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姐弟戀增加了,刻闆婚姻模式正在被改變丨周末談

摘要

中青評論

年齡不是男性的“加分項”,也不是女性的“負資産”。

你接受“姐弟戀”嗎?你嘗試過“姐弟戀”嗎?

不管個體對“姐弟戀”持有怎樣的價值判斷,資料能夠顯示社會的整體态度認知。最近,多地民政部門公布的婚姻登記資料顯示,雖然男方比女方大1至4歲依然是主流,但“姐弟戀”比例持續上升。

例如,在浙江杭州,2022年結婚登記中女方大男方1-4歲的占女性結婚總數19.31%,而在2021年、2020年分别是19.1%、18.8%。往更早追溯,2019年和2018年,杭州結婚登記中女方大于男方占女性總數分别是17.67%、17.14%。如果将統計口徑統一到“女方大男方1-4歲”,2018年-2022年杭州新結婚者中“姐弟戀”比例逐年上升。

姐弟戀增加了,刻闆婚姻模式正在被改變丨周末談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有“姐弟戀”的概念,卻很少有人說“哥妹戀”,這本身就說明婚戀年齡狀況“男大女小”是多數,“女大男小”是少數。在傳統觀念裡,男性趨向于選擇比自己小的女性,或者女性更願意選擇比自己大的男性,這背後有複雜的主客觀原因。

比如,在家庭生活和戀愛中,傳統上男性處于或希望處于支配地位。在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下,年齡本身就構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因素,年長的男性被認為“成熟穩重”,婚姻中男性比女性年長,就天然地擁有更多支配權。而在擷取财富、權力、人生經驗等現實支配力要素時,年齡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隻有達到一定年齡,男性才能獲得期望中的支配力。

客觀來看,在生育問題上,女性受到的年齡限制更加明顯。如果把生育視為婚姻的目的之一,男性有更多的時間“等等看”,而适合女性生育的年齡區間更加局限,這也是造成“男大女小”比“女大男小”的情況更多的原因。

但是,上述原因并非一成不變。“姐弟戀”比例逐年上升,更多人能夠接受“姐弟戀”,首先展現了不斷增強的性别平等意識。在家庭關系中,“男性支配女性”的刻闆模式被不斷打破。婚姻中男方和女方地位日趨平等,女性不局限于“家庭主婦”角色,有的在收入、社會地位上超過男性。而且,受“後喻文化”等現代觀念影響,年齡不再是支配力的展現。

“男大女小”也好,“女大男小”也罷,現代人在選擇婚戀對象時,更加重視感情,而不再拘束于傳統觀念。退一萬步說,即便現實因素依然影響着人們的婚姻選擇,它也在不斷與年齡這個外在名額脫鈎。換言之,年齡不是男性的“加分項”,也不是女性的“負資産”。

而随着醫學技術的進步,允許女性安全生育的年齡也有所延長。是以,即便生育仍然是很多人結婚的重要考量,女性年齡因素的限制也不再明顯。何況,對于隻結婚、不生孩子的“丁克”家庭來說,限制生育的生理因素更是微不足道。

從社會結構分析,“姐弟戀”現象或許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劉爽、梁海豔發表在《青年研究》的一篇論文曾總結,除了擇偶觀念的變化,“姐弟戀”的原因還包括“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續偏高,大量男性過剩。為了找到自己的伴侶,他們必須把眼光放遠一些。”“女性選擇那些比她們年輕幾歲的男性為丈夫,夫婦死亡時間差縮可能會縮短。”

姐弟戀增加了,刻闆婚姻模式正在被改變丨周末談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在觀察“姐弟戀”現象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雖然“姐弟戀”所占比例持續上升,但社會更普遍接受的是“女大三抱金磚”一類的年齡差距。民政部門選擇“女方大男方1-4歲”作為統計對象,也是出于資料統計具有顯著意義的考慮。對于更大的年齡差異,社會對“男大女小”的接受度依然更高。比如,男方超過女方10歲以上的“父女輩戀愛”能被很多人寬容,而女方超過男方的“母子輩戀愛”,難免遭遇更多世俗阻力。

正如學者的分析研究所言,婚姻是社會觀念的展現,人們總是趨向于選擇與自己年齡、居住地、教育、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屬性相近或類似的異性為配偶,婚姻模式的變化需要在較長時期内發生。從民政部門提供的權威資料看,男方比女方年齡大依然是主流,結合總人口男比女多的實際國情,“女大男小”資料仍有增長空間,這也意味着破除不合理的傳統觀念、加強女性權益保障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撰文/王鐘的

編輯/任冠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