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作者:竹子撩雞

公元1630年8月,大明王朝兵部尚書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的罪名被判淩遲處死。

袁崇煥被綁赴京城西市,劊子手用了三天時間,在他身上剮了3543刀,直到皮肉俱盡,袁崇煥仍然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後才氣絕身亡。

行刑之日,整個北京城萬人空巷,大批百姓圍觀了行刑現場,他們一邊痛罵袁崇煥“賣國賊”,一邊競相從劊子手手中買下袁崇煥被割下的皮肉,劊子手割一塊,他們就買一塊,然後就着燒酒生吃下去,用這種“生啖其肉”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心中對袁崇煥刻骨的憎恨。

酷刑執行完畢後,百姓又用刀斧将袁崇煥的骨頭砸碎,一代名将,最終卻落得一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袁崇煥之死,到底、是崇祯皇帝受人蒙蔽自毀長城,還是袁崇煥自己罪有應得呢?

袁崇煥46年壯闊而又悲劇的人生。

1584年,袁崇煥生于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35歲的時候,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雖然官屬文職,任職之地也距邊塞甚遠,但是袁崇煥對邊塞戰事十分感興趣,他喜歡與人談論兵法,更喜歡聽退伍的老兵講述邊塞上發生的戰事。

1622年,袁崇煥被調往兵部任職,此時關外戰事吃緊,朝廷正在商議派誰人去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一人一騎到關外查閱地形之後上奏稱:“隻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人鎮守山海關足矣!”

自薩爾浒之戰後,後金勢力日漸強盛,屢屢進犯大明邊境,而大明對後金卻是屢戰屢敗,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朝中大臣個個談後金色變。是以袁崇煥此番的豪言壯語,讓整個大明朝堂為之一振,明熹宗朱由校破格将袁崇煥提拔為兵備佥事,督關外軍,又撥給他二十萬白銀讓他招兵買馬。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袁崇煥到山海關後不久,就與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在防線設定的問題上産生了強烈的分歧。

王在晉主張把防禦重點放在山海關附近,而袁崇煥則認為如果将兵力全部部署在山海關附近,一旦山海關失守,京城則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之内,是以他建議将防線向關外推移,将甯遠城做為防禦的主要陣地。

最終,大學士孫承宗同意了袁崇煥“保關内,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甯遠!”的戰略觀點,并派袁崇煥赴甯遠城親自駐防。

到過甯遠城之後,袁崇煥一邊執行“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挑選關外難民加入明軍用來抵禦後金。另一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但重新修繕加強了甯遠的城牆,還利用将近四年的時間,相繼占據了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并修繕城防長期駐守,開疆複土兩百裡。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但是好景不長,1626年10月,孫承宗受魏忠賢等閹黨排擠被罷免,而接替他的高第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關外駐軍全部撤到關内。

與高第争辯無果後,袁崇煥決心留下死守甯遠城,表示就算戰死在甯遠,也不撤退。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大軍西渡遼河進犯甯遠城,高第和總兵楊麟被吓的手足無措,擁重兵于山海關,不肯救援甯遠,甯遠成為孤懸關外的一座孤城。

但袁崇煥毫無懼意,他寫下血書,與大将滿桂,副将左輔、朱梅,參将祖大壽等将士盟誓,誓與甯遠共存亡。

在對袁崇煥勸降無果後,努爾哈赤率軍大舉攻城。此時,袁崇煥亮出了他的王牌大殺器——紅衣大炮。在甯遠城堅固的城牆和紅衣大炮強大的威力下,後金軍隊被打的潰不成軍、損傷慘重,就連努爾哈赤也被炮彈炸傷,最終後金無奈隻得撤軍。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甯遠保衛戰的勝利,是大明朝近九年來對後金作戰的首勝,大明朝堂上下一片歡騰,袁崇煥也是以被提拔為右佥都禦史,兩個月後又被升任遼東巡撫。

袁崇煥任遼東巡撫後,繼續堅持避敵之長,擊敵之短,憑城固守,漸次進取的原則,加強擴建了錦州、甯遠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淩河等關外諸城堡,以甯遠城為中心,構築了一道"甯錦防線"。 

