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日本投降前夜的曆史

作者:曆史就是這麼回事兒

盟軍進逼

早在1931年日本便與中國在中國東北地區有所沖突,1937年,雙方的中國抗日戰争便快速擴充開來。日本借助武力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在主張對美開戰的東條英機取代反對對美開戰的近衛文麿出任日本首相後,1941年12月7日,已經占領中國部分領土的大日本帝國軍隊偷襲珍珠港,并且迅速占領許多亞洲地區作為自身的殖民地,随着之後美國的參戰太平洋戰争進而爆發。起初日本于東亞地區的戰場上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後整個戰争的情勢則被扭轉過來。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日本投降前夜的曆史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埃及首都開羅,攝于1943年11月25日

1943年9月,軸心國上司國、三國同盟之一的意大利王國向盟軍投降,歐洲戰事被盟軍逆轉。1943年11月27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與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一同發表《開羅宣言》。内容則表示同盟國将會堅持與日本作戰直到日本願意無條件投降為止,且日本必須于戰後歸還所占領的太平洋地區島嶼和中國之領土,另外也承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讓北韓自由獨立。

自從1944年開始,日本持續在西南太平洋所爆發的馬裡亞納群島及帕勞戰事與菲律賓戰役遭遇失敗。在1944年7月日本失去塞班島後,曾聲稱菲律賓将是決戰地點的陸軍大将小矶國昭取代東條英機出任日本内閣總理大臣。1945年上半年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主導下,盟軍開始計劃攻占日本列島外圍的硫磺島和沖繩島等地,之後同盟國也随即策劃沒落行動并将沖繩島視為入侵日本本土的中轉區。另一方面原本從1941年因蘇德戰争開始蘇聯僅将40個師的兵力駐紮于亞洲地區以和日本的關東軍抗衡,以防因德國及北進派唆使其北進,但是德國于1944年及1945年逐漸戰敗後蘇聯開始悄悄将原本于歐洲戰場上的部隊重新部署到遠東邊境。

在進逼日本本土的同時,盟軍潛艇在太平洋的巡邏行動以及于日本近海實施的饑餓行動成功摧毀日本的商船船隊。由于日本本身并沒有出産足夠的天然資源,使得工業生産必須依賴其所占領的滿洲、東亞地區以及荷屬東印度來進口原料物資,特别是石油等重要原料主要是依賴海外運輸來供應部隊需求。同盟國部隊除了摧毀日本的運輸船隊外,同時自1944年11月開始美軍部隊也針對日本本州的工業地區展開大規模戰略轟炸,期望能夠借此瓦解日本于戰争時期的經濟發展,這些軍事行動也确實迫使日本對于煤、鐵、鋼、橡膠和其他重要物資的生産量隻剩下戰争爆發前的一部分。

防禦準備

由于在先前數場戰事中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列艦與成員遭受大量損失,這使得日本海軍部隊已經無法繼續作為有效的戰鬥力量與同盟國作戰。而盟軍在針對吳海軍工廠展開轟炸後,日本海軍僅存的主要大型作戰列艦艇隻剩下6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和1艘戰列艦,盡管如此也沒有1艘能有足夠的燃料以供出航。另外,雖然日本尚有19艘驅逐艦和38艘潛艇仍保有作戰能力,但是軍艦仍然受到缺乏燃料的限制而無法使用。

同盟國可能随時自九州直接入侵日本本土,作為殖民地的滿洲地區也正面臨着蘇聯的軍事威脅,在此情況下,日本軍部在報告中總結道:我們再也不能對戰争抱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唯一的途徑是日本的一億國民犧牲自己的生命與敵人戰鬥,使他們失去鬥志日本過去習慣将自身人口誇大為有1億名國民,然而事實上在1944年人口普查中實際人口數則大約有7,200萬人左右。”

作為阻止盟軍前進的最後一搏,日本帝國最高統帥部下令将剩餘的燃油儲存下來以準備之後盟軍入侵時所進行的反擊作戰,并且計劃出決号作戰來全力防衛九州。在計劃中根本上舍棄過去盟軍入侵佩萊利烏、硫磺島和沖繩島時日本所采用的“縱深防禦”構想,相反的這個作戰計劃将一切重點都放置在灘頭陣地上。日軍計劃在盟軍部隊正于海灘上登陸并且運補物資時派遣3000多架特别攻擊隊戰機襲擊兩栖運輸部隊,而如果首波襲擊無法逼迫盟軍撤離海岸的話則另外派遣由3500名敢死隊員和5,000艘震洋自殺艇及其餘驅逐艦或潛艇組成之“海軍最後的作戰列艦隊”展開攻勢。

如果盟軍成功擊敗試圖防衛九州當地“最後一刻”的日軍并且進占當地後,日軍便将最後剩餘的3,000多架戰機布署到其他島嶼繼續阻止盟軍逼近。同時日軍也開始在長野市市内挖掘一系列的地下洞穴以在盟軍入侵日本本土能長期抵禦,甚至還挖掘松代大學官迹提供給天皇和其他皇族居住,并計劃于此繼續指揮剩餘的部隊進行作戰。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日本投降前夜的曆史

