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朝,李光地力主收複台灣省,收複後又進薦放棄,隻因一己私利

1681年,曆時八年之久,清軍終于攻破了昆明城池,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身亡,自此宣告康熙取得了平定三藩的勝利。

平定三藩後,康熙将目光聚焦到了大清版圖上孤懸海外,讓他牽挂已久的台灣島。于是康熙提出了“收複台灣”的想法,他本以為自己的這一英明壯舉,必将得到滿朝文武大臣的鼎力支援。

康熙朝,李光地力主收複台灣省,收複後又進薦放棄,隻因一己私利

但讓康熙感到意外的是,滿朝文武大臣,全部持反對意見。他們覺得這次收複台灣的想法,又是精力充沛的康熙一時沖動的決定。八年前,康熙一時沖動,決定消除三藩,結果引發了一場持續八年之久的戰争。

于是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阻撓和勸谏的的奏折,像雪花一樣飛到了康熙身邊。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 現在剛結束持續了八年的三藩之亂,不可再起戰端,應該修生養息。
  2. 清軍雖騎兵強大,但是水軍能力不足,過去幾次與鄭經集團的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客觀來說,大臣們的理由也不是沒有道理,這八年的平三藩之戰打的很膠灼,甚至一度吳三桂占據了上風,形勢對大清很不利,後來吳三桂病死,三藩内部出現分裂,清軍這才赢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此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也曾在康熙的授意下,對台組織過兩次有規模的收複行動,但在面對大海的波濤洶湧時,八旗兵沒有了在陸地上縱馬馳騁的威風,再加天公不作美,兩次出海都遇到台風,最終兩次出兵皆以失敗告終。

康熙朝,李光地力主收複台灣省,收複後又進薦放棄,隻因一己私利

此時,一個人的出現讓康熙看到了希望和信心,他就是時任内閣大學士的李光地。

李光地力排衆議、鶴立雞群,他舉起雙手大喊贊成,他的鼎力支援,給了康熙莫大的精神撫慰。

李光地說道,此時台台内部出現内讧,老大鄭經剛剛病故,托孤大臣馮錫範和劉國軒發動政變,改遺诏,立傀儡王爺鄭克塽繼位。

是以此時正是收複的最佳時機,機不可失。李光地還力薦施琅繼續當統帥,而施琅因前兩次收複不利,被罷免官職,此時正賦閑在家。

康熙拍闆決定出兵,并任命施琅複任福建水師提督,全權負責統一台灣之事。

施琅總結前兩次出兵失利的原因,在精心籌備後,用他獨創的“五梅花”海戰陣法,将台灣猛将劉國軒打得潰不成軍,最終劉國軒和鄭克塽一同向施琅投降了。

康熙朝,李光地力主收複台灣省,收複後又進薦放棄,隻因一己私利

台灣收複後,康熙非常高興,他正沉浸在千古一帝的美夢之中。而此時,李光地卻又上書提議将島上群眾全部遷回大陸,放棄島嶼。

其實李光地前後如此反複,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李光地是福建人,福建在台灣的對岸,他在那裡有萬頃良田,數不清的家族産業。過去台灣的鄭氏勢力,經常來福建打劫,讓李光地的财産蒙受很大的損失,是以他力主收複台灣,鏟除鄭氏勢力。

台灣收複後,那裡由于清朝長期的經濟封鎖和戰火的摧殘,已變得滿目瘡痍。如果直接接管,勢必需要從福建運送錢糧過去接濟。如果要接濟,就需要李光地這樣的土财主出血掏腰包,而李光地是打死也不想掏腰包,是以又建議放棄。

好在李光地的建議得到了施琅的強烈反對,施琅在聽到李光地的建議後,立馬也給康熙寫了封奏折,他說放棄,根本不現實。首先沒有那麼多船搞渡海移民。其次移民過程如果有人逃到山裡當海盜,将影響福建人打漁通商。最重要的是,當時台灣周圍有西班牙人正虎視眈眈,我們一撤,他們就會占領。

最終,康熙采納了施琅的建議,他下定決心,設立了台灣府,隸屬福建,大清國對台灣開始行使行政管轄。

康熙朝,李光地力主收複台灣省,收複後又進薦放棄,隻因一己私利

李光地為官四十餘載,做官期間,注重關心百姓疾苦,興修河道水利,在平定三藩和收複台灣時,也立有不小的功勞。但是他為官初期,為了上位,做了很多令人不齒的事情,比如出賣自己的結拜兄弟陳夢雷,獨占功勞。

一次,李光地和好友陳夢雷一同回鄉探親,剛好趕上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作亂,他二人也被耿精忠抓了去。

被抓後,李光地借母親去世的機會逃了出去,逃走之前他和陳夢雷約定,由陳夢雷繼續做卧底,兩人互通情報,将來清軍勝利後,必是大功一件。

然而,李光地卻将給清廷的情報隻署他一人的名,黑了陳夢雷的功勞。三藩平定之後,李光地平步青雲,升任内閣大學士,但陳夢雷卻因冤枉被治罪,被流放到尚陽堡長達十七年。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