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大損,一旦遭遇失敗,隻要與他接壤的諸侯國都會“趁他病,要他命”,決不會給這個昔日滅霸喘息之機。而可惜的是,戰國時代幾乎所有大國,都與魏國接壤。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公元前339年開始,魏國主要受到齊、趙、秦三面圍毆。魏國曾反擊過秦國,結果公子卬連同數萬将士搭進去了。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公元前338年,秦國攻克岸門(上圖黃圈),在黃河東岸奪下一個據點。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如果劇本這麼演下去,那麼魏國就撐不到戰國最後那幾年了,于是,年過60的魏惠王放下霸主尊嚴,開始轉變外交政策。

惠王采取相國惠施的建議,嘗試分别聯合齊、楚同時又挑撥他們,給魏國喘息之機會。

惠施欲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戰國策.魏策一》

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戰國策.魏策二》

前336年,魏惠王朝見齊威王。魏惠王不僅畢恭畢敬地出現在齊威王面前,還帶領着南韓君主以及其他小國國君前來。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齊威王對魏惠王的臣服表示非常滿意,惠王尊他為王,他也尊惠王為王——這就是著名的“徐州之會”。

然而,“徐州之會”不僅給魏國一個喘息的空間,同時也在悄然改變着當時的國際局勢。

徐州之會前,齊、秦、趙、楚一起攻打魏國,但徐州之會,成功離間了齊國與趙、楚的關系。

原來魏國強大時,齊、趙自然是同盟,現在齊國把趙國撇一邊,單獨跟魏國“滾床單”,趙國自然生氣。趙不僅生氣,由于長期與魏國交戰,他很可能會想:這哥倆又想來占我便宜了?

而對楚王來說,齊威王的行為更不能容忍。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首先,魏惠王率領朝見齊威王的小國中,想必有泗上諸國。魏國強大時曾觊觎這裡,齊國楚國也同樣如此,鑒于大家要對付共同的敵人,齊楚沒有因為争奪泗上霸權而撕破臉,魏國這波操作,直接把泗上霸權喂到齊國嘴邊上了,楚國怎麼可能善罷甘休。

此外,楚威王乃一代雄主,他胸有抱負、好大喜功,一看到魏惠王向齊國表示臣服,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刺激,頓時怒火中燒。自春秋開始,楚國的強勢君主都有争霸中原的夢想,結果就是誰當中原霸主,楚國就跟誰過不去。現在魏惠王去了趟徐州,直接宣布将霸主地位給了齊王,就好比将一塊鮮紅鮮紅的紅布披在了齊國身上,把楚國這頭蠻牛的火力全吸引過去了。

果然沒多久後,惠王的政策開始發揮作用了。

公元前333年,趙國率先發難攻打魏國黃城(河南黃内),并修築長城以禦魏、齊。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圍魏黃,不克。築長城。---《史記.趙世家》

同年,楚威王親帥大軍圍攻徐州,并在徐州打敗了齊國大軍。

由此,惠施的政策在東方算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齊、楚、趙翻臉,魏國與齊國拉近了關系,魏國東部江山算是保住了。

雖然此時東部太平了,但西部的秦國卻始終沒有停止進攻魏國的腳步。

關于這一系列進攻,太史公(《史記.秦本紀》)記載如下:

(孝公)二十二年(340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号商君。

(孝公)二十四年(338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将魏錯。

公元前338年,在位24年的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驷即位,是為秦惠文君(後稱王,為秦惠文王)。孝公去世時,秦國公室立刻集體讨伐商鞅,商鞅打算逃往封地造反,但拜秦律所賜,商鞅逃亡路上連旅舍都住不了。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據《史記》記載,商鞅想去旅舍休息,旅舍老闆不認識他,告訴他說:商君有令,不驗明身份不得入住。于是商鞅打算逃亡魏國,可魏國人恨透了商鞅拒絕接納。于是商鞅隻得跑回封邑,發動手下攻擊鄭國企圖殺出一條生路,結果秦廷發兵,在鄭國渑池擊殺商鞅,最終商鞅屍體被帶回國車裂示衆,他一家老小最終也被屠戮殆盡。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商鞅就這樣離開了曆史舞台,但他留下的那套冷酷無情的秦律卻被秦國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商鞅沒了,但他的改革成果被秦國所接納。

