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作者:河津市融媒體中心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

——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中共河津市委副書記 李昭陽

前言

黃河龍門文化根植人文、立足人本、彰顯人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深入挖掘黃河龍門文化蘊含的曆史價值和時代價值,借以激勵40萬龍門兒女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曆史文脈,助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尤為必要。我們從河津優美傳說文明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長度、從河津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厚度、從河津紅色革命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亮度、從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深度等4個次元來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時代價值。

(一)從河津優美傳說文明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長度

錦繡龍門兩典故,平地一聲響驚雷。

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廟數高禖。

(二)從河津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厚度

文有史聖武虓将,耿都子夏如賓鄉。

一代廉吏樹典範,三王詩賦永流芳。

(三)從河津紅色革命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亮度

革命先驅鄧國棟,開國上将志誠忠。

同仇敵忾懲倭寇,強渡黃河建奇功。

(四)從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深度

工商貿易源流長,全國經濟進百強。

文旅融合高品質,大展鴻圖鑄輝煌。

從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深度

曆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曆史的血脈。沒有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凸顯地域特色發展的品牌,就沒有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河津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開放包容中不斷豐富,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為推動河津全方位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具體表現為“工商貿易源流長,全國經濟進百強,文旅融合高品質,大展鴻圖鑄輝煌”。其中“工商貿易源流長”指的是曆史悠久的碼頭文化。“全國經濟進百強”指的是河津一度在财政小縣、人口小縣、棉糧小縣的基礎上,龍門兒女求新圖變,勇為人先,大力發展工業,一步步跻身全國經濟百強縣。“文旅融合高品質”指的是新時代黃河龍門文化的高品質發展。“大展鴻圖鑄輝煌”指的是黃河龍門文化經過悠悠幾千載的傳承和演變,為40萬龍門兒女刻畫了創新精神和拼搏基因,為新時代河津邁向新征程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一)“工商貿易源流長”指的是河津曆史悠久的碼頭文化。

河津是黃河、汾河兩條母親河的交彙之地,地處晉陝峽谷南端,素有“秦晉咽喉、西北門戶”之稱,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城。黃河自龍門奔流而出,河道拓寬,流速減緩,具備了航運條件,河津處于汾河入黃之地,是山西陝西交流貿易的重要節點,自古就有龍門、蒼頭、連伯、船窩四個碼頭。史稱禹門為商賈雲集之城,貨物集散之埠,其水路由禹門口上行可至陝北、甘肅、内蒙,下行到潼關,并往東到河南靈寶,往西至陝西鹹陽、草灘等,往來船隻一千多條。

春秋戰國時期,禹門渡曾經是秦晉之交的通衢要渡。現能查找到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援。秦穆公發動“泛舟之役”,運送糧食的船隊經渭河向東,過黃河、入汾河,直抵晉國绛都,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歇後語。之後,黃汾航行記載有很多,最有影響力的是漢武帝劉徹八次乘龍舟入汾幸巡。唐宋時的清澗渡、明清時的清澗碼頭、禹門渡曾經輝煌多年。據史料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龍門水運碼頭年糧食吞吐量在500噸以上;民國時期,鄉甯一帶大量煤焦從河津船窩碼頭運至蒼頭、清澗灣及龍門碼頭,禹門口運煤船隻常年在500艘以上,煤炭吞吐量高達4萬噸。船窩、蒼頭、龍門成為當時繁華的碼頭。1966年後,随着陸路發展,黃河航運逐漸衰落。目前,河津市委市政府正在沿黃旅遊公路沿線規劃建設船窩、梯子崖、龍門三座客運碼頭,希望重塑黃河河運航道。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二)“全國經濟進百強”指的是河津一度在财政小縣、人口小縣、棉糧小縣的基礎上,龍門兒女求新圖變,勇為人先,大力發展工業,一步步跻身全國經濟百強縣。

