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2023年2月2日刊 | 總第3135期

2023年剛剛過去一個月,已經出爐了一部9分劇——《狂飙》,兩部8分劇——《去有風的地方》和《三體》。

對于今年的國産劇市場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驚喜的開局。有人預測今年可能是劇集大年,也有人擔憂接下來國産劇的總體豆瓣評分會越來越高,含金量下降,市場走向虛假繁榮。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三年前,7分已經算得上口碑劇了;到了去年,8分劇成為好劇門檻;如今,好劇的标準直逼9分。一個月一部9分劇、兩部8分劇,是什麼概念?

從近十年的豆瓣榜單來看,2021年有三部9分劇,分别是《覺醒年代》《山海情》和《功勳》,均為主旋律劇集;2020年有兩部9分劇《想見你》和《沉默的真相》;2019年的9分劇是兩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俗女養成記》,内地劇集沒有上9分的;2016年是《一起同過窗》,2015年是《琅琊榜》和《毛騙》。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則是近十年9分劇最多的一年,有《戰長沙》《紅色》《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4部;對比之下,2018和2017年的高分榜TOP10中,9分劇是缺位的。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2014年是國産劇最繁榮、品質最高的一年,也不意味着9分劇缺位的年份就是國劇低谷期。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拿2014年的這幾部劇來說,都是随着時間的沉澱,分數越來越高,才步入9分劇列的;而9分劇為零的2017年反而是國産劇大年,那一年,《人民的名義》《白鹿原》《大秦帝國之崛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雞毛飛上天》《風筝》等不同類型劇同台競技,爆款頻出。饒是如此,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也隻穩定在8.3分。

如今,全民追看的掃黑劇《狂飙》,從播放量、話題熱度、覆寫面和觀衆口碑等綜合次元來看,十分逼近《人民的名義》當年的盛況,豆瓣評分卻比《人民的名義》高了0.7分。兩部劇真有段位上的差别嗎?論劇情的飽滿感、完整性、思想深度,《人民的名義》更勝一籌。論故事的類型化、遊戲感和人物色彩,《狂飙》更高一截。總體品質伯仲之間。

國産劇豆瓣評分“通貨膨脹”,不是一兩天了。

階段性“通貨膨脹”

豆瓣這個平台做評分系統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大衆對一部作品的平均看法”,評分機制采取五星制,計算方式是算平均值,将“無法量化”的觀劇體驗和使用者評價可視化,給其他觀衆做決策參考。

每個平台都有其基因,很長一段時間内,豆瓣使用者對不同國家和類型的作品存在着天然鄙視鍊:對海外劇有濾鏡,對國産劇持批判立場,對小衆和文藝作品寬容,對爆米花屬性作品不屑一顧。什麼樣的使用者造就什麼樣的平台,行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豆瓣生态。

2018年是個轉折點。這一年,更多觀衆和粉絲湧入豆瓣,打分人數突增的同時,擡高了國産劇的平均分。豆瓣評分人數TOP20國産劇裡,50%以上都是2018年之後的劇;從2018年到2020年,國産劇TOP10平均分從7.8升至8.5。下沉使用者對國産劇比文藝青年和“泛中産”觀衆更加寬容,這是豆瓣評分通脹的第一階段。

另一方面,《娘道》《漂亮的李慧珍》等作品被報複性打低分,也讓豆瓣評分成了大衆情緒的顯影劑。此後,豆瓣評分逐漸成為國産劇的“兵家必争之地”,原住民、路人觀衆、各路粉絲、片方與營銷方混戰其中。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不止一位業内人士向影視獨舌透露,那段時間,不少片方會用較少的使用者樣本刷出一個高開分,來打造良好的開局,再讓評分随着打分基數擴大慢慢回落,最終完成一個平台可以接受範圍内的評分KPI,這早已成為一種“時間差戰術”。

