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作者:魏武思維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飯就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現如今的人們生活基本上遵循早中晚一日三餐的頻率進食,有時候也會吃宵夜進行加餐,然而在古代,人們也是一日三餐嗎?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亮相于世,其中有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經過整理,一共有十篇,其中包含了許多關于占蔔、政治、法律等内容,也和婚姻社會習俗有關。

從這些古老的文物中,我們可以對古人的生活一探究竟,而在其中也恰好描述都了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飯要按時吃

對于吃飯,人們在當今社會已經十分自由,想吃幾頓都是随心所欲,但在古代并不如此。

古人的規矩很多,吃飯也不例外,還取決于他們的身份和階級地位,例如階級地位高的人,皇帝就需要一天進食四餐,而普通人則隻有兩餐。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墨子裡的一篇文章叫《楚王好細腰》,其中寫道“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

在戰國時代,中國人的吃飯方式還沒有進入“一日三餐”,那時一天隻吃兩餐,稱為朝食和餔食。

朝食是第一餐,等到太陽到東南角的時候就是差不多時候,古人稱之為隅中,而在隅中之前就是朝食的時間,稱為食時,大緻在上午九點至十點左右。

餔食是普通老百姓進食的第二餐,此時太陽已經到達西南角,也稱為餔時,大緻在下午四點左右。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墨子》裡描述到,這時候就已經不能在外面吃飯了,朝食和餔食又叫饔和飧,由于普通人的一天隻有饔和飧兩餐,是以“饔飧”兩字有時就連用泛指飯食。

時間來到殷商時期,據甲骨文的有關記載,那時候的人們也是一日兩餐,第一餐俗稱“大食日”,又稱“食日”,第二餐俗稱“小食”。

這樣的飲食制度幾乎一直持續下來,先秦的時候也還是保留一日兩餐的習慣。

而其中的原因也不難了解,當時人們大多數還是在田間勞作,早餐之後開始一天的勞作,晚歸回來吃晚餐,典型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佛教也針對“過午不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清晨是天食時,是老天讓人們進食的時間,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進食時間,日暮是動物進食的時間,昏夜則是餓鬼進食的時候。

古代人對神佛有着獨特的敬畏和信仰,人們一般很聽信佛祖的指引,是以人們幾乎不會中午過後進食,因為畢竟下午和晚上進食都表示自己是個餓鬼了。

早餐吃得多一些,然後去勞作,晚餐後因為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并且天黑得快,休息得很早,自然而然也吃得少。

這樣的習慣很适合勞動人民的作息,甚至一直到現在,中原一些山區鄉村還保留着一日兩餐,晚餐吃剩飯而不另做的習慣。

然而一日兩餐是針對普羅大衆,對于天子和諸侯,又有不一樣的規定。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周禮》曾經記載高階層人的飲食,明确表示王就是保持一日三餐的,他們的三餐并不是簡單的早午晚餐,而是朝食、日中食和夕食,雖然時間稍有差别,但和現在已基本相同了。

戰國時期,連士族都是一日三餐了。

除了王族之外,貴族也可能有一日三餐,但由于古代社會發展還相對落後,農業欠發達,糧食的總産量也不是很高,主要看天吃飯,是以能夠吃上一日三餐的人畢竟隻在少數,大多數人還是保持一日兩餐的習慣。

然而一日兩餐也導緻了社會生産力的進一步低下,進而加劇食物的匮乏,是以即使是一天兩頓的日常供應,有時候也很難得到真的能吃上兩頓飯。

不僅是普羅大衆,就連士兵都隻能吃上兩頓飯,這些飯對于士兵來說幾乎是供小于求,但有時候為了犒賞有功之臣或激勵士氣,上司者也可以選擇為士兵們加一頓飯。

當時項羽就曾經給手下士兵加了一頓飽飯,才鬥志滿滿地去征讨劉邦的。

但如今為何人們預設有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兩餐呢?似乎也從來沒有人提出這個疑問。

那是因為在漢朝時期,兩餐就已經開始向三餐過渡了。

一日三餐的出現

在西漢初期,一般百姓依舊還是一日兩餐,但一日三餐在王侯之中已經十分普及,而皇帝的餐食也随之更新,甚至達到了一日四餐,他們的餐飲分為平旦食、晝食、餔食和暮食。

而對于那些犯罪或社會底下的人來說,隻能得到極少的食物果腹度日,勉強維持生命,甚至在古代還有極度殘酷的餓刑,來對付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