河津是河東煤田原煤采掘的最佳出口,煤田面積68平方公裡,地質儲量6.8億噸,易于開采,煤質優良,是生産優質冶金焦的理想原料;境内石灰石儲量20億立方以上,是生産氧化鋁必不可少的優質熔劑;硫鐵礦面積6平方公裡;黃汾兩河交彙,水資源充足。但在改革開放前,河津是有名的财政小縣、人口小縣、棉糧小縣。所謂财政小縣,1977年,全縣财政收入僅270萬元。八十年代初,河津尚屬财政補貼縣,在運城13個縣(市、區)排隊倒數第一。所謂人口小縣,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僅21.3萬人。棉糧小縣指的是河津全縣向國家交售糧棉不及臨猗縣臨晉一個鎮,全縣經濟發展長期處于貧困落後狀态。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河津人發揮資源、交通、區位等優勢,實作了從農業小縣向工業大市的精彩蝶變。目前,全市擁有規上企業約130家,小微企業6000餘家,形成了龍頭企業頂天立地、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河津土地貧瘠,先天條件不足,但卻以占運城4%的國土面積、8%的人口,創造了運城18%的地區生産總值、約1/3的财政收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幹部群衆思想解放,勇于創新,敢争一流。

快速發展的四個工業階段

河津人多地少,發展面臨着不少瓶頸制約。但也正是這樣的先天條件,鑄就了“勤勞睿智、明理尚賢”的河津品格和“開放包容、求新圖變”的河津胸懷。改革開放以來,河津的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回顧河津工業發展曆程,可以分為起步、創業、快速發展和轉型發展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起步階段,時間從上世紀70年代到1992年。70年代初期,縣營工業開始起步,小煉鐵、小煉焦、小水泥、小耐火和小煤窯等土小企業逐漸發展。到8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開始異軍突起,“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最多時土小企業達到2000餘家,省、市鄉鎮企業現場會多次在河津召開;山西鋁廠一期工程1983年開工,1987年投産。總的講,河津工業起步較早,大工業和土小企業并存發展,這一階段縣辦企業規模不大,民營企業以小為主,國有大型企業剛剛起步,全市工業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引導,民營企業布局分散,國有企業發展快于民營、實力強于民營,為工業立市奠定了良好基礎,财政總收入從36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

第二階段為創業階段,時間從1992年開始到2001年,即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到黨的十六大之前。這一階段是資本積累階段、産業雛型形成階段。焦化行業先用萍鄉爐取代小土焦,然後小機焦取代萍鄉爐,2001年陽光集團第一座4.3米現代化焦爐建成投運,标志着焦化業步入了規範發展的階段。鋼鐵企業開始上馬100立方以上鐵爐。山西鋁廠二期建成投運,河津電廠2×350兆瓦機組建成投産。财政收入從2000萬元增加到2.3億元。這一階段地方市屬工業企業開始走向衰落,國有大型企業陸續建成投産,民營企業開始規範發展,逐漸形成家族式與現代企業管理相交融的管理體系。期間山西鋁廠年産氧化鋁120萬噸,全市冶金焦年産量400萬噸,河津被譽為“亞洲鋁都”“中國焦城”。

第三階段為快速發展階段,時間從2002年至2008年,這一階段,山西鋁廠80萬噸氧化鋁、華澤鋁電28萬噸電解鋁、60萬千瓦自備電廠等三期項目投産營運;全市煤礦整合,由96座減少到36座,産量由150萬噸提高到400萬噸,2007年,期盼幾十年的王家嶺煤礦開工建設,焦化業新上13家60萬噸現代化大型機焦爐,河津經濟步入快速發展階段。2003年邁進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财政收入從2.3億元增加到40億元。這一階段,企業競相發展,經濟快速壯大,達到河津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高點。

