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中秋節祝大家節日快樂!

通往大國崛起的道路,就像牛群中的獅子王争奪霸權一樣,充滿了陰謀和鮮血。在世界曆史上,曾無數次試圖崛起大國,但大多數都失敗了。其中,沒有什麼比德意志帝國更糟糕的了。它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給世界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但與此同時,它本身也為它的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戰敗于德國,付給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戰績,以戰敗賠償,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家被直接肢解,幾乎進入不歸路,即便如此,德國仍能重生,成為當今歐洲主要經濟體甚至領袖。這樣看德國,總會有莫名其妙的感動,有時甚至覺得,這和我們的國家是多麼的相似!今天我們來談談德國。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

首先,你應該知道,德國的建國是在1871年,一個非常晚的時期,同一時期的中國統治者是清朝順吉皇帝,也就是康熙的父親。偉大的航海時代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換句話說,到德國出現時,所有的殖民地早已被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瓜分。這導緻德國人沒有辦法像英國和法國那樣從世界上掠奪資源,隻能依靠自己的發展。

中國人對近百年前的德國并不熟悉。但事實上,德國當時非常像中國。

德國建國時,俾斯麥首相頒布了《帝國憲法》,明确規定德意志帝國是一個由22個州、3個利伯維爾和2個領地組成的聯邦國家。國家隻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管理的權力,同時保留自己的君主制和議會,而軍事,外交,海關立法,銀行立法,間接稅,刑法等關鍵權力移交給帝國政府,進而賦予德國皇帝集結軍事權力的權力,擁有最高權力, 并任命和罷免帝國各級官員。

從權利集中的角度來看,德國從一開始就和美英不同,美英三權分立本質上是為了防止權力集中,而德國更像是我們中國曆史上的中央集權。這也從一開始就給了德國一個優勢:專注于大事的能力。是不是有點熟悉?

德國意識到,要實作增長,它必須做美國已經做過的事情:政府需要建設大型基礎設施,通過投資基礎設施來降低經營成本,政府管理公共交通、電話和通信系統等公用事業,政府可以以成本或補貼提供免費的公共醫療保健、醫療保健和其他服務。嗯,這個很熟悉。

為了進行投資,德國政府發言人和銀行家與行業合作,以計算該國将增加多少信貸,當德國銀行投資一家公司時,不需要快速支付股息,甚至說:"不要向投資者支付股息,我們不希望股息,我們希望公司增長。"然後,投資者從資本積累和股價中擷取銀行的收益。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大英帝國英格蘭銀行

這與英國完全不同,英國已經處于資本主義的後期階段,所有銀行都希望在股市沖擊後迅速回歸。證券交易商讓投資者購買一家公司并将其放在那裡,沒有長期增長或與政府,金融和工業界的合作,這就是他們所謂的自由市場。英國人自己說,"英國市場充斥着欺詐"。"

相比之下,德國模式自然能夠較好融資,有了這種模式,德國經濟一直持續快速增長,1905年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鋼鐵産量突破1000萬噸,軍事裝備水準已達到一流強國的水準。到1913年,德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為13.1%,僅次于英國的13.9%,超過了美國的12.9%。當時,全世界都相信,假以時日,德意志帝國将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當然,有一個前提,即沒有人會搞砸。随着德國變得更加樂觀,英國和法國并不高興。

法國的理由是,德法交界,大大小小的戰争不知道多少次,曆史上,兩國都沒有打過仗。其次,英國,當時,英國正坐在世界頂級的椅子上,認為世界是老子,任何敢于挑戰老子地位的人,一定要想辦法殺了它!好吧,美國現在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我們之前說過,德國與其他沒有殖民地的國家相比,導緻自身資源匮乏,需要從外部做,當德國人有了一個想法,想修建一條穿越歐亞大陸的鐵路,讓貨物流動,就是修鐵路的想法,刺激了英國和法國的神經。

對于英國和法國來說,德國的舉動相當于對其海上霸權的挑戰,而世界貿易是我們用來逃避自己的事情嗎?做夢呢?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德國早期的鐵路

是以,1914 年 6 月 28 日,奧匈帝國王儲在德國薩拉熱窩被暗殺,而這起事件本應通過鐵路,成為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列強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德國卷入了戰争。戰争很快蔓延到整個歐洲。

