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在異性相處時,其實有一個潛規則,隻不過被許多人忽略了。
這個潛規則是:
在跟對方聊到“最嗨”的時候,就結束聊天。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隻有你跟對方聊天聊到一半的時候,才能夠加深你在他心中的印象,給他的情緒帶來更多觸動。
-01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未完成,才更深刻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蔡格尼克效應。
意思是:
人們對于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已經完成的事情,記憶更加深刻。
你讀完了一本書,很快就會忘掉書中具體的内容,隻記得大概脈絡。
但如果這本書你隻讀了一半,那你的記憶中,對于已經讀過的這部分書的内容,印象就很深刻。
也可以簡單了解為:
人們的内心,都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執念,就像強迫症。
沒有完成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完成;
沒有圓滿的事情,總會給你留下遺憾。
在親密關系裡,更是如此。
即使你跟現任戀愛,結婚多年,可你的腦海中還是會經常浮現你前任或初戀的身影。
為什麼會這樣?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你與前任的感情,就屬于“未完成狀态”,不夠圓滿。
正因為不圓滿,未完成,是以你心中有執念,有遺憾,有不甘。
而你跟現任的感情,一路都比較順利;從戀愛到結婚,然後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正因為你們的感情一切順利,沒有任何瑕疵,是以才降低了你心中的“情緒門檻值”。
前任是你的朱砂痣,讓你意難平;
現任就是你的白月光,讓你心安。
換句話說:
一個人之是以忘不掉前任,并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心有不甘。
當一個人沉浸在執念和回憶中,他隻會越來越痛苦。
有句話這麼說: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之後就不會珍惜”。
想一想,人在感情裡是不是都這個樣子?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才能明白異性相處時的真谛。
跟異性聊天時,永遠要留三分。
舉個例子:
你們倆聊天很盡興,彼此都很舒坦,聊到興緻高漲時,就不要繼續聊下去了。
你應該做的是:及時結束聊天,找一個合适的理由告訴對方,下次接着聊。
目的是什麼?
首先:延緩你們之間關系的“疲憊期”
任何關系,都會經曆一個衰退的過程,新鮮感和愛情更是如此。
其次:聊太多,會消耗更多的精力,聊天的氛圍和感受也會降低。
最後:在最嗨的點結束聊天,才能加深異性對你的印象。
有些話,如果一次說完,那你們下一次還能聊什麼呢?
有些事,如果在短時間内全部做完,那漫漫人生,你們倆接下來該如何相處呢?
-02
異性相處的吸引力,源于“分寸感”
如何讓異性對你上瘾?
說白了,就是“吊着”。
吊着對方的胃口,吊着對方的情緒,讓他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在被你“撩撥”。
你們的聊天是什麼?
是加深感情,增進了解的手段。
在相處後期,有效溝通就是你們維系愛情的手段。
是以,一定要保持分寸感。
舉個例子:
如果在你們相處初期,你就一股腦兒把自己所有的底牌都露出來,你說他對你的好奇心還會多嗎?
一個人最大的魅力,就是自身的神秘感。
你的神秘感越足,對異性産生的吸引力就越多。
是以,你要學會保持分寸感。
該如何做呢?
第一:有些事,不要一次做完
比如:
你跟異性約會。
第一次見面,你帶他吃飯,看電影,散步。
第二次見面,你可以帶他去逛逛景區,逛不同的景點。
第三次見面,你帶他去嘗試不同的美食,有趣的地标。
每一次約會,不需要做太多事,但要讓他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調動他的情緒。
并且在約會結束後,要給他留下懸念:
“下次我會帶你去另外一個地方,不過我不能提前告訴你。”
制造懸念,就是讓他産生好奇心。
抓住異性對你的好奇心,你也就抓住了愛情。
第二:要靠近,也要保持獨立
最好的相處模式,一定是:和而不同。
我們彼此相愛,但我們也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人們習慣将“追求”和“愛情”放在一起使用。
追求愛情,追求喜歡的人。
在這裡,追求是動作,愛情是目的(結果)。
隻有保持追求的過程,愛情才能始終保鮮;
一旦停止了追求,愛情也會逐漸走向熄滅的路。
這是因為,吸引力降低了。
異性相處時,如果你們靠得太近,不給彼此一點兒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用不了多久,你們就會互相嫌棄。
從“相看兩不厭”變成了“怎麼看怎麼讨厭”。
隻有保持距離感,保持分寸感,接納彼此也是獨立個體的事實,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和對方相處。
實際上,愛情才最不應該追求“圓滿”。
因為隻有未完成,隻有不圓滿,才會成為你記憶中抹不去的一幕畫面。
今日話題:
跟異性聊天時,什麼情況下你會上瘾?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