第四階段為轉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從2008年至今。河津經濟以煤為基,煤電鋁、煤焦化、鐵鋼鑄等主導産業的源頭都是煤炭,但從2007年開始,河津煤礦連續四年持續關停,随後全省煤炭資源整合,企業用煤從全國市場購買,焦化、鋼鐵、電力等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河津經濟從2008年開始大幅下滑。加之金融危機沖擊,市場持續低迷,企業效益下滑,經濟運作困難。全市财政收入從最高時2008年40億元,下滑至最低時2012年12.2億元。針對發展困局,河津開始了以五大産業發展為基礎的轉型發展,企業新上了一批轉型項目,王家嶺煤礦、華澤二期、陽光焦化等一批傳統大項目相繼投産,河津工業經濟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轉型。但是,新興産業還沒有形成主導力量,傳統工業企業普遍虧損嚴重,經營困難。直到2016年9月,受煤炭、鋼鐵、電解鋁等傳統工業産品價格上漲因素影響,傳統行業才普遍轉虧為盈,經營好轉,各項名額由負轉正,全市工業經濟邁上了恢複性增長的軌道。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民營企業在經濟寒冬中消亡,更多企業步入産業提升和轉型時期,通過延鍊、強鍊、補鍊,陽光、宏達、龍門等一批民營企業發展壯大。2017年,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2022年,總投資80多億元的陽光集團369萬噸和龍門集團172萬噸焦化更新改造項目建成投運,2022年8月,騰茂科技成功挂牌敲鐘,實作了河津企業“新三闆”挂牌“零突破”;陽光集團上市步伐加快,全市市場主體超過5萬家,河津工業經濟邁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全國經濟進百強

河津工業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十大成績。一是工業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1980年,全縣工業總産值僅2.3億元,1992年達到7.8億元,是10年前的3.5倍;2002年達到78.5億元,是1992年的10倍;2011年,全市工業總産值509.7億元,是2002年的6倍。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河津工業經濟總量呈現出跨越式增長态勢。二是工業經濟實力快速擴張。全市現已形成焦炭1000萬噸、鋼鐵360萬噸、氧化鋁260萬噸産能。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118家,其中100億元以上3家,50億元以上2家,10億元以上15家,億元以上30家。三是工業裝備水準大幅提高。陽光集團建設的6米焦爐,裝備水準位居全省前列。中鋁山西分公司260萬噸氧化鋁和華澤鋁電300KVA電解槽裝備位居全國同行業先進水準。鋼鐵、鑄造、機加工等行業裝備水準均大幅提高。四是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地方工業體系。全市現已形成煤炭開采、洗選、焦炭、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精細化工、鑄造、醫藥、電子、耐火材料等30多個行業100餘種工業産品。五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産業體系。在全市形成了以煤電鋁及鋁加工、煤焦化、焦鐵鑄為代表的三大産業鍊條;在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産業鍊條。六是對一産和三産産生了較強的拉動作用。出現了一批以工哺農、以工促農,以工業拉動第三産業發展的典型企業。金港龍灣生态園、天都大酒店、新耿大酒店等都是我市企業退二進軍一、三産業的典型。七是培育形成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隊伍。薛靛民、原貴生、張會民等一批企業家在全省、全國有較大影響。八是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工業不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體,而且成為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安置就業的主陣地。工業經濟在全市總量中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40%提高到70%。全市工業企業勞動用工達到8萬人。同時,富而思源的企業家回報社會、回報家鄉蔚然成風,在第二高中建設、光彩事業、農村巷道硬化、水利、文化等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九是提高了河津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2年河津完成财政總收入4.6億元,一躍成為“三晉首富市”;2003年完成财政總收入8.09億元,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縣市”,排名第96位,成為山西省第一個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的縣市;2004年完成财政總收入16億元,實作了“四年财政收入翻三番”的目标,2007年完成财政收入40.1億元,達到曆史最高點。2003—2007年,連續五年跻身“全國經濟百強縣市”,一度排名全國第69位。十是創造并發展形成了“争強好勝、勇為人先”的河津精神。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三) 文旅融合高品質,指的是新時代黃河龍門文化的高品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文脈因弘揚而赓續,文旅因融合方緻遠。改革開放以來,河津文化旅遊産業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種,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共有各類文化産業300餘家。河津境内現有不可移動文物206處,其中國保5處(古垛後土廟、台頭廟、玄帝廟、山王墓地、阮氏雙碑樓),省保7處(真武廟、高禖廟、鎮風塔、樊村戲台、龍門崖刻、固鎮瓷窯址、老窯頭瓷窯址)。境内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産69項,其中國家級1項(琉璃燒制技藝),省級10項(魚躍龍門傳說、大禹治水傳說、河津轉花燈、河津幹闆腔、河津剪紙、河津趙氏中醫正骨、河東戲劇臉譜、河津小曲、呂氏祖傳磚雕制作技藝、河津灰陶制作技藝),市級14項,縣級44項。

