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作者:魏武思维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饭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现如今的人们生活基本上遵循早中晚一日三餐的频率进食,有时候也会吃夜宵进行加餐,然而在古代,人们也是一日三餐吗?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亮相于世,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整理,一共有十篇,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占卜、政治、法律等内容,也和婚姻社会习俗有关。

从这些古老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对古人的生活一探究竟,而在其中也恰好描述都了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饭要按时吃

对于吃饭,人们在当今社会已经十分自由,想吃几顿都是随心所欲,但在古代并不如此。

古人的规矩很多,吃饭也不例外,还取决于他们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例如阶级地位高的人,皇帝就需要一天进食四餐,而普通人则只有两餐。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墨子里的一篇文章叫《楚王好细腰》,其中写道“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在战国时代,中国人的吃饭方式还没有进入“一日三餐”,那时一天只吃两餐,称为朝食和餔食。

朝食是第一餐,等到太阳到东南角的时候就是差不多时候,古人称之为隅中,而在隅中之前就是朝食的时间,称为食时,大致在上午九点至十点左右。

餔食是普通老百姓进食的第二餐,此时太阳已经到达西南角,也称为餔时,大致在下午四点左右。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墨子》里描述到,这时候就已经不能在外面吃饭了,朝食和餔食又叫饔和飧,由于普通人的一天只有饔和飧两餐,所以“饔飧”两字有时就连用泛指饭食。

时间来到殷商时期,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那时候的人们也是一日两餐,第一餐俗称“大食日”,又称“食日”,第二餐俗称“小食”。

这样的饮食制度几乎一直持续下来,先秦的时候也还是保留一日两餐的习惯。

而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当时人们大多数还是在田间劳作,早餐之后开始一天的劳作,晚归回来吃晚餐,典型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佛教也针对“过午不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清晨是天食时,是老天让人们进食的时间,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进食时间,日暮是动物进食的时间,昏夜则是饿鬼进食的时候。

古代人对神佛有着独特的敬畏和信仰,人们一般很听信佛祖的指引,所以人们几乎不会中午过后进食,因为毕竟下午和晚上进食都表示自己是个饿鬼了。

早餐吃得多一些,然后去劳作,晚餐后因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并且天黑得快,休息得很早,自然而然也吃得少。

这样的习惯很适合劳动人民的作息,甚至一直到现在,中原一些山区乡村还保留着一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的习惯。

然而一日两餐是针对普罗大众,对于天子和诸侯,又有不一样的规定。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周礼》曾经记载高阶层人的饮食,明确表示王就是保持一日三餐的,他们的三餐并不是简单的早午晚餐,而是朝食、日中食和夕食,虽然时间稍有差别,但和现在已基本相同了。

战国时期,连士族都是一日三餐了。

除了王族之外,贵族也可能有一日三餐,但由于古代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农业欠发达,粮食的总产量也不是很高,主要看天吃饭,因此能够吃上一日三餐的人毕竟只在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保持一日两餐的习惯。

然而一日两餐也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低下,进而加剧食物的匮乏,所以即使是一天两顿的日常供应,有时候也很难得到真的能吃上两顿饭。

不仅是普罗大众,就连士兵都只能吃上两顿饭,这些饭对于士兵来说几乎是供小于求,但有时候为了犒赏有功之臣或激励士气,领导者也可以选择为士兵们加一顿饭。

当时项羽就曾经给手下士兵加了一顿饱饭,才斗志满满地去征讨刘邦的。

但如今为何人们默认有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两餐呢?似乎也从来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

那是因为在汉朝时期,两餐就已经开始向三餐过渡了。

一日三餐的出现

在西汉初期,一般百姓依旧还是一日两餐,但一日三餐在王侯之中已经十分普及,而皇帝的餐食也随之升级,甚至达到了一日四餐,他们的餐饮分为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

而对于那些犯罪或社会底下的人来说,只能得到极少的食物果腹度日,勉强维持生命,甚至在古代还有极度残酷的饿刑,来对付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不再供应不足,人们开始为自己加餐,例如在有特殊活动或体力消耗极大的劳动过后,百姓们也会在晚上再加一餐,称为夜宵。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早晨起床后,人们会吃一块甜点,高糖分通常具有极高的热量,可以保证人们一天劳作所需的体能。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早饭对于一天体力支撑的重要性,这些甜品点心被称为“寒具”,但这顶多只能算是早茶之类,还不能算正式的一餐,然而已经表明大众饮食习惯开始向三餐过渡了。

所以到东汉时,就最后形成了成熟的三餐制,这在《论语》已经有所体现,东汉已经以朝、日中、夕为吃饭的时候,和现在基本一样了。

宋朝经济繁荣,酒肆也更加开放,脱离了市坊的约束,且宋朝没有宵禁,大家的夜生活也很丰富,随之而来吃食也增多,所以在原来吃饭的基础上又多加了一顿。

那么吃饭的时间要固定,吃什么饭也有规定吗?

饭不能随便吃

除了饮食次数和量的规定外,竹简还强调了饮食礼仪和规矩。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做事都讲究规范礼仪,而饮食是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首先,古人吃饭很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他们一般坐在地上,将餐具直接放在席上。

汉墓的壁画、画像石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例如,河南密县出土的一号汉墓画像上就有吃饭的场景,主人面前有一条长方形几案,案上托盘内放满杯盘。

这样经典的座位场景也出现在名场面鸿门宴中,当时正是由于主客分坐于不同方向的席位,中间有空地,才可以有舞剑的节目出现

除此之外,早期的男女应该分开吃饭,这是普通人家的吃饭礼俗,如果是国宴,则男女更要分开,女子甚至不能上桌吃饭。

饭菜摆放的顺序也很有讲究:左边的大部分是肉类、米饭,右边则是酒水,调料必须放在最里面,外边放烤肉,而干肉脯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若桌上有鱼,则鱼尾向着宾客,若是煎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在冬天,鱼肚咬向着宾客的右方,而夏天,鱼脊要向着宾客的右方。

在开始吃饭之前,还要举行进食礼仪,主人和客人都分别寒暄几句,说一些感激的话,随后就进行祭食的礼仪,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喝酒时也会有很多礼仪,宴席上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宾客回敬主人,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夹菜的时候,不能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也应当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礼仪。

现代的一日三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日三餐的习惯已经持续了许久,而现代医学也证明,一日三餐是最适合人体且最科学的饮食理念。

早餐供应上午以及白天的能量所需,一定要保证其质量,如果吃不好甚至不吃,不仅会对一天的精神造成负面影响,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午餐不仅要保证其质量,还要做到饱食;晚饭能量消耗也是一天中最少的,所以要少食。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百姓一天两顿,贵族和皇帝才有资格一日三四顿

纵观大陆古代到现在的饮食发展变化历史,我们或许可以窥见,正所谓“一日三餐”是高度发达社会才具有的资本,如果社会动荡,大家只要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就会立刻把食物吃光。

而现在有意思的是,许多人为了保持健康和好看的身形,依旧会搬出最早期古人的“一日两餐”饮食方法,“过午不食”理论似乎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最新潮的理念。

近代以来,随着8小时工作制的出现,在上班前、午休时间和下班后正好出现了三个吃饭的黄金时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一日三餐的用餐习惯。

在如今的小康社会,人们在饮食上不再只求温饱,对一日三餐也有了更高要求,甚至更多地具有精神意义,抚慰忙碌的人们。

生活没什么可抱怨的,单单那一日三餐就让人充满期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