或許魏惠王認為秦孝公走了,西部世界會消停些,然而西部的情況并非他所願。據太史公記載:

(秦惠文君)六年(332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甯秦。

(秦惠文君)七年(331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将龍賈,斬首八萬。

(秦惠文君)八年(330年),魏納河西地。

(秦惠文君)九年(329年),渡河,取汾陰、皮氏。與魏王會應。圍焦,降之。

(秦惠文君)十年(328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秦惠文君)十三年(325年),秦取我曲沃、平周。

……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總之,秦國對魏國是本着趁你病要你命來的——在魏國國力急劇衰落時,秦國人在商鞅之法的加持下,如金剛鑽一般瘋狂地向魏國發動進攻,即便東部局勢已經在魏惠王一系列騷操作下逐漸平息,但秦國卻沒有消停的意思。

而秦的一步步強大以及一系列對魏國的攻擊,也成功吸引到了諸侯的注意。這時,“秦國威脅論”開始在山東各國間不斷發酵。

值得注意的是,前328年,由于一系列軍事失敗,魏國西北部國防力量已被打空,于是魏将上郡獻給秦國也算是接受了現實。

自341年馬陵之戰後,魏國的脊背就被打折了,惠王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滅霸般的存在。當他通過惠施的外交政策嘗到甜頭後,便依賴上以外交詭計來擷取生存空間的手段。

自此,滅霸成了老硬币。

而且一旦轉變,就再也沒有回頭。我認為很可能不是魏國高層不想回到文侯那個靠變法自強的燃情年代,而是以秦國為首的各路諸侯根本不可能給魏國再次強大的機會。

秦國的進攻始于孝公,這就是《過秦論》中,賈誼提到的:“奮六世之餘烈

”的第一世。

事實上,孝公時代,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進行了原始積累,盡管強健了筋骨,但它依舊沒有齊楚那般強大。在對外擴張方面,秦國也隻是拿下了河西一部分地區(少梁一帶,黃河西岸據點)。但至此,秦在黃河邊有了一個進攻對岸的據點。

到了第二世秦惠文君這裡,繼承了孝公巨大政治遺産(商鞅變法)後,趁魏國衰敗,秦國迅速向東擴張,至325年,秦國已擁有河西、上郡以及河東的大片領土。

通過一系列戰争,秦國最終占據了肴函一帶的重要據點——函谷關,為未來東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秦國猛烈進攻魏國時,魏國也不可能坐以待斃,硬剛的話,魏國沒那個實力,因而正是在這一時期,魏國由戰場滅霸蛻變為外交老硬币——在風雲詭谲的戰國世界,他将不斷利用外交謀略,來阻擋秦國的進攻。

當時秦國瘋狂攻打魏、韓不僅是要削弱三晉,更是希望向東擴張。而秦的攻勢越猛,諸侯國對他的防範便越強。于是,盡管秦國多次逼迫魏國臣服,但魏惠王卻始終不配合,并且企圖再次聯合山東諸國,以對抗越來越兇猛的秦國。

這就是合縱的前提和基礎。

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将西南以與秦為難。--《戰國策.秦一》

所謂合縱,就是衆多弱小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一個強大的國家,以免被這個強國逐一蠶食。

而反過來,強大的秦國也很擔心山東六國真的聯合起來一緻對付他,于是他也采取相應措施拉攏一些小國向他靠攏,進而瓦解六國合縱,這就是連橫。

而合縱-連橫是如何在戰國中期掀起滔天巨浪的呢?