1627年,努爾哈赤的繼任者、後金大汗皇太極率數萬大軍攻擊甯錦一線,但是甯錦防線在袁崇煥的苦心經營下固若金湯,又有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後金軍圍攻甯遠、錦州二十四天不但寸步未進,反而傷亡數千人。就連皇太極的中軍大帳也被炮火摧毀,和碩貝勒齊爾哈朗身負重傷。

皇太極隻得撤兵而去,此役是後金與明朝開戰以來,明朝取得最大的一場勝利,史稱“甯錦大捷”。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但是,由于袁崇煥得罪了魏忠賢,遭到了閹黨的彈劾。就在甯錦大捷之後一個月,袁崇煥憤而辭官回鄉。

就在袁崇煥辭官兩個月之後,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于沒有子嗣,皇位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承,朱由檢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祯帝。

崇祯帝上位以後,迅速鏟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為了平定北方戰事,他不但重新啟用了袁崇煥,而且任命其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也就是說,此時的袁崇煥,已經成為薊遼、登萊、天津地區最大的軍事主官,他再也不必擔心有人給自己的戰略謀劃掣肘了。

可是,随着個人事業逐漸達到頂峰,袁崇煥的心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崇祯上台的第二年(1628年)七月,他在平台召見袁崇煥,共同商讨平遼方案。

此時,對面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志得意滿的袁崇煥向皇帝誇下海口:給臣五年時間,臣必定收複遼東!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自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之日起,明朝受後金襲擾已經長達十年之久,後金已經成為威脅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也是困擾崇祯皇帝的第一難題。

此時崇祯聞聽袁崇煥信心滿滿的承諾“五年複遼”,其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

事後,崇祯派給事中許譽卿向袁崇煥詢問複遼方案,袁崇煥卻不以為然的說“哪有什麼複遼方案,我隻不過是看皇帝為此事焦慮不堪,出言安慰罷了。”

許譽卿聞之大驚失色,他提醒袁崇煥:“當今聖上英明神武,豈是可以随意糊弄的小孩子,如果時限已到你未能複遼,聖上追究起來你該當如何?”

既然說出去的話無法收回,袁崇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崇祯來了一個獅子大開口。

他給崇祯寫了一份奏折稱:“五年複遼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我定當盡心竭力去完成,但是五年内,戶部轉運軍饷糧響,工部供應軍需器械,吏部任用官員,兵部調兵選将等等事宜,必須全力配合。”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自己受言官彈劾被迫辭職的情況,袁崇煥還上疏給崇祯說:“戍邊的大臣和朝堂上的大臣不同,應該隻看成敗的大局,不必在乎一言一行中的細小過失。”

言外之意就是,隻要我在前方能打勝仗,陛下你就不要聽信言官的輿論,來怪罪我在細節末梢的失誤了。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此時的袁崇煥的心思很明顯,他給崇祯列舉了一系列“五年複遼”的前置條件,讓幾乎整個朝堂包括皇帝本人都為他的“五年複遼”計劃服務,如果崇祯辦不到,那五年内複遼不成,責任就在崇祯本人了。

而如果崇祯答應了他提出的條件,那麼整個朝堂之上再無掣肘、諸事順遂,袁崇煥自負以自己的能力,完成五年複遼應該也不會太難。

這一次,袁崇煥不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還低估了崇祯收複遼東迫切的心情。

崇祯不但全盤答應了袁崇煥的所有請求,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在如此重恩之下,袁崇煥在“五年複遼”的路上已經無法回頭。

但是事實證明,袁崇煥這個人,在上有統帥(比如孫承宗)的情況下,他有膽有識,能堅決徹底的完成任務;

在瀕臨絕境的情況下,他堅毅果敢、不屈不撓,的的确确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但是讓他全盤統籌一方,他卻缺少相應的韬略和手段。

是以在他職階不高時,他一次次打出勝仗,讓人為之一振,但是當他到達權力的頂峰時,他卻昏招疊出,最終葬送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平遼事業,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1629年,蒙古和後金爆發了大饑荒,雖然手裡握有大量白銀,但是買不到糧食,以至于出現了“人有相食者”的情況。

