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忠于原著又超越原著,深扒電視劇《三體》中的極用心細節

從2006年開始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一部,到2008年系列第三部完成寫作至今,“三體”系列小說不僅在國内成為家喻戶曉的科幻文學作品,更在國際上斬獲諸多重量級的科幻文學獎項。

毫不客氣的說,劉慈欣僅憑一己之力就将原本并無建樹的中國科幻文學,帶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三體》問世以來,關于這部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就一直熱度不減,但是卻始終沒有一部《三體》影視劇作品問世。

無論是多年前那部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未能上映的《三體》電影作品,還是B站在前不久搶先上線的《三體》動畫劇集,都讓無數期待已久的觀衆大失所望——難道中國人真的拍不出一部像樣的《三體》影視作品嗎?

這樣的疑問相信不止是我一個人有,許多看過或者了解過《三體》原著的觀衆可能都有類似的質疑。

直到根據系列小說第一部改編而來的《三體》真人劇集橫空出世,才讓無數人看到原來書中描摹的那個世界真的能夠被搬上熒幕。

而與此同時,曆經數年制作的《流浪地球2》也終于與觀衆們見面了,加上此前B站上線的動畫劇集,同時有三部根據劉慈欣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播出,這樣的盛況估計連劉慈欣自己都難以想象。

如果說《流浪地球2》的成功得益于主創團隊對原作故事的發散再創作,那麼《三體》真人劇集的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源自劇集對原著的忠實還原。

從此前的數次影視改編嘗試中,我們可以看到《三體》系列作品的改編難度之大,故事複雜度之深,貿然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或者通過一部兩到三小時的電影去進行全面呈現是完全不可取的。采用電視劇集的形式對該系列作品進行呈現無疑成了最佳選擇。

科幻作品之是以能夠被稱之為科幻,在于這類作品的故事情節并不隻有天馬行空、脫離實際幻想,同時還有對未來科學發展的預測、對某些現實問題的現實反思,甚至是對人性的反思。

《三體》的故事也不例外,它講述了人類将要面臨前所未有的災難,但是不同于好萊塢大片中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系列第一部的故事為觀衆假設了這樣一副情景:在距離地球4光年之外的星系有一個面臨着生存危機并準備入侵地球的外星文明,但由于距離遙遠,已然啟程的三體艦隊想要到達地球仍然需要四百年的時間。

于是乎,暗中聯絡三體文明的地球三體組織、秘密進行調查的各國政府部門以及先行潛入地球的三體人工智能“智子”這三者與尚不知情的大部分地球群眾就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畫面——一邊是生死存亡的危機,一邊則是日複一日的平常生活。人類最終究竟能夠逃過這一滅頂之災?成為了整個故事最大的懸念。

如何使《三體》劇集變得更有看頭?

主創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找來了包括原著作者劉慈欣在内的的衆多科學顧問針對《三體》的影視改編展開了反複探讨。

相較于更為天馬行空、不着邊際的系列後兩部作品,《三體》第一部在故事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上更加貼近我們當下生活的這個時代,而故事的科幻元素也更多是基于對我們固有認知的再探索,甚至是颠覆。

故事中對基礎科學的重新解讀,對人類活動的深度反思最終都歸于文明視角的思考,這就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具有科普意義,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同時兼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

也正是基于此,主創團隊最終選擇忠實于原著,采用現實主義風格去打造《三體》真人電視劇集。

與原著一樣,劇中的三體星人在故事中從未現身,卻又無處不在。在劇集的一開場,伴随着旁白裡關于奧運會新聞的播送,一個從高空俯視的鏡頭不斷拉近,最終整個視角聚集在了一棟毫不起眼的普通居民樓裡,青年科學家楊冬在一片昏暗中寫下了自己的遺書……

不斷搜尋且閃爍着的畫面似乎在有意無意間像觀衆透露着一些資訊,這樣的鏡頭設定絕然不是無意為之,而是意在表明似乎有人在暗中默默搜尋着、監視着地球上發生的一切。那麼問題随之而來,究竟是誰有能力這樣做?