但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糧食不再供應不足,人們開始為自己加餐,例如在有特殊活動或體力消耗極大的勞動過後,百姓們也會在晚上再加一餐,稱為宵夜。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早晨起床後,人們會吃一塊甜點,高糖分通常具有極高的熱量,可以保證人們一天勞作所需的體能。

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早飯對于一天體力支撐的重要性,這些甜品點心被稱為“寒具”,但這頂多隻能算是早茶之類,還不能算正式的一餐,然而已經表明大衆飲食習慣開始向三餐過渡了。

是以到東漢時,就最後形成了成熟的三餐制,這在《論語》已經有所展現,東漢已經以朝、日中、夕為吃飯的時候,和現在基本一樣了。

宋朝經濟繁榮,酒肆也更加開放,脫離了市坊的限制,且宋朝沒有宵禁,大家的夜生活也很豐富,随之而來吃食也增多,是以在原來吃飯的基礎上又多加了一頓。

那麼吃飯的時間要固定,吃什麼飯也有規定嗎?

飯不能随便吃

除了飲食次數和量的規定外,竹簡還強調了飲食禮儀和規矩。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這是因為做事都講究規範禮儀,而飲食是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首先,古人吃飯很講究飯菜的擺放方式和賓主的坐席,他們一般坐在地上,将餐具直接放在席上。

漢墓的壁畫、畫像石上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

例如,河南密縣出土的一号漢墓畫像上就有吃飯的場景,主人面前有一條長方形幾案,案上托盤内放滿杯盤。

這樣經典的座位場景也出現在名場面鴻門宴中,當時正是由于主客分坐于不同方向的席位,中間有空地,才可以有舞劍的節目出現

除此之外,早期的男女應該分開吃飯,這是普通人家的吃飯禮俗,如果是國宴,則男女更要分開,女子甚至不能上桌吃飯。

飯菜擺放的順序也很有講究:左邊的大部分是肉類、米飯,右邊則是酒水,調料必須放在最裡面,外邊放烤肉,而幹肉脯類的菜肴,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若桌上有魚,則魚尾向着賓客,若是煎魚,則以魚頭向着賓客,在冬天,魚肚咬向着賓客的右方,而夏天,魚脊要向着賓客的右方。

在開始吃飯之前,還要舉行進食禮儀,主人和客人都分别寒暄幾句,說一些感激的話,随後就進行祭食的禮儀,表示對祖先的尊敬。

喝酒時也會有很多禮儀,宴席上祭食禮儀後,便接着行飲酒的禮儀。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主人舉杯向賓客敬酒,賓客回敬主人,主人先自飲酒,再勸賓客飲酒,飲酒時要小口細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則就會大出洋相,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夾菜的時候,不能将筷子伸得老遠去夾飯桌對面的菜肴,甯可不吃,也應當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禮儀。

現代的一日三餐

但随着社會的發展,一日三餐的習慣已經持續了許久,而現代醫學也證明,一日三餐是最适合人體且最科學的飲食理念。

早餐供應上午以及白天的能量所需,一定要保證其品質,如果吃不好甚至不吃,不僅會對一天的精神造成負面影響,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午餐不僅要保證其品質,還要做到飽食;晚飯能量消耗也是一天中最少的,是以要少食。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百姓一天兩頓,貴族和皇帝才有資格一日三四頓

縱觀大陸古代到現在的飲食發展變化曆史,我們或許可以窺見,正所謂“一日三餐”是高度發達社會才具有的資本,如果社會動蕩,大家隻要有填飽肚子的機會就會立刻把食物吃光。

而現在有意思的是,許多人為了保持健康和好看的身形,依舊會搬出最早期古人的“一日兩餐”飲食方法,“過午不食”理論似乎又重新回到大衆視野,成為最新潮的理念。

近代以來,随着8小時工作制的出現,在上班前、午休時間和下班後正好出現了三個吃飯的黃金時間,進而進一步強化了一日三餐的用餐習慣。

在如今的小康社會,人們在飲食上不再隻求溫飽,對一日三餐也有了更高要求,甚至更多地具有精神意義,撫慰忙碌的人們。

生活沒什麼可抱怨的,單單那一日三餐就讓人充滿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