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道理都懂,為什麼總是做不好?
(張玉鵬律師學習心得)
(2022.11.26)
知識與行動與能力,是幾個範疇的事兒,其實它們的關系說緊密又不緊密,有邏輯關系有時卻也沒有多少邏輯關系。
正因為如此,曆史上才有滿腹經綸者,懷匡扶天下志向者,卻常常失意、失敗,有的被貶,被打入冷宮,被冷落,有的被放逐,被殺的也不止一人……反而命運悲慘。
大家熟知的屈原、賈誼,李白,王安石,康有為梁啟超……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有好的知識,就會有好的政策、好的行動嗎?
當然不是。
知識,學到肚裡,有一個消化的過程,更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辨析的過程,如此,就應當有敏銳的直覺,有高度的分辨力,才能從自己大量的知識“庫”當中,尋找出能夠适應目前世事,目前形勢的知識點,加以對症下藥地運用,這樣,才好,才不會出問題。
這是第一步。
關鍵的還是第二步。
就是“靈活運用”的能力。
知識,适應當下的政策政策行動綱領等,在付諸實踐之時,還有個适應不适用當地當時下的環境的問題,是以,在付諸實踐之時,還要靈活地加以運用,要結合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量體裁衣,隻有具備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你才會順利施行你的綱領,你的政策,你的方法,便也“商鞅能令政必行”是也。
看到沒有,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有一個過程的。運用這個過程,是一種能力,既有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有靈活消化知識為我所用的能力,還有靈活運用的能力,還有很好的行動力、執行力,對吧。應當說,這些東西,考驗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如果缺少一個能力,都可能出現問題,甚至是大問題,有如“康梁變法”,隻能是“百日維新”,便一命嗚呼。亦如王明一類教條主義,會把中國革命引向歧途……
說到這裡,似乎都說完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點,是什麼呢?
就是知識人的秉性、脾氣問題。
不少有知識的人,大都教條,一根筋,大都性格耿直不會拐彎,不會“仰人鼻息”,不會見機行事,不少人的行動力不佳,是以也才出現“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現象,是以常常受到那些小人的排擠打擊,有時甚至皇帝也不待見、不喜歡———這也是知識人,不适應社會,人際關系能力不強所導緻的悲劇。
到此,知識與能力的一些關系,大概有些端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