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由克勞德·紐利迪薩尼和瑪麗·佩萊格裡諾聯合執導的紀錄片《微觀世界》于1996年9月6日在瑞士上映。這部電影使用特殊的微型相機,展示了昆蟲在森林和草地下無數次放大的世界。然而,對于有密集傾向且不太可能接受錯誤的人來說,觀看這部電影可能是一個挑戰。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這部電影以多種方式被欣賞:

技術視角

1、聲音采集。影片的聲音非常豐富,自然的風雨聲,各種小動物自己發出的聲音、音樂、旁白等,收集各種聲音是非常困難的。

如:蜜蜂振動翅膀的效果,蚊子從水中取出嗡嗡聲,毛毛蟲吃葉子的鼻涕蟲的聲音,貝殼時球,動作的聲音。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2、射擊難度大。因為它們是微小的物種,是以很難移動相機。和影片結尾一樣,蚊子慢慢從水中長出來,飛向空中,瞬間消失。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昆蟲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找到它們需要時間和精力,等待它們講故事就更難了。沒有這部電影,普通人永遠不會知道昆蟲世界。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3、夾子技術。看完電影後,會有很多聯想,或浪漫的溫暖,或辛勤的勞作,或幽默,這種拟人化的感覺,就是剪輯的效果。剪輯使原來一些無意義或無關的畫面,變得感人,有故事,有溫度,人們看電影有一種帶進來的感覺,它增加了觀看次數。這是剪輯的功勞!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這部電影由無數的短篇小說組成:

故事一、蝸牛之愛

在廣闊的草坪上,兩隻蝸牛出乎意料地相遇,它們小心翼翼地用觸手試探,慢慢地熟悉,親密,親密,最後水和奶混合在一起。音樂伴随着意大利的歎息。浪漫甜蜜!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蝸牛是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腹足,塵肺病,蝸牛。蝸牛頭上有兩對觸手,眼睛在一對大觸手的頂部,腹部和嘴裡有一個開口,可以用來刮擦食物。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不是"立體牙齒"。盡管有數以萬計的牙齒,但它們不能咀嚼食物。因為舌頭是一個帶狀結構,上面覆寫着牙齒 - 壓碎的食物用于消化。在他們的一生中,他們的小牙齒會慢慢磨損和鈍化,然後被更鋒利的新牙齒所取代。蝸牛的身體有唾液分泌,可以抑制蜻蜓和蠍子。當它在6月和7月升溫時,它懸挂在葉子下面,高高升起,直到它結束時死亡。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故事二,殼也是一個想法

一推泥球殼,它高興地把自己的糞球推過山,突然它的糞球插在了一株植物的樹枝上,推不動,用頭,還是推,還是推,右推也無法推,各種嘗試、觀察,終于找到了問題,是以調整方向,讓全力, 最後把便便球從樹枝上向前推。思維細緻,合乎邏輯,合理。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殼通常被稱為螳螂,在食物鍊的低端,它可以在24小時内吃到比自身重量更多的食物。它對人類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它加速了将糞便轉化為其他生物體可以使用的物質的過程。

故事三、毛毛蟲陣容

兩支毛毛蟲隊都在前進,他們希望兩支球隊都變成一個團隊,是以他們需要介入。這一段就像是一個非常像我們人類在開車超車的時候的場景,如果不想插上插頭就不能猶豫跟着前面走,有點猶豫就去成功了,這樣的橋段每天都在我們身邊。毛毛蟲也是如此,它們尋找合适的間隙,等待緩慢移動,毫不猶豫和果斷地插入,最終成功形成長線。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毛毛蟲一般是指鱗翅(蕨類植物和蝴蝶)昆蟲的幼蟲,它們身上有很多新鮮的毛發,新鮮毛發的排列和命名,稱為毛序列,在分類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頭發有毒,如果人觸摸,皮膚會變紅腫脹。

世界上大約有112,000種這樣的昆蟲幼蟲,包括蕨類植物和蝴蝶。有的可以作為餌料,喂魚,它們往往活躍在樹葉、樹幹等地,春夏最為活躍。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這部電影類似于法國昆蟲學家和作家讓-亨利·卡西穆爾·法布爾(Jean-Henri Kassimur Fabre)的長篇生物書《昆蟲》(Insects)。非常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可以分段播放,因為它是一個小故事,是以可以随時暫停。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雅克·貝漢

《微觀世界》的制片人是世界知名法國紀錄片導演雅克·貝漢(Jacques Behan)的早期作品,他與後來的《候鳥》和《喜馬拉雅山》合并成《天地人》三部曲,雅克導演想通過這部作品告訴人們:我們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必須尊重和平共處,人類必須敬畏地球。

昆蟲的世界是怎樣的?這部紀錄片帶你去領略

他明确表示,他希望紀錄片能提醒人們,"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重要,不是我們喜歡其他生物,而是我們需要它們。"

導演雅克帶着同情心繼續着他作為導演的道路。他去過中國很多次,網上有很多他的痕迹,但我還是向你推薦他的幾部重要作品:

1996年,他憑借紀錄片《微觀世界》獲得法國第22屆凱撒獎最佳制片人獎

1999年,他制作了劇情片《喜馬拉雅山》。

2001年,他執導了紀錄片《遷徙的鳥》。

2004年,他擔任音樂劇《牛筆之春》的制片人,該片獲得第1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2008年,他擔任劇情片《北郊1936》的制片人。

2011年,他執導了紀錄片《海洋》,該片在法國第36屆凱撒獎上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獎。

2015年,他執導了紀錄片《地球的四季》。

2016年,他擔任紀錄片《時間旅行》的制片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