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浪地球2》撬不動中國科幻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作者 | 陶 淘,編輯 | 曹 楊

“我從沒想過能将昔日偶像的作品影像化。”電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制片人與編劇龔格爾,在回憶自己在影片制作過程中擔任的角色時,至今覺得如墜夢中。

20世紀80年代,還在讀國小的龔格爾,就已經對《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的、劉慈欣的科幻中短篇小說着迷。

“故事中,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帶來的吸引力,也成為了我後來學習電影專業的原動力。”龔格爾對燃次元回憶,上了大學之後,《三體》小說問世,“我又在其中感悟到了‘對生命有着颠覆性了解的震撼’。”

而在《流浪地球2》的創作團隊中,還有許多和龔格爾一樣,看着劉慈欣科幻小說長大的從業人員。帶着對劉慈欣個人的崇拜以及對小說的深度了解,他們在《流浪地球2》中,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大劉(劉慈欣的昵稱)《時間移民》和《三體》等小說中的意象和構思,并使之成為《流浪地球2》對“AI與永生哲思”的靈感來源。

或許,也正是因為有着“龔格爾們”的存在,電影《流浪地球2》才得以延續《流浪地球》的口碑與票房。

截至1月25日晚22時,上映4日後的《流浪地球2》,總票房已破16億元。微網誌上,#電影流浪地球2#的相關話題流量已高達11億次。與此同時,在豆瓣,其自開分便穩定在8.3分左右,口碑暫高于《流浪地球》的7.9分,更有部分網友直接将《流浪地球2》比作“中國版的《星際穿越》”。

圖/《流浪地球2》官方劇照,來源/豆瓣

實際上,《流浪地球2》也隻是近年來劉慈欣IP熱的冰山一隅。

自2022年底,由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動畫版《三體》、國内電視劇版《三體》的先後開播,再到《流浪地球2》的上映,無論黑紅,都無一例外沖上熱搜。截至1月25日晚7時,開播僅10天的電視劇《三體》,其微網誌相關話題閱讀量已高達190億。

值得注意的是,劉慈欣IP備受大衆關注的背後,一方面與其小說的精彩程度密切相關,但另一方面,也與資本對其的競逐密不可分。

公開資訊顯示,從《三體》《流浪地球》到《球狀閃電》,劉慈欣的作品先後受到多家影視文化公司的垂青。從早期入局的遊族網絡,到後入場的騰訊、B站,劉慈欣的科幻IP,在不斷被視覺化的過程中,挖出了許多“寶藏”。

“科幻IP開始從‘垂類’向‘大衆化’變遷,是劉慈欣對中國科幻的最大貢獻。”編劇梧桐對燃次元如此評價道。

但與此同時,梧桐也直言,“盡管劉慈欣受科幻黃金一代的影響很深,但其在創作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以,科幻的破圈并不能靠‘劉慈欣’的一己之力,科幻産業的充分發展還需要更多元的人才。”

在資深電影策劃王雙看來,科幻影視發展的短闆不僅僅是人才短缺,“目前,國内影視工業體系化相對不足,對科幻影視的發展也是一種制約。”

如上述業内人士所說,現階段中國科幻産業羽翼未豐是不争的事實,但不可否認,急速發展之下,其未來依舊可期。

01 《流浪地球2》是如何煉成的?

“完全原創的劇情還能這麼精彩。”讀過《流浪地球》原著小說的小圓子對燃次元表示,在觀影時,自己一直覺得有幕後黑手,卻沒想到影片的劇情出乎自己的意料,“原來是Moss!結尾彩蛋一下子填上了前面的坑,非常驚喜。”

圖/小圓子與朋友聊電影《流浪地球2》觀感,來源/小圓子提供

同樣是科幻迷的Cristina,在看完《流浪地球2》後感慨道,“這部影片隻是沿用了原著的設定,沒想到在前傳‘刹車時代’,除書中的基本情節之外,還糅合了對‘生死定義’的探讨:數字記憶能否像肉身一樣,意味着活着?這或許是在不遠的未來,就需要人類去直面的倫理問題,喜歡這種冷峻的視角。”

網友能夠給出這種較高的評價,與主創團隊的認真态度不無關系。燃次元發現,《流浪地球2》無論是内容的縱深感、特效的逼真度、氛圍的代入性,以及情節邏輯的嚴密性,都與主創團隊希望将劉慈欣IP視覺化的熱情,以及對大劉各個科幻IP的詳實了解息息相關。