重光 葵

但在小矶國昭内閣準備于日本本土展開防禦作戰的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在部分戰場展開停戰的談判。1944年日本政府派遣前日本陸軍大臣宇垣一成前往中國,嘗試與蔣中正所上司的國民政府就停戰協定之交涉進行初步接觸。1944年3月,于汪精衛國民政府擔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缪斌在與數名國民政府官員接觸并進行交流流後,在小矶國昭的默許下随後代表國民政府前往日本進行停戰談判。然而在當時外務大臣重光葵并不信任缪斌所帶來的消息、以及包括東久迩宮稔彥王與梅津美治郎等其他日本高層不願重視的情況下,導緻由小矶所主導的日本與中國之和平談判工作隻能夠宣告破局。

同時在其他日本政府官員強力反對以及日本失去菲律賓當地統治權後,小矶國昭内閣倒台,随後由海軍大将鈴木貫太郎組閣。其他各種嘗試結束戰争的作為包括1939年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少将與中國上将何柱國嘗試達成和平協定,以及1945年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和上海市市長周佛海試圖聯系中國與日本政府進行談判等,但都由于日本政府對于中介者的不信任等因素而遲遲不願讨論和平條約的簽署問題。

高層

上司集團

1945年,日本其戰争後半段戰略決策主要由小矶國昭于1944年成立的軍事參議官會議所制定,其中會議中包含有所謂的“六大”重要軍政高層包括有日本内閣總理大臣、外務大臣 (日本)、陸軍大臣、陸軍參謀總長、海軍大臣,海軍省軍令部總長等人共同讨論。1945年4月7日由鈴木貫太郎出任内閣總理大臣後,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包括有:

  • 内閣總理大臣:海軍大将鈴木貫太郎
  • 外務大臣:東鄉茂德
  • 陸軍大臣:陸軍大将阿南惟幾
  • 海軍大臣:海軍大将米内光政
  • 陸軍總參謀長:陸軍大将梅津美治郎
  • 海軍軍令部總長:海軍大将及川古志郎(之後改由同為海軍大将的豐田副武接替職位)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日本投降前夜的曆史

小矶國昭(1880年3月22日-1950年11月3日),日本陸軍大将、政治家,第41屆内閣總理大臣,二戰甲級戰犯

法律上這些職位都是由日本政府自己提名的後繼人選,并且名義上由日本天皇親自任命而成。然而在1936年以後日本陸軍和海軍也獲得提名(或拒絕提名)各自高層的權力,這項作法主要是因為軍方認為借此能夠防範組織效率不佳的日本政府,或者因為一些高層的辭職而使得現有政府面臨瓦解的情況。

政府觀點

事實上日本上司人一直企圖通過談判的方式來結束戰争,在戰争爆發前的規劃中便預期借由迅速的領土擴張來引起美國的重視,甚至直接與美國爆發軍事沖突以獲得談判上的優勢,之後便透過外交的手段來讓日本能夠繼續保有部分新占領的土地。之後在1942年時便有一部分政治家、公職人員、軍方成員與民間人士認為日軍應該在仍保有優勢的情況下結束戰争,但是這個想法卻被想上司日本獲得戰争勝利、以軍方勢力為首的東條英機内閣所抨擊,甚至開始大幅逮捕如中野正剛等反對派人士。

1944年7月美軍可以直接對日本本土發起空襲之後,政府間對于透過談判方式來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想法才開始有所重視。1945年後日本上司高層一緻認為戰争形勢對于日本來說十分不利,但并不認為單純透過外交談判的方式便能夠成為戰争結束的最佳方法。這樣的想法也使得政府内部分裂成2種不同的派系,其中所謂的和平派主張經由外交途徑積極說服蘇聯上司人約瑟夫·斯大林,從中協助調停日本與美國和其他同盟國達成和解條件。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日本投降前夜的曆史

而另一個強硬派成員則認為應該要等到展開“決定性”的戰役并且造成盟軍衆多人員傷亡,同盟國自然會願意提出較為寬松的條件來和日本商讨戰後的規劃。這2個辦法均根據日本在1905年時日俄戰争的經驗,在過程中盡管雙方爆發一系列高代價戰役卻遲遲無法結束戰争,一直到關鍵性的對馬海峽海戰後,俄羅斯帝國才願意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協調下簽屬《樸次茅斯和約》。不過在1945年1月底,日本天皇身旁一些政府官員便開始試圖推出仍能夠繼續維持天皇地位的和平投降條款來結束戰争。這些建議很快便經由不同管道送給英國和美國政府商讨可能性,其中陸軍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将這些要求總結到多達40頁的檔案中,并在雅爾塔會議的前2天交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審視。

然而根據之後報告則指出檔案在送出給羅斯福手上後便遭到退回,這使得包括天皇地位受到保證等等所有建議并沒有獲得充分讨論,同一時期盟軍的政策中羅斯福則提議訂為隻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這架構内。另外這些表示日本天皇可能接受成為一名傀儡統治者以保留其身份地位的建議,也遭到在日本政府内部仍保有強大勢力的軍方成員強烈反對。而在5月21日發送給所有日本外交官的訊息中,外務大臣東鄉也否認日本曾向美國和英國提出任何和平建議,是以這項舉動通常并不被視為日本正式表達投降的意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