一方面,是甲方,比如秦國與山東六國(一開始主要是魏韓)。

另一方面,則是乙方——一群頂級大忽悠——蘇秦、張儀。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蘇秦與張儀出身不詳,但論揚名立萬,蘇秦先生絕對在先。

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11)——頂級說客登場,合縱連橫初形成

蘇秦本是周國洛陽人,出身并不富裕,他家七大姑八大姨都以務農為生,唯獨他打小愛看書學習,後來蘇秦在大名鼎鼎的鬼谷子門下深造,學成後,蘇秦便開始四處應聘了。

首先,作為洛陽土著,蘇秦第一個想到了周顯王,但當時,由于全家務農唯獨蘇秦整天神神叨叨,因而早年就留下了個不務正業的美名。估計蘇秦的名聲早就傳到周顯王那裡,于是蘇秦第一次應聘以失敗告終。

後來,蘇秦又來到了秦國遊說秦王,企圖在秦國混個一官半職。

但可惜的是,就算蘇先生侃侃而談、文采飛揚,當時的秦惠文王始終未被他打動。到不是蘇先生水準不夠,因為當時商鞅之亂在秦國餘波未平,秦高層在伶牙俐齒的蘇秦身上多少看到了商鞅的影子,是以,秦惠文王很不待見他。

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史記.蘇秦列傳》

在秦國應聘二次失利後,蘇秦又跑到趙國試水,當時趙肅侯任弟弟趙成為相,号奉陽君。奉陽君不喜蘇秦,蘇秦第三次應聘失敗。

經過三次失敗,锲而不舍的蘇秦決定嘗試第四次,這一次,輾轉一年,他來到燕國,面見燕文侯,對燕君,蘇秦開始了他的遊說藝術,在發言中,蘇先生表達了如下幾點:

1.秦國現在不斷向東,已經與燕國的鄰國趙打了五次戰争。燕國之是以不遭受秦的侵犯,正是因為趙國是燕國在南方的屏障。(鎖定目标假想敵——秦國,并指出秦的危害性,以及趙的地緣價值)

2.秦國如果想要攻打燕國,得穿行幾千裡,即使能攻克燕國的城池,秦國能否守住還很難說。可如果趙國想進攻燕國,不過十天,就能使幾十萬大軍進駐到邊境,再過幾天,就能到達燕國的都城了。是以說,秦攻燕,要到千裡之外作戰;趙攻燕,隻是在百裡之内作戰。(從地緣上分析,燕國的存在既需要趙國也要堤防趙國,進一步提升趙的戰略意義)

3.不擔心百裡之内的禍患,卻看重千裡之外的敵人,沒有比這更錯誤的政策了。是以我希望大王能與趙國聯合,把各國聯成一體,那麼燕國一定沒有禍患了。(綜上,我的大餅,哦不,我的建議是,希望大王聯合趙國,并進一步聯合各國組成抗秦同盟,這樣咱就安全了。)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是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裡,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裡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裡之内。夫不憂百裡之患而重千裡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史記.蘇秦列傳》

從蘇秦的言論中可以看出,當時對于山東諸侯而言,秦國的崛起與威脅已經非常具體,因而諸侯聯合抵擋秦國東進,在東方諸國很能被接受。

而當時,東方諸國之間也有相應的沖突,但是沖突即痛點,蘇先生的工作重點,就是抓住各國痛點,促進大家求同存異。可大家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對抗秦國。

如果各位身處當時的東方六國,蘇秦的政策建議是很有煽動力的。首先,山東六國長期視秦國為“蠻族”般的存在。盡管六國之間打來打去,但大家從文化和政治上是互相認同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些都是煽動諸侯自己的事情。而秦國的瘋狂進攻,自然令山東諸侯不安,這是“外人”要打進咱家了。而蘇秦的工作,是盡力撮合山東諸侯,進而實作一緻抗秦。

