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成功父子的功過(三)——台灣!鄭芝龍來了

作者:夢想雲間自由生活

#頭條創作挑戰賽#

崇祯年間,台灣還是蠻荒之地,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狀态,作者慕名到台南的台灣曆史博物館參觀時,台灣的文明社會發展是從鄭成功時期真正開始的,鄭成功的順利開發,也是繼承了父親鄭芝龍的優渥基礎,那麼本篇就從個人角度來叙述鄭芝龍在台灣的大開發。

鄭芝龍出生到日本的發展史在文集的第一篇中已經叙述,就不再多說。

鄭芝龍的奮鬥史是波瀾壯闊與激動人心的,他自出生至日本都是非常勵志的。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勇于開拓、善于發掘,這些優良的品質為他打下雄厚的海商資本奠定了非常夯實的基礎。

天啟四年(1624年),在日本德川幕府開啟閉關鎖國政策的背景下,為了壟斷對日貿易,開拓海商之路,鄭芝龍正式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接納為通事,撇下即将臨盆的夫人田川氏乘船離開日本前往台灣,開始了獨立建立海上商業王國的序幕。此時他立于海船之上,眼望台灣方向,這座島嶼迎來了它大發展的序幕。幾個月後,鄭芝龍的日本夫人田川松在日本平戶為他誕下一名男嬰,他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父子的功過(三)——台灣!鄭芝龍來了

日本平戶海邊鄭成功誕辰石

鄭成功父子的功過(三)——台灣!鄭芝龍來了

日本平戶鄭成功廟

鄭芝龍的事業突飛猛進,常年來往于澳門、日本、台灣等地,以貿易緻富,橫行海上,為了貿易的安全,将商船武裝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盜商業集團,他以台灣島為據點,眺望遠東國際海域,也是中國大陸少有的具有海洋視野觀察的海權先驅者,他的海權思想也被兒子鄭成功承襲,并于1646年,提煉為向隆武皇帝進言的十六個字:“據險控扼、揀将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

鄭芝龍的台灣開拓者的形象是相當明顯的,他登陸台灣之後,也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其地在琉球西,有雞籠山,淡水洋,東北至日本,水道順風七十更可達。其雞籠城與明之福州對峙,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自台灣港至澎湖嶼,四更可達。自澎湖嶼至金門,七更可達。”

鄭芝龍将大陸的居民開始送往台灣的北港進行開發,開荒種地,建設據點,教化島民(後被荷蘭侵略者侵占)。

他自明天啟四年(1624年)率船隊轉移到台灣駐紮以來,就安置了大批的人員到台灣,以此為發展基地,開展貿易,成為遠東地區的貿易中心。明朝崇祯年間又獲得福建巡撫熊文燦準許出動船隊在閩南粵東災民數萬人移台墾荒,對促進台灣生産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随後與兒子鄭成功父子一起成功主導了鄭氏海商集團,既是海上貿易集團又是維護海域權益的武裝集團,他打破了當時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範圍,控制和壟斷了東西大洋的海上貿易,通商的範圍曾遍及東南亞,甚至到達歐洲。他們大力發展台灣的生産力,對台灣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鄭成功後來的收複台灣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鄭芝龍還同進犯沿海的荷蘭殖民者進行堅決的鬥争,荷蘭殖民者對于海上貿易商是持敵對态度的,他們曾經和明政府勾結摧殘海上貿易發展,以達到壟斷的目的。當時各股海上武裝集團都與荷蘭殖民者發生過劇烈的沖突。天啟二年,荷蘭人占據澎湖後,便不斷地騷擾沿海,“挾市犯順,閩海一片地,幾無甯日。”荷蘭侵略者在海上劫掠商人,殺害華商,這對于新興的海上商業資本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在這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鬥争的過程中,鄭芝龍在歸并其他海上武裝集團的過程中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足以與荷蘭人匹敵,使得荷蘭人盤踞在澎湖不越雷池一步。

然而随着勢力的增長,鄭芝龍的心胸不再着眼于台灣,他一心想拓展閩、浙、粵的私人勢力,将重心移往大陸,才使得荷蘭殖民者逐漸侵吞了台灣,建立了殖民統治。

鄭芝龍從降明到降清,始終堅持的就是台灣的發展前途必将在大陸,他認為與大陸政府對抗是沒有出路的,隻有與其合作才能保護自己的權力,才能繼續向海洋發展,這也可能是他後來投降滿清事件的一個誘因吧。在當時的東亞海上,鄭芝龍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荷蘭人的壓力,兩方隔海對峙,遲早要再一決雌雄,從這個角度去看鄭芝龍投降清朝,我們完全可以了解為他想依靠清朝的勢力向海洋發展。

在隆武朝時,鄭芝龍可謂是權傾一時,他利用軍隊中對隆武帝不滿的情緒,拓展自己的勢力,他似乎是看到了隆武朝沒有與清政府再繼續對抗下去的實力,是以将這種降清的道路思想在無意識當中灌輸給手下大部分人,使大家相信隻有投降才有出路,在這個布置下,他終于完成了投降的部署,想以此為跳闆,實作與荷蘭侵略者對峙的局面,并拓展自己的海外領地,永保鄭氏家族永昌,他的海盜背景以及投降清朝的這段曆史與兒子鄭成功反清複明收複台灣的壯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緻使鄭芝龍經常作為與鄭成功相對的反面形象出現。

鄭芝龍個人的悲劇,也不僅僅是個人的,他也是中國海洋勢力發展的巨大悲劇,如果僅從個人立場來看鄭芝龍的投降,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令人讨厭的叛徒,但從動向來看鄭芝龍,我們應當承認鄭芝龍是中國海洋勢力的代表。

中國海商作為一個新興的階層,他們曾經對明政府有過長期的鬥争與妥協,在外部荷蘭殖民者的壓力下,這批人最終選擇了依靠大陸,向明政府妥協而與荷蘭人抗争的道路,在明末的十幾年内這一政策是成功的,鄭芝龍背靠大陸,控制了台灣海峽和東南沿海的商業航線,進而有實力與荷蘭人對抗,清朝初年鄭芝龍投降,其實也是想承襲依靠大陸政策與沒有海上利益的清朝政府協調,力争得到清政府的支援,進而可以全力對抗荷蘭人,繼續在東亞海上稱霸,倘若他的政策得到實行,那麼他在海上對付西方殖民者的競争将會具有更大的有利之處,這也說明台灣離開大陸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是以他向清廷靠攏不是個人的好惡,而是深謀遠慮的行為,經過深思熟慮的,出于對海商和自己長遠利益的考慮,他的政策也許更有利于海上的發展,對海洋勢力來說,鄭芝龍投降清政府是失敗的,表明了清政府并未了解和接納東南的海上力量,清政府是沒有海權意識的。

在台灣國立博物館内,還存放着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兩人衆多的曆史事迹與文物。

下篇将開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功過講述

上篇《意氣風發的鄭芝龍》

下篇《“沖天之火”鄭成功的誕生》

#新人破萬互動聯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