但一開始,德國并沒有垮台,真正決定戰争結果的是美國參戰并站在英國一邊。

主要是因為英國在戰争中向美國人借了很多錢,在美國人去白宮告訴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前一天,美國通過軍備向英國借了這麼多錢,如果他們要從英國收回債務,他們将不得不確定英國獲勝。隻有這樣,英國才有足夠的錢來支付美國武器出口商。

那麼,當戰争結束時,英國有錢償還債務嗎?有鬼!英國人起初甚至不打算歸還它。

歐洲戰争的傳統經驗是,當一個國家赢得戰争時,勝利者通常會免除其盟友互相支援的債務。英國人最初計算出,戰後美國人将遵循傳統,就像他們在18世紀的英國所做的那樣:我們是盟友,現在我們赢了,我們都很高興,打仗的成本被登出了!

美國确實同意英國不必支付其在戰争期間提供的步槍,子彈和飛機的費用,但在美國開戰之前,法國,英國和盟國已經向美國人借了大量資金購買與德國作戰所需的武器。美國人說,我們去打仗後的錢已經不見了,但戰前的貸款卻不能動。

這就是英法兩國的命運,這是高達280億美元的債務,當時這是天價,一旦英法聯盟将面臨破産,怎麼辦?很簡單,這不是一個失落的國家,隻是讓他來。結果,德國被迫向英國和法國支付了600億美元的戰争賠款,使它們能夠償還美國的債務和轉手的錢。由于賠償條約是在凡爾賽宮簽署的,是以在後世也被稱為凡爾賽條約。

這是世界頭号的戰争賠款,包括失去德國與法國最有生産力和最有利可圖的陸地邊界、德國的貨币儲備,使德國人民陷入巨大的經濟災難,德國從1920年開始惡性通貨膨脹,然後經曆了德國馬克的崩潰,引發了大蕭條、糧食危機, 種族問題等等,德國人民别無選擇,隻能在納粹和希特勒的希望中幸存下來,這為德國再次引爆世界大戰埋下了導火索。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德國經濟低迷

一個強大帝國的衰落,一般都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以上我們談論的是外部原因,然後我們談論内部原因。

在中國古代,總有一句諺語"皇權不下到縣裡去",因為縣下還有另一股勢力統治基層,他們是地主階級。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德國有點像中國,中國一直有一個與帝國主義國家制衡的地主階級,而德國則被稱為 Juncker.com。

容克地主是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國東部的貴族地主。

高貴的地主,中國人太熟悉了,家裡有錢有食,已經占據了一天。後來德國不再搞民族工業化,大量的投資造就了大量的軍事和政治職位,這些容克的長尾依靠自己獨特的資源,到國家機關來培養自己的人民,并随着時間的推移甚至長期壟斷了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後來,随着資産階級的崛起,容克的地主在德國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他們大量加入行業和銀行業,同時改變了農業經營的形式,從收租地主變成了農業企業家。與此同時,資産階級試圖擠進貴族的行列。最終,地主和資産階級經濟利益日益融合,形成了新的權力集團。

當一個新的全面集團形成時,肯定會削弱中央集權統治,容克控制下的君主立憲制将逐漸成為隻有形式意義的山寨版代議制,無法适應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旦地主階級掌權,會發生什麼?為自己謀利!外在瘋狂的擴張,人民的内在壓迫,基層群衆的生死都不在乎。久而久之,德國外沖突不斷激化,戰争成為必然結果,滅亡是注定的事情。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二戰後的德國

然而,曆史總是出乎意料的,二戰後,反法西斯同盟對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以鏟除德國軍國主義。蘇聯人對此很熟悉,他們把容克的土地國有化或配置設定給小農,容克階級就被消滅了!這是占領者為德國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後來,當德國再次統一時,國内沒有容克地主階級,統一的德國重新獲得了自信。他們的目光超越了曆史和德國的邊界。德國政界人士開始重組歐洲的政治和經濟版圖。從科爾到默克爾,它仍然是俾斯麥精神的延續。德國人并沒有放棄他們崛起大國的夢想。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勃蘭特跪下,德(前西德)薄熙來達成協定

德國人是令人欽佩的,在他們完成了對曆史的否定之後,他們也完成了對曆史的超越,他們再次站在曆史的最前沿。德國,就像一隻不死的鳥,可以在涅槃之後重生。因為國家最優秀的思想家沒有被消滅,民族的靈魂仍然存在。是以,一旦有機會,這個國家就可以卷土重來。

全文,感謝您的觀看(圖檔來自網絡)

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聊聊德國的崛起之路

今日德國柏林夜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