蒙古派人來找袁崇煥,乞求袁崇煥賣給蒙古糧食,并信誓旦旦的說“必不忘中國”,“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

其實此時的蒙古,已經和後金來往的非常密切了,明将滿桂曾上書說“束、伯二部三十六家俱歸于大清(後金)”,賣給蒙古糧食,蒙古必定會資助後金;不賣給蒙古糧食,又怕蒙古會徹底倒向後金,一同對付大明。

對于此事,袁崇煥的想法是:賣給蒙古糧食,但是要讓買到糧食的蒙古部族保證斷絕與後金的往來。

這個想法屬實可笑,且不說國與國之間那一紙保證何等脆弱,況且蒙古人向來在大明和後金之間首鼠兩端,誰的實力強就會倒向誰,誰又能保證饑荒過後蒙古會信守承諾?

而崇祯皇帝的想法就實際的多,他答應給蒙古拔糧,但是要嚴防蒙古運糧給後金,他要求袁崇煥“查明部落多少,計口量許換米”。

也就是說,崇祯要求袁崇煥按蒙古人口數量拔糧,這樣就可以防止蒙古人用多餘的糧食資助後金,而且崇祯又要求“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一旦違規将“以通夷罪論處”。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由此看來,崇祯的方案要比袁崇煥的方案可行的多。

但是袁崇煥并未嚴格按照崇祯的旨意執行,他沒有嚴格管控邊市,防止糧草流入後金,而是一再聲稱“今諸夷指天說誓,必不忘中國”,繼續賣糧給蒙古,甚至認為“蒙古人為女真人購買一二匹布帛”也無不可。

在袁崇煥寬松的管制之下,大量的後金人參雜在蒙古人之中來明朝購買糧食,“如錦州開市,明為西虜,實則逆奴半雜其間”。

很多人提醒袁崇煥要嚴加管束,但袁崇煥不為所動,就連他的老上級孫承宗都感歎他被蒙古人所騙。

“(袁崇煥)以買米愚束(蒙古束不地部),而為束愚。”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然而一意孤行賣給蒙古糧食還不是袁崇煥犯下的最大錯誤,他最大、也是最緻命的錯誤就是擅自斬殺了平遼總兵毛文龍。

毛文龍最初是遼東巡撫王化貞手下的一名都司,1620年,他趁後金大舉進攻遼陽,瞅準時機率領兩百多人跨海偷襲鎮江,殲滅後金軍一千多人,收複了豬島等二千餘裡沿海島嶼和寬奠、湯站、險山等地。

此戰被稱為“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取得的首勝,也是第一次收複失地,毛文龍一戰成名,被升為副總兵。但是鎮江位于後金的後方,以毛文龍攻打下來也很難守住,于是毛文龍選擇退守皮島。

皮島臨近鎮江,距離陸地大約十多裡的海域,後金雖然兵強馬壯,但是不能海戰,無法下海追擊毛文龍,是以毛文龍以皮島為據點不斷接收流民,實力迅速壯大,隊伍人數一度達到四萬多人。

每次後金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毛文龍必定趁後金後方空虛,在其後方興風作亂,這樣就大大的牽制後金,讓後金不敢把全部兵力投在與明軍作戰的第一線。

是以明朝上下對毛文龍的評價就是“毛文龍滅奴不足,牽奴則有餘”。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袁崇煥總攬薊遼軍務之後,首先打算将毛文部收為己用,于是向朝廷奏請由自己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饷,遭到毛文龍極力反對。

袁、毛二人雖經多次談判,但雙方都沒有讓步。最終袁崇煥失去了耐心,給毛文龍定下十二條罪狀,請出尚方寶劍,将毛文龍殺了。

袁崇煥滿以為殺掉不服管教的毛文龍,就可以接收毛文龍手下的部隊。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皮島上那幾萬軍士全部以毛文龍馬首是瞻,毛文龍一死,島上群龍無首,對後金的牽制作用陡然全無。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而袁崇煥也很快的體會到,殺死毛文龍是一個多麼愚蠢的決定。

