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历时八年之久,清军终于攻破了昆明城池,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身亡,自此宣告康熙取得了平定三藩的胜利。
平定三藩后,康熙将目光聚焦到了大清版图上孤悬海外,让他牵挂已久的台湾岛。于是康熙提出了“收复台湾”的想法,他本以为自己的这一英明壮举,必将得到满朝文武大臣的鼎力支持。
但让康熙感到意外的是,满朝文武大臣,全部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这次收复台湾的想法,又是精力充沛的康熙一时冲动的决定。八年前,康熙一时冲动,决定消除三藩,结果引发了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争。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阻挠和劝谏的的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到了康熙身边。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 现在刚结束持续了八年的三藩之乱,不可再起战端,应该修生养息。
- 清军虽骑兵强大,但是水军能力不足,过去几次与郑经集团的交锋都以失败告终。
客观来说,大臣们的理由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八年的平三藩之战打的很胶灼,甚至一度吴三桂占据了上风,形势对大清很不利,后来吴三桂病死,三藩内部出现分裂,清军这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此前,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曾在康熙的授意下,对台组织过两次有规模的收复行动,但在面对大海的波涛汹涌时,八旗兵没有了在陆地上纵马驰骋的威风,再加天公不作美,两次出海都遇到台风,最终两次出兵皆以失败告终。
此时,一个人的出现让康熙看到了希望和信心,他就是时任内阁大学士的李光地。
李光地力排众议、鹤立鸡群,他举起双手大喊赞成,他的鼎力支持,给了康熙莫大的精神抚慰。
李光地说道,此时台台内部出现内讧,老大郑经刚刚病故,托孤大臣冯锡范和刘国轩发动政变,改遗诏,立傀儡王爷郑克塽继位。
所以此时正是收复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李光地还力荐施琅继续当统帅,而施琅因前两次收复不利,被罢免官职,此时正赋闲在家。
康熙拍板决定出兵,并任命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全权负责统一台湾之事。
施琅总结前两次出兵失利的原因,在精心筹备后,用他独创的“五梅花”海战阵法,将台湾猛将刘国轩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刘国轩和郑克塽一同向施琅投降了。
台湾收复后,康熙非常高兴,他正沉浸在千古一帝的美梦之中。而此时,李光地却又上书提议将岛上民众全部迁回大陆,放弃岛屿。
其实李光地前后如此反复,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李光地是福建人,福建在台湾的对岸,他在那里有万顷良田,数不清的家族产业。过去台湾的郑氏势力,经常来福建打劫,让李光地的财产蒙受很大的损失,所以他力主收复台湾,铲除郑氏势力。
台湾收复后,那里由于清朝长期的经济封锁和战火的摧残,已变得满目疮痍。如果直接接管,势必需要从福建运送钱粮过去接济。如果要接济,就需要李光地这样的土财主出血掏腰包,而李光地是打死也不想掏腰包,所以又建议放弃。
好在李光地的建议得到了施琅的强烈反对,施琅在听到李光地的建议后,立马也给康熙写了封奏折,他说放弃,根本不现实。首先没有那么多船搞渡海移民。其次移民过程如果有人逃到山里当海盗,将影响福建人打渔通商。最重要的是,当时台湾周围有西班牙人正虎视眈眈,我们一撤,他们就会占领。
最终,康熙采纳了施琅的建议,他下定决心,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大清国对台湾开始行使行政管辖。
李光地为官四十余载,做官期间,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河道水利,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时,也立有不小的功劳。但是他为官初期,为了上位,做了很多令人不齿的事情,比如出卖自己的结拜兄弟陈梦雷,独占功劳。
一次,李光地和好友陈梦雷一同回乡探亲,刚好赶上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作乱,他二人也被耿精忠抓了去。
被抓后,李光地借母亲去世的机会逃了出去,逃走之前他和陈梦雷约定,由陈梦雷继续做卧底,两人互通情报,将来清军胜利后,必是大功一件。
然而,李光地却将给清廷的情报只署他一人的名,黑了陈梦雷的功劳。三藩平定之后,李光地平步青云,升任内阁大学士,但陈梦雷却因冤枉被治罪,被流放到尚阳堡长达十七年。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