“劉慈欣老師的小說成功出圈,作為大劉粉絲的我們,為何不以此為土壤,将它填充得更加豐富呢?這樣熱愛他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在科幻的海洋裡自由遨遊。”談及《流浪地球2》中高比例的“含劉作品量”,龔格爾對燃次元如是說道。

看過劉慈欣主要作品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流浪地球2》中涉及的科幻想象與倫理叩問,不僅來自小說《流浪地球》中 “帶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構想,還包括《三體》中的“太空天梯”以及《時間移民》中“數字生命”等概念。

“如果沒參透大劉在數部作品中想表達的‘數字生命并非人類的終極生存法則’的核心,是無法在《流浪地球2》中搭建出與小說并不違和的人文高度的。”梧桐分析道。

而影片中,宏大場面的逼真度則離不開超強科學家顧問們的加持。

據龔格爾透露,《流浪地球2》的劇本,是在包括理論實體科學家、天體實體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家等在内的多位專業人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撰寫的,其中部分專家甚至長期跟組參與到影片的拍攝過程當中。

“這些專家在尊重《流浪地球》原著基礎設定的情形之下,會将很多細節更加合理化,比如太空天梯的高度、材料、上升的方式,甚至宇航員進行考核時,他們填寫的問卷内容。”龔格爾補充道。

圖/《流浪地球2》預告片中的天梯,來源/豆瓣 燃次元截圖

除此之外,編劇龔格爾文藝的筆調,搭配導演郭帆具象化地思考,共同展現出了《流浪地球2》中多個觸動人心的極具氛圍感的場景。

“我不是編劇科班出身,在劇本中對環境的刻畫,更像是文藝青年的呓語,經常會出現類似‘一根憂郁的煙’這樣的心理描寫。”據龔格爾回憶,“此時,郭帆就會告訴我,要把這樣的語句變成美術組同僚能明白的語言,比如,‘一根吐着藍色煙圈的煙’。”

高口碑之下,也不乏質疑與争議。其中,最主要的争議則集中在電影節奏和觀影門檻兩方面。

“電影開篇的1個小時節奏有些拖沓,其實完全可以壓縮一些割裂的情感元素。”科幻影視愛好者林夕對燃次元表示,“即便後續可以用低開高走來評價影片,但還是多少會影響觀影體驗。”

“沒看影評前,包括AI大Boss Moss對劇情的關鍵推動作用,還有那幾個閃回鏡頭的意義,我都沒完全看懂。”在與林夕一同觀影的夥伴看來,“了解《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對于想在春節放松的消費者來說,資訊密度有些太大了,這可能也是《滿江紅》在大年初三票房反超了《流浪地球2》的原因之一吧。”

02 劉慈欣帶動國産科幻

事實上,《流浪地球2》中,無論是科幻想象、倫理思考還是感情橋段,都能夠如此豐富的原因,更多地源于劉慈欣原作中建構的世界觀、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理工男式的浪漫的刻畫。

“在大劉的作品中,面對災難時,不同于西方個人英雄主義,中式的集體主義深谙着中式文化。除此之外,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每一個物種本性的悲觀,對數字生命存在意義的懷疑,還有對‘人類中心論’的叩問,都無時不刻給人以沖擊。”小圓子感慨道。

當然,正是這些科幻想象與背後深刻的人文思考給讀者帶來的心靈震撼,帶領着一批又一批年輕人走近科幻。

“劉慈欣在科幻雜志上連載多年的科幻内容,給我少年時的世界觀帶來的沖擊很強。我之後之是以走向科幻電影這條道路,也與之密切相關。”龔格爾說道。

不止龔格爾,在《解碼》節目中,新華社記者、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也表示,“劉慈欣的作品是帶我走進科幻寫作的直接驅動力量。”

姬少亭還在節目中提到,“《三體》的意義在于,科幻在中國變成了一個更商業的内容,它可以顯得更‘高大上’,它變成了一種能在更多場合被談論的文化。”

公開資訊顯示,截至2022年末,《三體》已經在全球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語言,銷量突破2900萬冊,創下了中國圖書海外版權銷售紀錄。除此之外,包括《流浪地球》《球狀閃電》等劉慈欣的中短篇作品,也陸續被改編。

來源/視覺中國

“這正是因為包括騰訊視訊、B站、靈河文化、Netflix、藝畫開天、郭帆(北京)影業有限公司等在内,越來越多的出品方與承制方,都加入了挖掘劉慈欣IP礦藏的賽道中。”一位影視行業相關從業者如此分析。