1629年十月,在毛文龍死後半年,不必擔心毛文龍會在後方襲擾的皇太極,肆無忌憚的傾巢而出,率軍借道蒙古,繞過袁崇煥重金打造的關甯錦防線,直撲京城。

這次戰事史稱“己巳之變”。

袁崇煥急派山海關守将趙率教馳援,但趙率教根本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遵化一役,趙率教力戰身亡,所部全軍覆沒,遵化失陷。

袁崇煥大驚,率領大将祖大壽、何可鋼及9000關甯騎兵入關阻敵。袁崇煥知道,後金軍如果想進逼京師,薊州城是雙方必争之地,于是搶先一步率軍到達薊州城。

按照常理,雙方必定會在薊州城展開慘烈的厮殺,但是事态的發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袁崇煥把先行趕到薊州的兵部右待郎劉策派遣去密雲駐防,而自己率關甯軍和保鎮曹鳴雷部駐薊州。

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皇太極率領大軍到達薊州之後,并未與明軍發生戰鬥,而是玩了一把“金蟬脫殼”,悄悄的“潛越薊州”。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這就有點讓人琢磨不透了,袁崇煥做為一方守将,連敵人的動向都弄不清楚,皇太極的數萬大軍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越過薊州,直奔北京而去。

更讓人不解的是,袁崇煥在得知皇太極越過薊州後,并沒有直接往西尾随追擊,而是選擇了往南,經薊州西南的河西務,再繞南路進京護駕。

而且袁崇煥直接放棄了薊州至北京城途中的最後一個阻擊點通州,直接來到北京城下,大有和皇太極在皇城根下決一死戰的架勢。

可是這樣一來,皇太極自薊州到京城毫無阻礙,後金軍一路燒殺搶掠,緻使百姓慘遭蹂躏,慘不堪言。袁崇煥明明可以帶兵禦敵,保黎民百姓免受塗炭,但他卻選擇“不發一矢”,坐視八旗軍大肆劫掠。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不過袁崇煥還是先皇太極一步到達京城,彷徨無措的崇祯皇帝急召袁崇煥入宮,問尋有何退兵之策。

不料袁崇煥卻又出驚人之語,他向崇祯請求帶大軍入城休整後,再與皇太極一決勝負。

自古以來,邊境軍入京城如同謀反,袁崇煥的這番言語,讓崇祯心生疑窦,斷然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

現在看來,袁崇煥對崇祯這次請求,是壓垮崇祯對他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

袁崇煥到達京城第二天,皇太極也率兵殺到,袁崇煥出兵迎擊,先在廣渠門殲敵一千餘名,又在左安門發炮擊退八旗兵,北京之圍暫時得以緩解。

但是戰事的轉機已經無法消除官員百姓漫天的怨言和崇祯心中的疑慮。

1629年12月1日,崇祯最後一次召見袁崇煥,責問他為何擅殺毛文龍,并放八旗軍長驅直入?

面對崇煥的質問,袁崇煥很快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一個人信任你的時候,你的所有行為都不需要理由;而當一個人對你倍加猜疑的時候,你的所有理由都不是理由。

此時的袁崇煥,面對崇祯的責問已經無言以對,其實作在就算他有百樣理由,崇祯也不會再相信他了。

最終,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煥奪職入獄。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雖然入獄後的袁崇煥曾寫信力勸祖大壽率關甯軍擊退八旗軍,收複了遵化等地,但是依然無法拔除深深種在崇祯心裡那顆懷疑的種子。

最終,在溫體仁等官員的一再奏本下,崇祯終于在1630年8月對袁崇煥痛下殺手。

袁崇煥最終被判大罪十二條,“依律磔之”。

至此,袁崇煥走完他波瀾壯闊而又曲折的一生,隻留下“忠魂依舊守遼東”的詩句讓後人嗟歎。

袁崇煥之死,冤還是不冤?