看過原著的觀衆都知道,劇集中大量出現的監控視角其實都源自于三體星人發射到地球的超級人工智能“智子”。

為了讓人類科技水準在三體星人到來前的四百年間不至于取得超越三體文明的突破性發展,三體人先行向地球派出了“智子”,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具有潛在威脅的目标人物,采取行動暗中阻撓地球基礎科學的發展,并與地球三體組織保持聯絡。

能夠從四光年外向人類所處的地球發射肉眼無法覺察的人工智能,三體星的科技水準由此可見一斑。而随着暗中較量的程度不斷加劇,全球科學家接連不斷出現“自殺”事件,開始引起各國政府的注意,但卻始終找不到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負責中國戰區調查工作的常偉思将軍及其下屬大史,在對科學家自殺事件進行調查後,發現了一個名為“科學邊界”的組織與許多科學家的自殺存在關聯,而研究“納米飛刃”的汪淼也意外地被卷入了當下這場神秘的風波之中……

可以說,像《三體》這樣融入了大多科學理論知識和曆史背景的科幻作品其實是存在一定的觀衆門檻的,但是劉慈欣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恰如其分的比喻讓許多此前并不了解實體學的讀者感受到了科學的奧妙與魅力。

而劇集的主創則更進一步,他們通過各種呈現方式把小說中那些難以想象的情節搬上了熒幕,進而吸引更多觀衆走進這部極具魅力的科幻作品。

比如第二集汪淼與丁儀的撞球試驗,兩人一共進行了五次碰撞試驗,無論撞球桌如何移動,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即黑球被擊入袋中。用丁儀的話來講,這揭示了“實體規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均勻的”。

可如果實驗結果出現偏差呢?

比如,

第一次,黑球進袋。

第二次,黑球走偏了。

第三次,黑球直接飛到了天上。

第四次,黑球像一隻受到驚吓的麻雀一樣,在房間裡飛來飛去。

第五次,黑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出了桌子,打穿了牆壁,擺脫了地心引力,飛出了太陽系。

難以想象對吧,可現實就是,在楊冬主導的粒子對撞實驗中,這些結果出現了,更令人恐懼的是這些幾乎不可能被預測的結果,在實驗結束之前就被精準的預測出來。而這最終讓楊冬開始懷疑:實體學是否真的存在?

這個撞球試驗的設想部分其實完全可以通過人物間的對白來交代,但是劇組為了向觀衆呈現更好的觀感,用特效從頭到尾模拟了設想裡黑球的各種不規律活動,使觀衆可以直覺地明白這一實驗所想要表達的意思,更能了解科學家為什麼會接二連三地自殺。

再到科學邊界聚會上申玉菲講述的“農場主與火雞”的假說,如果僅僅隻是通過人物之口進行講述,這則類似寓言一樣的故事可能并不會讓觀衆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現實與殘酷。

但劇集用心地為這個寓言制作了動畫,殘酷血腥的故事結局與充滿童趣的動畫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對比,從某種程度上也預示着故事中的人類對于毀滅危機的一無所知。

宇宙閃爍可以說是不少原著迷最為期待的故事情節了,而劇集也在此處下了很大一番功夫。汪淼佩戴上觀測眼鏡之後,畫面出現如同烈火燃燒一般不停閃爍的紅色光芒完全包裹住了汪淼。

而這些還僅僅隻是劇集前幾集所展現出來的效果,随着故事的不斷發展,主人公們自由探索并思考文明發展與星球浩劫的“三體遊戲”也逐漸被呈現到觀衆眼前。

原著對“三體遊戲”有着大量的背景設定和細節描摹,并且這也是汪淼得以解開“主”背後謎團的重要原因所在。

劇集在“三體遊戲”的呈現上近乎完美,無論是汪淼和大史穿戴的VR裝置,還是遊戲世界的模組化渲染都是根據2007年的時代背景來創作的。并且遊戲世界的相關情節在制作過程中也大量運用了動态捕捉與CG技術相結合的方式。

除去劇本打磨與特效用心,《三體》真人劇集之是以能夠在播出之後廣受好評,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用心演繹,無論是張魯一飾演的汪淼,還是于和偉飾演的史強,亦或是陳謹飾演的葉文潔,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由王子文飾演的青年版葉文潔,将一個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曆經磨難,見證人性之惡并進而開始厭惡人類,反思文明發展的“背叛者”演繹的入木三分。

葉文潔在機緣巧合之下與三體文明進行了初次接觸,她期冀借助其他文明力量來實作對人類的拯救,她的抉擇在許多人看來是背叛全人類的證明,但也是因為她,人類文明在面對滅頂之災時,得以有一線生機。

對人物的深度刻畫是《三體》劇集在播出後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如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這部劇集,都竭力避免将人物角色臉譜化,因為不管是基于現實主義基調、還是站在文明反思的視角,善與惡從來都不是絕對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