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衛甫 字幕:緬懷父親 魏鶴嶺 出版社:文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0
如果看一下中國演員的電影形式,有三類,從趙丹(1915-1980)、石斯溫(1915-1957)和魏鶴玲(190)1949年以前7-1979年)為代表:如果趙丹代表好萊塢的表演方式,那麼魏鶴玲更傾向于歐洲的表演方式,前者充滿表達,充滿戲劇性, 後者是微弱肢體的表現非常收斂,但兩者在螢幕上的表現卻不盡相同。
相反,施的表演屬于本土原創,具有一些北方風味,也在細微的動作處理上更加細緻。
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中的趙丹。
這三位都活躍在戲劇舞台上,但他們在螢幕上的表現方式卻完全不同。
放到現在的文字中,你也可以找到相應的人,趙丹和張國榮(1956-2003)屬于一種表演類型,石斯溫和葛佑則是自然的形象,而魏鶴玲和梁超薇——都在表達管理上極其"刻薄",不像趙丹和張國榮有時在表演中認為是"氣田全開", "傲慢到極緻"。
斯通在電影"哀悼的中間"(1949)中的形象。
趙丹曾經談過他崇拜的兩位演員,袁牧之(1909-1978),他最特别注重人物和外在技能,陳景秋,非常情緒化。他認為他們兩人是表演和經驗這兩種表演流派的代表。
這也恰恰證明了趙丹是"表演",魏鶴淩是"經驗"。
電視劇《名聲之死》是一部戲劇
舒(1915-1969)在《童年回憶》手稿中回憶起她早期的演藝生涯:"我的第一部多幕劇是田漢先生的《名人死亡》(1898-1968),劉奉賢在其中飾演一個角落。劇中著名的劉振生是魏鶴玲,劇中他是我的師傅,在戲劇藝術上,他也是我的開場大師。他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戲劇演員,他真心教我演戲,我不能唱平劇,《名聲之死》在他教我唱的兩部戲裡。
照片《人類的開端》(1935年)中的魏鶴玲(左)和胡平。
這裡不僅展現了魏鶴淩的業績成就,也可以看出他是那種真誠、忠誠的"老大哥"一樣的人。
"一二八事變"後,魏鶴淩從北方來到繁華的上海,開始了他的銀幕生活。
自1933年以來,魏鶴淩一直從事電影表演藝術。史冬山(1902-1955)是一位以一絲不苟和美麗著稱的編舞家,在他的第一部關于勞工生活的電影《人類的開端》(1935年)中選擇了他作為主角。
電影《凱歌》(1935),左起:魏和玲、王引、李俊萍
電影的主人公張榮根,出生在小資産階級,破産後成為一名勞工,魏鶴淩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他最初的軟弱、屈辱、資産階級的幻想存在,最後在嚴酷的事實和革命者的教育中覺醒了性格的發展,清晰、非常有層次感。
他在塑造這種銀幕形象方面取得了成功,從那時起,他就在藝華,明星和聯合明星等工作室擔任演員。
電影《桃子劫案》(1934)中魏鶴玲的形象。
在我看過的所有魏鶴玲幸存下來的電影中,最早的印象很可能是《桃子劫案》(1934年)中的一名辯護人,該片由應雲偉(1904-1967)執導,由後來的"紅色革命電影人"袁牧之和陳伯爾(1907-1951)的男女演員主演。
電影《桃李劫案》(1934)中袁牧之(右)和陳伯爾的影像。
在1937年初的一段時間裡,幾乎每天晚上都會有幾個不尋常的人來到明星工作室附近的一家小酒館裡,店裡的家夥很了解他們,知道他們要來一個更固定的地方喝點酒和炒年糕,然後坐在那裡進行激烈的讨論。但是這些家夥還不知道,這些是已經沒什麼影響的電影明星。
趙丹(右)和衛鶴玲在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中。
袁牧之、趙丹、鄭俊麗(1911-1969)、魏鶴玲...他們在小酒館的聚會,最初隻是為了在閑暇時間讨論人生的夢想、對藝術的熱愛和了解,來得更多,他們覺得這是觀察社會的重要視窗,視窗有着五顔六色的形象,有着悲哀而幸福的命運。
店裡的家夥不熟悉他們,但小報記者很了解他們,他們在小報上昵稱他們為"兄弟"。
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中魏鶴玲的形象。
當時年僅22歲的趙丹是明星電影公司的主要演員之一,曾出演過《餘春投訴》(1933年)、《上海二十四小時》(1933年)、《去西北》(1934年)、《十字街》(1937年)等電影。
鄭俊麗今年26歲,演員、導演、編劇,1935年,曾出演過影響巨大的電影《新女性》(1935年),此時,他正在精心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演員的修養》第一章和第二章。
魏鶴玲和趙慧神(左)在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中。