關于崇祯殺袁崇煥,幾百年來一直衆說紛纭。

有的人說袁崇煥赤膽忠心、禦敵有術,崇祯殺他就是自毀長城;

有的人說袁崇煥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得此下場是咎由自取;

更有的人說袁崇煥其實和後金早有勾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賣國賊”。

筆者認為,首先可以排除的就是袁崇煥“通敵叛國”一說。

在廣渠門一戰中,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險些被八旗軍斬落馬下,如果他真的“通敵”的話,根本不會這樣讓自己身處險境。

而且,在他被關押後,他的部下祖大壽憤然帶兵離去,此時皇太極尚未撤軍,北京城岌岌可危。是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勸他以大局為重,祖大壽這才率軍回援,殺退八旗軍。如果袁崇煥真的“叛國”的話,他根本不用這樣做,隻需等待八旗軍破城而入就可以。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但是,就算袁崇煥沒有“通敵叛國”,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呢?

袁崇煥在入獄八個月之後,崇祯給公布了袁崇煥的九條大罪:1.托付不效;2.專恃欺隐;3.以市米則資盜;4.以謀款則斬帥;5.縱敵長驅;6.頓兵不戰;7.援兵四集盡行遣散;8.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僧);9.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在袁崇煥被處死以後,崇祯在訓戒衆臣的時候,又給袁崇煥加了三條大罪——“謀叛欺君”、“結奸蠹國”、“通虜謀叛”。

縱觀這十二條大罪,“托付不效”、“專恃欺隐”等等全是虛罪,而袁崇煥實際的罪名隻有三個:1.以米資盜;2.殺毛文龍;3.對“己巳之變”處置不力。

這三條罪責,袁崇煥無論如何都是撇不清的。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1.以米資盜。

在是否要賣給蒙古部落糧食的問題上。袁崇煥和崇祯的意見不統一,空談誰的方案更可行已經沒有依據。

因為崇祯沒有同意袁崇煥的意見,袁崇煥也沒有徹底執行崇祯的方案。

隻是作為皇帝,崇祯已經明令下旨“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否則将“以通夷罪論處”。袁崇煥仍然堅持己見,對賣糧之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不是找死又是什麼?

當崇祯信任有加的時候,可能這也沒有什麼,但是一旦崇祯有了要除掉你的心思,這絕對是一條欺君大罪。

2.擅殺毛文龍。

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袁崇煥初掌大權,要拿毛文龍來立威,也有的說袁崇煥要拿殺毛文龍取悅皇太極,以達到求和的目的。

筆者覺的這些都不可信,當時袁崇煥已深得崇祯信任,完全沒有必要斬殺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來立威,而他當時已經承諾“五年複遼”,也沒有動機再拿斬殺大将來取悅皇太極。

袁崇煥給毛文龍定了十二條罪狀:

1、不受監制;2、殺降人難民冒功;3、無人臣之禮;4、侵盜軍糧;5、私通外番;6、拉攏親信;7、剽掠商船;8、強取民間子女;9、驅難民遠竊人參;10、拜魏忠賢為父;11、掩敗為功;12、不能複寸土。

憑心而論,這十二條大罪基本上都是事實。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毛文龍是個靠自己野蠻生長的軍閥,強搶民女、殺良冒功、驅使難民竊人參這種事情就是家常便飯。

而且以當時大明的情況,幾乎所有将領都存在侵盜軍饷、謊報戰功、培養親信等情況。

而毛文龍私通外番也的确屬實。

毛文龍靠着自己将兩百多人擴充到四萬多人,但是明朝給毛文龍的軍饷最多隻夠一半,其他的一半全都靠毛文龍自籌。

是以毛文龍私自販運瓷器、絲綢等物品到北韓、日本等地牟取暴利,然後做為自己養活軍隊的資本。

但是毛文龍的所做所為,朝廷其實早就知道,之是以默許毛文龍如此,歸根結底在于毛文龍對後金的牽制作用太大了。

有毛文龍在,後金根本不敢發起大規模攻擊。毛文龍手下的四萬多人雖然多是烏合之衆,但是搶起東西來可一點不含糊,一旦後金後方空虛,他們必定會殺出來騷擾後金。

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後金沒有海軍,他們拿毛文龍沒有任何辦法。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讓後金無法解決的大難題,讓袁崇煥解決了。

設想一下,如果毛文龍仍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怎麼敢傾巢出動攻打大明長達四個月之久?