而凡是由流量明星主演的劇集,評分區幾乎都會上演一場粉黑大戰,在一部劇上映前,粉絲組織水軍打五星,黑粉打一星,“C型”分布屢見不鮮。2021年,因《風起洛陽》《誰是兇手》這兩部劇的豆瓣評分遭遇水軍控評事件,豆瓣官方重申了“影視劇上映或開播前的評分和評論一律不計入總評分”的評分機制。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對于以上作弊打分現象,豆瓣建立了通過技術和人工識别“剔除不正常打分”的反作弊機制,但無法徹底消除作弊因素。很多國産劇都遭遇開分越來越慢,或播完才開分,甚至不開分的處境。

值得注意的是,刷量作弊、樣本少、情緒化打分,都會影響一部劇的真實評價。如果說前者可以通過平台機制和參考人數來識别,那麼大規模的情緒性打分卻是無法區分和阻止的。

豆瓣使用者既然可以給一些國産劇情緒性打低分,就能給另一些國産劇情緒性打高分。于是,能為觀衆提供情緒價值的國産劇,評分便開始走高,豆瓣評分通脹第二階段來臨。

情緒性打高分背後

其一,給老劇打高分。

時間是檢驗一部劇是否經典的标尺,也是成年觀衆為童年愛看電視劇重新“定價”的工具,比如如今拿下9.1分的《仙劍奇俠傳》,就是典型的“後來居上型”高分電視劇。每一次翻拍“仙劍”的新聞出來,每當又一部品質糟糕的仙俠劇辣了觀衆的眼睛,這部劇的評分都會增加。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這9.1分裡,能擠出多少情懷水分,不好說,但像這樣以情懷拿高分的老劇,還在源源不斷地産生。

另一方面,因為苦爛劇久矣。近兩年,觀衆對新劇明顯更容易“激動性打高分”。比如去年給《夢華錄》開出的8.8分,現在給《狂飙》打出的9.0分,給《去有風的地方》評出的8.4分,就連《蒼蘭訣》如今也有8.1分……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這背後固然有國産劇品質提升的因素,但也有類型和題材紅利使然。換句話說,國産劇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觀衆打分的。一部劇能拿下情緒性高分,在某種程度上解了觀衆對稀缺類型劇的渴。

如古偶和仙俠劇常年拉胯,《夢華錄》《蒼蘭訣》本身在古偶劇和仙俠劇領域算是優質,已然罕見;此前,國内沒有《去有風的地方》這樣的田園治愈劇;而如此淋漓盡緻地掃黑、書寫反派發家史的國産劇多年不見,《狂飙》的尺度和精彩程度都讓觀衆感到驚豔。

不同賽道、起跑線,導緻閱聽人的打分标準不同,不能橫向對比。比如曆史劇、諜戰劇甚至懸疑劇,在國産劇中算是成熟類型,起跑線也和其他劇種不一樣,觀衆就不太會激動性給高分,評分相對不會通貨膨脹。

高分劇越來越多有一個好處是,容易降低決策門檻,進而促進觀衆消費、追劇。但一個能夠良性循環、有權威性的評分體系,一定要有區分度。像貓眼、微網誌等平台内部的評分經常一律都是8分或9分,區分度不高,基本無法給人參考,評分含金量就低。

國産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誰之過?

新劇評分會“通貨膨脹”,老劇會有情懷殺水分,說到底,還是觀衆的期待值低和後續同類作品不給力。現在《狂飙》的9.0分已然不算低,打個比方,如果《狂飙》五年後的豆瓣評分上升了,很可能是因為:《狂飙》後的五年,掃黑劇乏善可陳。

同理适用于以往的老劇評分上漲現象。一部劇的格外突出,與一個賽道的總體乏力,總是有一定關系,正所謂“全靠同行襯托”。

是以,對于國産劇長遠發展而言,有時候分數高,并不一定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對于觀衆也是如此,如果一眼望去都是高分劇,如何鑒别遴選、辨識真僞?這都增加了觀衆的決策成本。

好在豆瓣評分機制除了整體評分,還有 “好友評分”選項,使用者還可以參考自己關注的劇迷、與自己觀劇口味相似的人的評分。這從某種程度上,可從微觀層面抵禦豆瓣評分通脹帶來的困惑。

【文/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