魏鶴淩比袁牧之大兩歲,比袁牧大30歲,之前曾出演過《眼淚》(1933年)、《桃李劫案》和《人之初》等電影。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魏鶴淩與袁牧之、趙丹結下了深厚的創作友誼。在袁牧之主演的優秀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年)中,趙丹和周偉(1920-1957)主演,扮演了報紙小販老王的重要角色。
在拍攝過程中,由于袁牧之的幫助,他總結了自己10年藝術實踐的得失,深刻體會到演員的外表動作和感受,必須與角色的性格和内心的思想感受相一緻,适應特定的環境。
從此,他更加注重内心世界所扮演的角色體驗,在真實的内心感受中深入挖掘,摒棄了那種隻注重造型的動作設計表演手法。
這種"沉浸式"的表演方式,已經成為他未來獨特的表演特色。
趙丹(左)和電影《路上的天使》(1937)中的魏鶴玲。
在《天使在路上》中,魏鶴玲努力去體驗和把握報販老王善良、淳樸的性格,以及他在愛情中的特殊内心感受,以簡單、内隐、深刻的表現,真正塑造了一個掙紮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形象。角色扮演取得了成功,并受到當時觀衆的廣泛贊譽。
電影《餘》(1938),魏鶴玲
後來,魏鶴淩在電影《于》(1938年)中與金山(1911-1982年)、顧妍(1915-1970年)、顧蘭君(1917-1989年)合作,金山飾演路步時,顧姥剛飾演董卓,顧蘭君飾于,他飾演王雲。這部老電影轟動一時。
同時,魏鶴玲依然活躍在舞台上。他是左翼戲劇協會組織的上海業餘戲劇家協會的活躍成員,在娜拉等世界著名戲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為電視劇《娜拉》,中間是藍色,右邊是魏鶴玲
他以極大的熱情演出了《混沌之鐘》《月升》等戲劇,促進了抗日救贖。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他從舞台到銀幕,從配角到主演,從喜劇到悲劇,扮演了各種角色,不斷發展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成為當時比較有名的演員之一。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他與白洋(1920-1996)、舒錫文、金岩(1910-1983)一起加入了救援劇隊第四隊,從上海到武漢再到重慶。在重慶,他曾在一家中國電影制片廠和一家中央電影制片廠工作。
攝影:魏鶴玲、戴浩(右)為《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
當時,他和白洋、謝天(1914-2003)是"中電"的基本演員,當時因為後置膠片裝置不足,沒有太多時間拍電影。
1938年,他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抗日戰争電影《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年),飾演堅決的反日英雄、大毀滅英雄劉山。這個數字是當時參與抗日戰争的農民的典型。
在這個角色的性格中,有對摧毀家庭的日本敵人的深深仇恨,對與敵人對抗的前景有更清醒的認識,對仇恨和愛的複雜感情與對老虎的仇恨和愛交織在一起,最後悔改。
攝影:白洋和魏鶴玲在電影《中國小子》(1939)中。
魏鶴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形成性格發展的節奏,演繹頗具真實性。這是銀幕的真正展現,這條線将成為反日農民群衆的主力軍縮影。
此後,他出演了《中國之子》(1939年)、《漫漫天空》(1940年)、《青年中國》(1942年)和《火的洗禮》(1941年)等電影。在抗日戰争初期,他幾乎參與了所有更能反映抗日戰争活動的電影。
電影《火的洗禮》(1941年)攝影:魏鶴玲、張瑞芳
特别是1941年以後,由于國民黨脫離了梗塞,甚至膠片供應緊張,導緻電影業蕭條。
于是大批電影人轉向舞台,出現了戲劇的熱潮。魏鶴玲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活躍在戲劇舞台上。曾參加中國長歲劇團、中國戲劇藝術協會、中電劇團等劇團,演出過大量宣傳抗日戰争劇等優秀戲劇。
電影《白山黑水血濺紅》(1947)中魏鶴玲的形象。
衛鶴玲在劇中,主要有《風雲塞滿》、《民族至上"、"民族萬歲"、"日出"、"上海屋檐下"、"正氣宋"、"鐘王李秀成"、"大地歸春"、"婚歌"、"勝利"、"飛濺眼淚"等,在電影工業的後方,他是電影的兩栖演員, 和女演員白洋。
電影《白山黑水血濺紅》(1947)中鶴的形象。
勝利後一年,他随中電複員前往北平,參加了徐昂謙主持的"中電"三家工廠。
在沈富(1905-1994)執導的《聖城》(1946)中,他飾演了一位農村農民老劉,充分展現了他深厚的演技。
此外,他在《白山黑水血濺》(1947年)中飾演一位年輕的知識分子和愛國者,并在與黃宗英(1925-2020)出道的《追擊》(1947年)中飾演老工業之家;在《歡樂春》(1949)中,他還與黃宗英、張晖(1919-2001)合作過,黃宗英飾演的是一個成長而進步的女孩,活潑活躍,他飾演一個保住自己安全的小從業人員。
