表明這種蜥腳類動物可能将其頸部與地面保持水準。檢視重龍的詳細資料

14

共 66

巧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巧龍

姓名:

巧龍(希臘語為“美麗的蜥蜴”);

栖息地:

亞洲林地

曆史時期:

晚侏羅世(160-1.5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13 英尺,重 1,000 磅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長脖子和尾巴;背上有短刺

如果電視網絡存在于侏羅紀晚期,那麼貝魯斯龍就會成為六點鐘新聞的頭條新聞:這種蜥腳類恐龍的代表是在一個采石場發現的不少于 17 隻幼龍,它們的骨頭在經曆了他們淹死在山洪暴發中。

不用說,巧龍的體型比中國出土的 1,000 磅重的标本還要大;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與鮮為人知的克拉梅利龍是同一種恐龍,後者從頭到尾長約 50 英尺,體重在 15 到 20噸之間。

15

共 66

溝椎龍

蜥腳類恐龍的圖檔和簡介(一)

溝椎龍

姓名:

溝椎龍(希臘語為“挖掘的椎骨”);栖息地:

西歐的林地

曆史時期:

晚侏羅世(155-150 百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

長約 50-60 英尺,重 15-25 噸

飲食:

植物

鑒别特征:

大尺寸; 長長的脖子和尾巴

溝椎龍的聲譽在上個世紀左右受到了重大打擊。

1875 年,著名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在英國地質構造中出土的四塊巨大椎骨“診斷”出,溝椎龍表面上是侏羅紀晚期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屬于腕龍。

不幸的是,歐文沒有命名一個,而是四個獨立的溝椎龍物種,其中一些很快被其他專家重新配置設定到(現在)同樣不存在的屬,如鳥面龍和馬鞭草龍。

溝椎龍現在在很大程度上被古生物學家所忽視,盡管第五種(歐文未指定)作為拉伯龍幸存下來。

作者觀點

可以這樣說:蜥腳類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沒有能超過它們的。

參考文獻

《物種起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