但劉慈欣IP的輻射力,帶動的遠不止其個人科幻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力,還包括對整個科幻産業的貢獻。

其中,科幻小說、漫畫開始越來越多的在國内的文娛作品中被改編、被提及,涉及的類型不僅有電影、電視劇,還包括動畫以及舞台劇等。

如2019年,根據江南的科幻小說《上海堡壘》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海堡壘》上映;2022年夏天上映的科幻電影《獨行月球》,則改編自南韓漫畫家趙石的同名漫畫。除已經上映的作品,2023年還将播出的科幻懸疑電視劇《第19層》,則由蔡駿的同名小說改編。

科幻影視作品的增多,也直接帶動了整個産業值的提升。

2022年《中國科幻10年産業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科幻産值(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影視、遊戲等行業)已超700億元,5年來增長了8倍。在科幻閱讀領域,零售品種超過3000種,頭部效應更加凸顯,《三體》系列、《銀河帝國》系列、凡爾納系列穩居前三。

科幻産業的增長,也推動着行業活動的發展。

2016年,也是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的第一年,由中國科協主辦的首屆集影視、嘉年華、文學最高榮譽頒獎為一體的中國科幻大會舉辦。2019年,中國第一個以科幻為主題的電影節“藍星球電影周”,開始融合科幻影視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視角,促進科幻影視更專業地發展。

03 科幻界需要更多“大劉”

不可否認的是,劉慈欣活化了中國科幻市場,大大提升了大陸科幻文學與科幻産業的發展。

然而,大量的資料也同樣透露着一個事實,即,“國内科幻産業需要更多大劉”。

《中國科幻10年行業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讀物銷量中,《三體》占比67%。與此同時,自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至今的4年内,國内熱播、上映的頭部和腰部影視、動漫作品中,來自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内容,也占據了大半。其中包括《三體》劇集、動畫多部、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以及《瘋狂的外星人》。

盡管其它科幻影視作品,諸如動畫《靈籠》、電影《獨行月球》《上海堡壘》、電視劇《在劫難逃》等,也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了一定關注,但其影響力卻遠未及劉慈欣的作品。

對此,梧桐表示,“《三體》獲獎後多年,國内出圈的科幻作者依然隻有大劉,這就說明國内的科幻并未形成完整的産業,當下的國内顯然還需要更多大劉。”

“從文學創作端來看,想要挖掘更多科幻人才,就必須從普及科學知識、培育少年、兒童的科學素養做起。”對此,王雙補充表示,“開發已有的、強有力的科幻IP,打造動畫、漫畫或是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帶動該IP的全産業鍊發展,也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科幻的興趣。”

事實上,教育界對科幻的重視,已經在一定程度得以展現。

據長江日報報道,2018年的國文聯考試卷中,出現了兩道與科幻有關的題目。此外,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被收入課本;《三體》《銀河帝國》《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科幻小說,均入選了中國小推薦閱讀書目當中。

與此同時,文化與出版界對科幻人才的重視,也在同步加碼。

2020年以來,除華語經典的科幻文學獎項銀河獎、星雲獎之外,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許多新的科幻文學獎,比如,“鲲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賀财霖·科幻文學獎、讀客科幻文學獎等。

而在科幻影視的創作方面,科幻導演郁剛直言,“從《獨行月球》到《流浪地球》,再到《流浪地球2》,這兩年國内科幻影片的特效水準在穩步提升,觀衆可以對國産科幻電影的技術水準充滿信心。”

對此 ,極客電影創始人李東東談到,中國的科幻影視與動漫,若懂得進一步借力于科學界,還會迎來下一個飛升。

“美國在上世紀就建立了‘科影融合項目’,科學顧問把關科幻電影,早已驗證了其可行性。如今,國内的相關嘗試也已開始,從去年暑期的《獨行月球》,到正在上映的《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都已經參與其中。”

李東東補充道,“《流浪地球2》的第一撥觀衆也是科學家,其相關話題登上熱搜的同時,可見科幻影視創作團隊已經愈發重視作品的科學性,相信未來的科幻作品還會對科學細節做更多打磨。”

圖/話題#流浪地球2首波觀衆是科學家#相關閱讀資料

來源/微網誌 燃次元截圖

不難看出,中國科幻的工業化之路,雖然剛剛起步,但路雖遠,行則将至。

參考資料:

《解碼》,來源:騰訊視訊;

《占科幻讀物銷量的67%,中國需要更多“大劉”》,來源:長江日報。

*題圖及部分内文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林夕、梧桐、小圓子、Cristina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