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中的趙丹(左)和魏鶴玲。
民族解放前夕,魏鶴淩回到上海,參加了著名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的拍攝,該片記錄了蔣介石王朝的崩潰,迎接人民的解放。在電影中,他飾演一個腳踏實地但膽怯的報紙校對員。
魏鶴玲飾演的好老孔文,看穿了世人的險惡,一心一意的委屈,他的表演,有時看到一具堅強堅實的骨架支撐着他的演藝。
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中魏鶴玲的形象。
《烏鴉與麻雀》的演員陣容可以算作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趙丹,孫道林(1921-2007),魏鶴玲,尚冠雲珠(1920-1968),吳寅(1909-1991),黃宗英...每一個都像雷聲。導演在狹小的空間裡安排好每個角色下平衡、充足的表演時間,而演員們貢獻了100%的演技。每個角色的細節都已徹底到位。現在的大銀幕,很難找到與對手如此精彩的對抗。
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中的趙丹(右)和魏鶴玲。
導演鄭俊麗對幾位主演也完全"信任",往往不排練,在開拍時就嘗試了幾次,讓演員的表演具有更多的即興因素;
特别是趙丹和魏鶴玲的幾個對手看下來,跟着他的兩個在《天使之道》中表演的路号、一首歌一一,趙丹在衆目睽睽之下找東西,魏鶴玲則低調開火。
另外幾個,演技也令人驚歎。官方雲珠的華夫人被夏米油鹽困住,但并沒有失去風度。黃宗瑜飾演的兒媳于曉軒,舉手捶捶腳,全部暴露出迷人的狡猾和傲慢,黃宗煩自己說,壞人扮演的"上瘾"最。
1956年,新中國文化部決定頒發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電影獎。《烏鴉與麻雀》獲得二等獎,周恩來總理得知結果後,頗為不滿:"這些人冒着生命危險在劇中,為什麼隻有二等獎?這句話傳給了毛澤東主席,他也同意周總理的意見,即這部電影應該得到應有的地位,是以他改變了自己的評級,獲得了一等獎。
史斯溫(右)和電影《我的生活》(1950)中的魏鶴玲。
魏鶴玲在電影《不能走那條路》(1954)中的形象——這是他演藝生涯中幾部更為激烈的演出之一
解放後,魏鶴玲先是在聯合電影制片廠當演員,後在上海電影制片廠工作。
1956年,魏鶴淩參與了《家》(1957年)和《祝福》(1956年)的拍攝,創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銀幕形象,分别是老師傅的《家》和六部曲中的《祝福》。
電影《家》(1957)中魏鶴玲的形象。
"家"在高老爺爺身上,是封建家庭所說的同樣專制的父母。
魏鶴玲相當準确地把握了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征,演得不溫不火,在幾部戲中,它顯示了他為維護封建正統而努力,看似有尊嚴,确實是頹廢、野蠻的固執性格。
這位封建老祭典衛的形象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标志着魏鶴玲演藝高不上成就的銀幕形象,正是他在《祝福》中創造的六角星。何老6在魯迅的原著中墨迹不多,在片中出場也有限,但他的表演精湛,塑造了這位山農的形象非常好。
魏鶴淩在表達自己熱愛生活、愛孩子、反抗債權、時機、恰到好處的時候。特别精彩的是禮拜堂,那些戲劇的清晨表演。
電影《祝福》(1956)中魏鶴玲的形象。
當項林軒被綁起來,塞滿嘴巴,拖出花車時,她掙紮着看到這樣一幕快樂的老六人那困惑的表情;
當項臨沂被設定到禮堂禮拜時,她叫罵罵咧咧,旁邊是他老六不高興的樣子;
當項林軒在昏迷中與他一起敬拜天地時,何老六的尴尬和困惑;
嘉賓,何老六看着被搶走的無意識的妻子從神中走出來,那種簡單而複雜的感情;
當項林軒試圖逃跑并暈倒時,他首先表現出非常深切的同情,很快,不安和失望充滿了他的心,他微微皺眉頭,輕輕地歎了口氣,躺在木樁上,無助地把手放在頭下,望着窗外的月光冥想;
第二天早上,當項林軒懇求:"你讓我回去"時,他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失望,然後出人意料地回答:"你去哪裡魯貞,或者給你婆婆,我帶你回去。"
這短短的幾句話,他講得如此直白、誠懇、真誠,深深地觸動了項林軒的心。
在禮拜堂和清晨戲中,何老6的動作很少,語言也不多,但内心的感受卻有一系列複雜、微妙的變化,這對演員的表演來說非常困難。
魏鶴玲以其對角色的深刻了解和準确的内心體驗,以一種刻畫的表演,将角色内心的感受波瀾深、細緻、充分地展現出來,讓人看清何老的善良、淳樸、高尚的心。
電影《祝福》(1956)中魏鶴玲和白陽的影像。
我們可以從魏鶴淩1956年9月10日寫給妻子袁薇(1919-1995)的信中,了解到當時拍攝《祝福》的強度:"祝福很爛,遇到了很多問題,時間就是這麼匆忙。部、局有訓示,十月半的魯迅逝世二十周年必須上演。但北影是白手起家,一切都要靠新的影子來支撐......"