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先後組織開展了桃花節、汽車越野拉力賽、真武廟文化交流會、大禹文化節、影響力全國街舞大賽、“龍門杯”全國詩詞大賽等文化活動;設立河津旅遊投資開發公司,編制全域旅遊規劃,建設沿黃旅遊路生态廊道,大梯子崖、龍門景區成功建立4A級景區;被授予“中華詩詞創作研究基地”“中華詩詞示範市”稱号。目前,河津正錨定省委“兩個轉型、文旅先行”的目标要求,深入挖掘厚重曆史和民俗文化底蘊,提升山水遊,壯大文化遊,加快培育發展紅色遊、鄉村遊、研學遊、生态遊、體育遊、工業遊等新業态,打造美食、住宿、交通、遊覽、購物、娛樂“六個新場景”,高标準建設龍門、薛仁貴故裡等景區,全力推動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黃河龍門琉璃文化

山西是灰陶琉璃的發源地之一,河津是灰陶琉璃的重要産地。河津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掘出陶器制品,固鎮宋金瓷窯、元明窯頭灰陶琉璃産品和工藝聞名遐迩,北京故宮、太原晉祠、芮城永樂宮、解州關帝廟等建築都有河津琉璃的身影,樊村玄帝廟更是河津灰陶琉璃藝術博物館。2008年6月,河津呂氏祖傳琉璃燒制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在河津境内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2017年5月,河津灰陶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19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在河津舉行“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學術研讨會”以及“灰陶琉璃技藝高峰論壇”,2020年9月14日,河津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這為源遠流長的河津灰陶琉璃文化發展史和灰陶琉璃的科學藝術價值做出了曆史性定論。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風趣幽默的民俗文化(河津幹闆腔)

河津幹闆腔俗稱“撂幹嘴”,是河津的特色文化品牌,1973年正式列為山西省曲藝種類,2013年,入選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河津幹闆腔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萌芽于宋元時期,發展于明清兩代,繁盛于解放後至“文革”前,改革開放以來進入振興時期。在各級上司的重視和幹闆腔藝術骨幹的帶動下,河津幹闆腔由單口、對口段子,發展為幹闆腔劇、幹闆腔獨幕喜劇,由春節鬧社火街頭表演發展到登上舞台銀幕,逐漸成為一門群衆性的特色藝術。

(四)大展鴻圖鑄輝煌,指的是黃河龍門文化經過悠悠幾千載的傳承和演變,為40萬龍門兒女刻畫了創新精神和拼搏基因,為新時代河津邁向新征程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悠悠幾千載,“争強好勝、勇為人先”的河津人,秉承“堅韌不拔、樂于奉獻”的大禹精神和“團結拼搏、奮勇争先”的魚躍龍門精神,在呂梁山下、黃汾岸畔這片古老而神奇的熱土上,日月輪回,生生不息,汲取着中華文明燦爛文化之精華,承襲着中華民族堅強不屈之氣脈,河津繼承了母親河的博大與深邃,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逐浪市場經濟的大潮,完成了從農業小縣向工業大市的華麗蛻變,譜寫了百舸争流、千帆競發的壯美畫圖,實作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艱難跨越,正以新的姿态向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進發。

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2022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産總值423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6.7億元,增長11.5%;固定資産投資83.1億元,增長13.1%;财政收入突破60億大關,達到61.2億元,增長1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3億元,增長1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4億元,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00元,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0元,增長6.8%。主要經濟名額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兩個轉型”實作“新突破”

