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展覽重溫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依然發人深思

作者:南方都市報

南都新聞記者徐曉磊實習生于小新還記得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唯一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嗎?這部電影被稱為哲學科幻,特效和奇迹的巅峰,隻有人性的折磨和内省。近日,林從鑫家個展《豬歎與毒》在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其中一件作品《我記憶父親的房間雨(飛向太空)》對"重演"的結尾"飛向太空"。

看展覽重溫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依然發人深思

從陳列室左轉進入西翼,這是一個潮濕的裝置,将水循環系統與腐爛的書籍結合在一起。在一個有窗門的房間般的場景中,中間擺放着一張圓形的木桌,桌子上擺滿了淩亂的書籍,水不斷地流在上面,滴在木桌的書本上。這部作品是林聰欣的《記憶雨中我父親的房間》(飛入太空)》。

看展覽重溫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依然發人深思

該裝置的靈感來自1972年的科幻電影"飛入太空"(也稱為solarris)。在電影的标志性場景中,主人公在另一個(感官)星球上找到了一個重建的童年家園,透過窗戶往裡看,看到他的父親靠在桌子上,翻閱桌子上亂七八糟的書。房子裡下着大雨,但外面的世界卻很幹燥。

裝置中的書籍是藝術家在研究十九世紀世界各地中國移民和契約勞工的曆史時收集的。就像塔可夫斯基1972年的電影一樣,這部作品挑戰了兩種觀念,引導我們去發現和辨識那些沒有被深思熟慮的東西,由桌子和書籍組成的雕塑,并召喚了全球曆史中被壓抑的記憶和頹廢的幽靈。

看展覽重溫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依然發人深思

林在他的作品中經常使用液體流動系統來創造關于貨物流動的新叙事,例如隐喻意義和實體血液循環。在《我記憶我父親的房間下雨(飛向太空)》中,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獨立的水回收系統,水倒入腐爛的曆史書中,無休止地無情。

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電影《飛入太空》于1972年3月20日上映。《索拉裡斯》改編自科幻小說家萊姆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群蘇聯科學家前往索拉裡斯行星研究"海洋"的故事,後來才發現看似海洋的東西實際上是地球的"大腦",海洋波動會影響宇航員的思想和記憶。這部電影在1972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金棕榈獎提名,并于同年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團獎和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看展覽重溫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依然發人深思

林的作品也充滿了哲學。策展人蔡英熙說,林更感興趣的是以非線性的方式了解曆史,飛向太空指向未來的一個次元。同時,Solaris之星是一顆有意識的行星,可以與人類意識共存,這是藝術家的焦點。

林聰欣是在美國出生和工作的第二代美籍華裔藝術家,他花了十年時間研究人類與其他生命或非生命形式之間的複雜關系,對種族話語在傳染病控制、活體和感覺中的塑造作用有着深刻的了解。據悉,"豬歎與毒"個展将持續至5月16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