那麼對于中小諸侯國而言,生存壓力本就很大。蘇秦以麻煩終結者的身份降臨這樣的國家,自然有市場。

事實上,燕國實力較弱,而他周圍不僅有強大的趙國,還有齊國,生存問題一直是燕國的一大難題,聽到蘇先生的建議,燕君很高興,當即任命蘇秦為相國,并資助他前往趙國遊說燕趙結盟。

此外,我還認為,蘇先生遊說燕國的成功案例有兩點值得玩味,首先,蘇先生是如何打動燕君的呢?答案顯而易見——揣摩甲方痛點需求,并提出一條具備可執行性的方案(或者起碼看起來可執行)。

另外,作為普通人家出身的蘇先生,是如何了解燕君需求的,雖然史料沒有明确記載,但也值得探讨一番。我認為,很可能是在遊說路上道聽途說,也很有可能是同窗好友相告,畢竟人蘇先生在鬼谷子門下求過學。是以說,教育環境有多重要,這裡不言而喻了吧。

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在戰國早期,士(咱前文講過,這些人大多出身平凡,但随着生産力發展,教育的普及,他們大多懷揣技藝)這個流離各國的打工階層,其背後很可能形成了一個“跨國”利益集團,總有些人會自助像蘇秦這樣的說客跑到諸侯那裡攪動局勢,一旦他們的建議被諸侯采納,那麼背後支援他們的集團将受益無窮。

是以,蘇秦們是代言人,而背後的利益集團則會幫助代言人執行其政策。久而久之,諸侯一旦被卷進去,整個中華大地的局勢也将跟着被攪動起來。

因而,我認為,大多數時候,一個人能夠改變局勢,能夠改變局勢的,是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手。

話說蘇秦從燕國出發抵達趙國後,恰好趙國最反感蘇秦的人——奉陽君趙成去世了,蘇秦的言論建議,最終讓趙侯也被他拿下,蘇秦是這樣對趙侯說的:

1.不論趙國與齊、秦任意一方或雙方為敵,都不會安甯。現在各諸侯攻打别國時,常常苦于公開聲明斷絕跟别國的外交關系,希望您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

2.秦現在主要針對的是韓、魏;齊國現在主要針對的是楚、魏。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南韓衰弱了就要獻出宜陽。韓魏衰落,趙國會被秦阻隔。楚國要衰弱了,趙會孤立無援。

3.天下間,秦國最忌恨的莫過于趙國。然而秦國為什麼不敢發兵攻打趙國呢?是害怕南韓和魏國在後邊暗算它。是以,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就沒有什麼名山大川的阻擋,會将其逐漸侵占,直到逼近兩國的國都為止。韓、魏不能抵擋秦,必然會向它臣服。秦解除了韓、魏之顧,那麼戰禍必然降臨趙國。

4.我認為,假如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綜上,應該使韓、魏、齊、楚、燕、趙結成同盟,對抗秦國。這樣秦國便出不了函谷關。

趙侯聽了蘇秦的建議也很滿意,他不僅支援合縱,更成了蘇秦的第二個投資人,命他遊說天下諸侯一同抗秦。

繼趙國之後,蘇秦又成功遊說南韓,接着,蘇秦來到了魏國。當時秦國為了進一步東進,通過不斷的戰争逼迫韓魏臣服。當時魏惠王已年逾七旬,這個前半生滅霸後半生老硬币的政治領袖很剛硬,始終不願向秦國屈服。

我認為自始至終,魏惠王應該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統一三晉,進而統一天下。但奈何馬陵之戰後魏國始終沒有喘息之機,他曾以外交陰謀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魏國社稷,當蘇秦的建議擺到他眼前後,很可能,魏惠王認為這是另一個權力遊戲,或許在這場遊戲中,他又能以外交手段達到目的。

是以,當蘇秦到達魏國時,魏惠王欣然同意支援蘇秦的合縱建議。

自魏國出發後,蘇秦一行的隊伍越發浩蕩,他帶着燕趙韓魏君主的殷切期盼,前往東方的大國——齊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