按照“産值過千億、經濟回百強,轉型出雛型、奮鬥創輝煌”的總要求,推動傳統産業全鍊更新,圍繞鋁精深加工産業鍊打造國家級鋁精深加工産業基地;圍繞碳基新材料産業鍊打造全國一流的碳基新材料産業基地;圍繞精品鋼産業鍊打造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精品鋼産業基地;圍繞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産業鍊建立全省綠色低碳循環示範園,充分發揮“全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政策優勢,打造“無廢之城”,榮獲“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榮譽。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抓好國家級煤化工園區、鋁基新材料産業園、固廢綜合利用産業園、數字物貿産業園、精鋼産業園五大園區建設,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市場主體“繁星滿天”,真正成為河津轉型發展的“新高地”。陽光集團、龍門集團等重大标杆項目建成投産,焦化行業先進産能占比提高65個百分點,達到87.1%,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0家,占運城市15%,陽光、宏達跻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河津市榮獲“全國高品質發展十佳縣”榮譽。打造區域性數字化産業轉型促進中心,建成中煤華晉智能化礦井、宏達數智化工廠。大力發展體育産業,獲評“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基地”。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創新驅動拓展“新局面”

實施市場主體提升行動,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98萬戶,淨增長16.5%,位列運城市第一方陣。深化政銀企對接合作,為110家企業集中授信101億元,用信企業52家43億元,融資規模和金額均排名運城市第一。在全省縣級首家設立50億元産業引導基金,發行6億元企業債券,推動騰茂科技成功挂牌“新三闆”,全面提速陽光主機闆上市步伐。持續深化省校合作,圍繞共建“12大基地”,實施各類合作項目101個。全市共有創新平台32個,科技型中小企業29家,高新技術企業17家,高科技領軍企業3家,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科技領軍企業梯次發展新格局。

文化事業實作“新跨越”

2012年12月,中國楹聯學會授予河津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号”。2018年1月12日,對外釋出了城市形象辨別。2019年10月。河津市被确定為運城唯一一家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級機關以來,按照打造“山西一流、全國領先”的目标定位,投資1200餘萬元完成對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升改造,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174 個,确立示範所、站13 個。2022年建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全市文化旅遊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質的提升。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美麗河津展現“新風貌”

加快推進“一山兩河”生态修複,大力謀劃“雙十工程”和“沿黃美麗鄉村示範帶”項目,積極建立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河津先行區。全力推進108、209國道綜合整治,拆違治亂5萬平米,壓減平交道口565個,整體提升4個高速出口形象,道路沿線環境大為改觀,基本扭轉城市“灰土”形象。2019年以來,累計投資10億元,以一升(村容村貌提升)、二評二治(星級文明戶創評、美麗庭院建立、生活垃圾治理、線路整治)、三建(基層黨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健身器材安裝)、四改五化(改廁、改上水、改下水、改暖,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弘揚文化)等17項内容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累計打造示範村114個,農村改廁取得重要進展,農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農村污水治理力度加大,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按照運城市委“打造節點、形成亮點”的要求,一體推進蒼頭村驿站、旅客服務中心、森林公園建立等項目建設,打造蒼頭古鎮,形成沿黃旅遊新亮點。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回應民生關切,努力提升群衆幸福指數。2203戶633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唯一省級貧困村張家堡村高品質脫貧摘帽,貧困戶個人所得達到10650元,超過标準線77.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龍門學校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以來,先後在城區建立實驗國小新校區、第四國中、第五國小,改擴建河津中學、第三中學,回收改建第二國中、第三國小、第四國小、第三幼稚園,2022年聯考二本B類以上達線人數2029人,再創曆史新高。持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醫院順利搬遷新址,市醫療集團一體化資訊化及5G醫療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市人民醫院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加快建立“三乙”醫院。結合“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開展職業技能教育訓練2850人,新增技能人才2252人。财政出資為全市6921名殘障人士繳納醫療保險,市域公交實行全免費,單日出行乘客1萬人次以上,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獲得“省級平安縣”榮譽。

尋根問祖探龍門(之四)——關于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

舊歲已現千重錦,新年再進百尺竿。目前,河津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政策引領、科技賦能、金融助力、人才支撐”的發展格局,同步推進産業轉型和數字轉型,守穩基本盤、延伸價值鍊、拓展生态圈、主動求發展,積極建立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河津先行區,加快實作“産值過千億、經濟回百強,轉型出雛型、奮鬥創輝煌”的目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