是以說,殺毛文龍是袁崇煥的一記昏招。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3.“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中,袁崇煥率部浴血奮戰擊退敵軍不假,但是他的種種行為讓人難以了解也是真。

崇祯給他定的第七條罪狀“援兵四集盡行遣散”,指的是他調離薊遼總兵劉策。

薊州是皇太極進犯北京的必經之路,而劉策早袁崇煥一步到達薊州,而在袁崇煥到達薊州之後,卻把劉策派往密雲駐守。可是密雲遠在北邊,根本不是皇太極的行軍路線,别說進攻北京,就算皇太極戰敗逃走,也根本不會選擇從密雲區域退兵。

抛開袁崇煥“通敵”一說,他如此安排最合理的解釋是防止蒙古人來趁火打劫。

但是當時蒙古部落并無異動。而且大敵目前,袁崇煥憑什麼就自信不需要劉策的兵馬就可以把皇太極擋在薊州?

而就在袁崇煥駐防薊州之後,居然讓皇太極悄無聲息的“潛越”過去了。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皇太極的兵馬不是幾百人、幾千人,而是幾萬人,這麼多人悄無聲息的越過防線而沒有被查覺,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啊!

就算不是袁崇煥故意放過,這個“失察”的過失也太大了!

而接下來的事情更讓人費解,袁崇煥在察覺皇太極“潛越薊州”之後,并沒有進行追擊,而且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直奔京城,連京城最後一個阻擊點通州都放棄了。

很多人猜測袁崇煥此舉是為了避免與八旗軍野戰,但是此舉卻讓八旗軍一路燒殺搶掠,給朝廷和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而且北京城不是城防堅固的甯遠,一旦皇太極兵臨城下,萬一守不住可如何是好?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凡此種種不合理的行為,一點一點加劇了崇祯對袁崇煥的疑心,而最終貿然奏請大軍入城,對袁崇煥來講可能是無心之語,畢竟早前趕來的大同援兵已經進駐京城了。

但對崇祯來講,卻成為了袁崇煥“謀叛”的又一鐵證。

關于崇祯中了皇太極離間計才殺袁崇煥之說,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崇祯早就對袁崇煥生了疑心,怎麼會中這麼小兒科的反間計?

是以說,如果排除袁崇煥在抗擊後金中的作用,他的種種行為,的确到了可以問斬的地步了。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有人說袁崇煥被殺是因為崇祯自己多疑猜忌、心胸狹隘。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有一位大臣:

這些表現,要是放在大明朝朱元璋、朱棣等皇帝身上,袁崇煥的下場恐怕就不僅僅是“依律磔之”,估計最起碼也得“夷三族”起步了。

甚至可以說,袁崇煥的這些行為,放在古代任何一位皇帝身上,最起碼得有一半以上的皇帝不能容忍。

是以說,袁崇煥死的十分可惜,但是一點也不冤。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導緻袁崇煥悲劇的罪魁禍首,恰恰是袁崇煥本人

從威震遼東到身死業消,袁崇煥從人生的高峰急轉而下,造成如此局面的,正是袁崇煥自己。

他的忠心無可指摘,但是他性格方面的缺陷,卻讓他在風雨飄搖、暗流湧動的大明朝堂必然會步履維艱,一不留神就會萬劫不複。

筆者認為,袁崇煥最大問題在于他太過于自信,而且事事習慣以自我為中心。

從他首次奏請要“獨守山海關”就可以看出,袁崇煥一直以來就是個自信心爆棚的人。

當時的袁崇煥,從來都沒有上過戰場,甚至連後金軍長什麼樣都不清楚,僅憑之前聽退伍老兵的講述和自己對關外地型的了解,就敢說出“我一人鎮守山海關足矣!”的豪壯之語。

這是何等的自信!