"這是中國第一部自制彩色電影,技術上雖然要在蘇聯學習,但還是新來的,印刷部門經常發生返工事故。在美術進行中還存在一些不規則性,是以互相交談和拍打,加班,有時甚至工作二十個小時......"
"白天剪掉,晚上補上配音,讓人頭暈目眩,筋疲力盡。天氣好抓外景,杭州的外景大部分要返工。拍攝地點不集中,東拍一西拍一。發電機、機械、燈具,移動這一招顯得很緊張,但收獲并不大。"
這些隻是這部經典電影的一些細節,還有很多很少有人知道的難以想象的努力。
魏鶴淩成功打造了何老六的形象,是他多年藝術表演經驗的結晶,閃耀着他藝術風格的光彩。1957年,電影《祝福》獲得第10屆卡洛韋保利國際電影節特别獎。1958年,《祝福》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影片獲得這一榮譽,和魏鶴玲的辛勤付出,成功的演出也密不可分。
電影《魯班傳奇》(1958)中的魏鶴玲。
另外,愛情打瞌睡是魏鶴玲的老問題,因為愛打瞌睡魏鶴玲也開了很多玩笑。
解放之初,魏鶴玲赴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壇大會,周恩來一見鐘情,關切地問道:"老魏啊,狡猾?還忘了台詞嗎?本來,當時在重慶工作的周恩來,也知道魏鶴淩的問題,記得這個轶事,一直關心着他。
衛和厚笑着,誠實的點了點頭。
1954年,魏鶴玲與電影團的部分演員在一起:馮曉、孫道林、洪霞、金燕、愛莎姆克裡姆(電影《綠洲凱歌》女主角)、白陽、秦毅、斯拉吉丁·斯拉傑(電影《綠洲凱歌》中的主人公)、黃宗英、王丹鳳、王偉
周恩來關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要求他注意自己的身體,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和周恩來見過他兩次,并和他合影留念。在采訪之前,魏鶴淩害怕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會打瞌睡,他告訴趙丹等被接待的老朋友,一定要在他狠狠地擰他之前打個瞌睡!
的确,魏鶴玲的演技确實是多面的。他熟悉各行各業的生命形式和表情,低沉的嗓音,展現着北方鄉村的氣息。
他可以演城市的年輕人,他可以演曆史名人都,他可以演繹在鄉下受折磨、長大的靈魂。
他似乎在中國農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統,城市觀衆欽佩他,農村觀衆與他更加親密。
照片魏鶴玲和張小玲在電影《櫃台》(1965年)中,這是他最後一部銀幕作品
他直男北方人的可愛性格,充分代表了一個在鄉下長大、來自農村的人,但他并沒有被束縛在一個小世界裡,這完全取決于他對角色積累的經驗,以及對人物内心的深刻了解。
在大屠殺中幸存下來後,本認為他仍然可以在螢幕上散發出餘熱,并且由于身體原因和家人的擔憂而錯過了電影"SariMary"(1978)。
20世紀中國電影十大最傑出演員
第一部在全國範圍内上映的反特朗普電影從銀幕上消失了28年
在誕生時,《我們和夫妻之間》受到诟病,讓民營電影公司如履薄冰
為了飾演尖耳朵的團隊,自信的角色很難,導演拒絕每天拍攝60個鏡頭
袁牧之生:28歲的洪周軒,31歲的入黨,45歲因"病"被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