在他抗遼的前半段,這種自信心給了他極大幫助,取得了甯遠大捷、甯錦大捷等重大勝利。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但是到了他位高權重之後,這種強烈的自信心卻讓他一步一步變的自大起來。

他的這種自信,已經阻礙了他客觀合理的分析研判形勢了,而且,也讓他不肯聽從其他人的建議。

清初汪楫的《崇祯長編》記載:“袁崇煥關市買米時,臣方在山海,見其舉動乖張,知必壞國事,遺書樞府,令早為之所,而後王洽始有禁米駁款之疏。”

可見,在“市米資盜”一事中,是有人提醒袁崇煥的,但是他并沒有在意。

他殺掉毛文龍,自信自己可以掌控他的舊部,但是事實證明,那些人根本就不聽他的指揮,耿忠明、尚可喜都曾是毛文龍的舊部,清朝初期的三個漢人藩王,有兩個竟然都是在毛文龍死後開始降金,不知袁崇煥地下有知該是何感想。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而且在袁崇煥位高權重時,他就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他殺毛文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毛文龍“不受監制”。

按照他的意圖,就是要把遼東所有的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

但是毛文龍也有自己的道理,在毛文龍看來:地盤是我自己打出來的,隊伍是我自己拉起來的,我的所作所為,皇上和其它朝臣都沒說什麼,你袁崇煥一上台就想來摘桃子,門都沒有。

可是此時的袁崇煥,一心隻想把大權抓在自己手上,根本不了解求同存異的法則,見毛文龍不聽差遣,直接就将毛文龍殺了。

而在“己巳之變”,他也是以自己為所有軍事行動的出發點來指揮整場戰役的。

覺得自己的軍隊和八旗軍打野戰有風險,幹脆就放任敵人長驅直入,任由他們殘害百姓。

覺得自己的軍隊長途奔馳需要休整,就直接無視皇威提出要率軍入城。

這種無視百姓生死、無視皇上權威的做法,怎麼能不招來百姓痛恨,怎麼能不讓皇上猜疑呢!?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題外話:如果袁崇煥不死,他會完成“五年複遼”的目标嗎?

在袁崇煥提出五年複遼的第二年,他就被崇祯奪職下獄了,如果崇祯不殺他,他真的會實作五年複遼嗎?

筆者認為,即使崇祯不殺袁崇煥,要想實作“五年複遼”的計劃也幾乎沒有可能。

對陣後金,袁崇煥提出的政策為“守為正著、攻為奇著、和為旁著”,他所仰仗的,就是那條綿延二百餘裡、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所修建的“關甯錦防線”。

這條防線固若金湯,後金想要從正面攻破幾乎沒有可能。

但是這條防線卻有一個弱點:費錢。

每年僅僅修繕維護這條防線就需要耗費數十萬兩白銀,如果被八旗軍攻擊受到損毀,想重新修複就要花更多的銀子。再加上防線不斷延長拉伸,需要的兵卒也會更多,軍饷支出也會越來越大。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如果大明朝此時國運昌盛,這種以守代攻、步步為營的戰法也許會逐漸把後金蠶食殆盡。

但是彼時的大明朝已經被無休止的内部争鬥耗盡了最後的元氣,國庫更是千瘡百孔、極度空虛,根本無力經營關甯錦防線這樣一個“吞金巨獸”。

東林黨人為了維護自己集團的利益,把财稅壓力從江南士紳的身上轉嫁到農民身上,最終激起民變,李自成帶領起義軍揭竿而起,攻入北京。

是以說,即便袁崇煥不死,以大明朝當時羸弱的國力,也無法支撐他的戰略措施,如果明朝強自支撐這條防線,隻能從百姓手中搜刮更多的錢财,那樣就會更快的招緻民變,大明朝可能會更早覆沒。

因為最終滅掉大明的不是八旗軍,而是李自成。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結語:

如何評價袁崇煥?

自己的才幹和所處的環境,不能支援自己的抱負,其實也是一種悲哀。

袁崇煥被百姓食盡皮肉,他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

大廈将傾之下,袁崇煥和崇祯的境遇是一樣的。

崇祯不是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

而袁崇煥,也不是可以力挽狂瀾的朝廷柱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