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作者:靜夜史

蒙古,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國家。

隻有兩個鄰國的陸地大國蒙古,表示自己很害怕,想要找了一個“國家”來保證自己的安全,結果找來了北約;蒙古也表示自己很孤獨,近百年來隻有兩個鄰國,想要給自己找一個“第三鄰國”,結果找來了美國。看起來,蒙古似乎摸到了範雎“遠交近攻”的門道,明擺着要通過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打成一片的方式,和中俄兩個鄰居打成一片。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于是乎,夾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的蒙古,還沒怎麼努力,就把兩邊都得罪了個遍。但中俄雙方似乎很默契,在不對它動手的同時,也絕不讓它好過,確定這個鄰居過不好但也餓不死。

這種設定給蒙古經濟的拉胯埋下了伏筆,經濟無論如何發展就是起不來。

不過在靜夜史看來,如果說兩個鄰居是蒙古崛起路上絆腳石的話,那蒙古自身“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心态才是蒙古如此爛泥扶不上牆的根源。

話說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本着對土地的無限“熱愛”,不由分說地繼承了沙俄“噬土成性”的傳統,将勢力滲透到蒙古,并在5年後扶持蒙古精英建立了共和制政權,成為了蘇聯名副其實的第16個加盟國。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不過,正當蒙古為“獨立自主”而沾沾自喜時,斯大林給了蒙古當頭一棒,強行接管金融體系,讓蒙古徹底成為蘇聯的經濟附庸。面對蘇聯的高壓,蒙古既沒有反抗的條件,更沒有反抗的機會,隻能低聲下氣求得生存。

僵化的經濟低效的組織,導緻蘇聯的經濟在經曆了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後很快步履蹒跚。在蘇聯政府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情況下,自然顧上蒙古這座“大佛”。蒙古經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蒸蒸日下”,而蒙古之是以能堅持在中蘇邊境存活了幾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蘇聯的輸血才将其經濟穩住。

但随着1991年蘇聯的轟然倒塌,蒙古“坐吃山空”的好日子也一去不複返,隻能在淚眼婆娑中真正過上了“獨立自主”的生活。

因為蘇聯的改造,蒙古長期被計劃經濟體制控制,再加上僵化的行政體系,導緻蒙古經濟近百年與世界脫軌,蒙古已經失去了搭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末班車的機會。

這時候的蒙古,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跟中國搞好關系,趁着中國經濟騰飛從中分一杯羹,雖然不會大富大貴,但也不至于混得太差;二是和俄羅斯一樣,靠着賣資源啃老本兒生活,也還算是滋潤。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有意思的是,祖上闊過的蒙古人盡管在馬克沁機槍的威嚴下能歌善舞,但仍然保持着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蒙古人普遍認為,成吉思汗統一世界,不過後來因為兄弟内鬥,讓外族下山摘了桃子。是以曾經的成吉思汗就成為了蒙古驕傲的資本。

在泛蒙古主義 “全世界蒙古人聯合起來”的口号下,蒙古下定決心想要建立一個從東西伯利亞到中亞的大蒙古帝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内蒙古作為大陸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被蒙古觊觎,奈何南方大國單兵火箭比馬克沁機槍還多,蒙古隻能望“草”興歎。

在所謂的輝煌曆史和敏感性格的加持下,蒙古從主觀上不會和南方大國交好,想要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順風車,除非中國主動上趕着給蒙古資源變現。

而在資源出口這一塊,蒙古更是白紙一張。

俄羅斯之是以能憑借着資源出口過得還不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所遺留的工業體系和技術,最起碼人家能挖得出來賣得出去。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而随着蘇聯的分崩離析,蒙古境内除了羊比人多的草地,工業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這就意味着雖然蒙古資源雖然比牛羊還多,但在工業體系和技術上無法支援資源的開采,其資源出口也就成了紙上談兵。

其極端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比北韓都還要拉胯。不誇張地說,蒙古除了烏蘭巴托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和成吉思汗時代沒什麼差別,有差別的可能是茫茫的蒙古大草原上,多了幾個女議員們主導修建的廁所。

就算礦産開采在外部投資下展開,也會出現一種讓人無語的現象,那就是:挖礦成本100,運出去卻要花1000,毫無市場競争力。

因為基礎設施極端匮乏,是以想要以礦生财,蒙古需要做好準備,具體就是修路,所謂“要緻富先修路”。但問題是,誰會為了所謂的礦物開采去蒙古修路呢?況且蒙古的營商環境如此惡劣。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就算路修好了,那問題又來了,從哪把這些礦産給運出去?空運的運費比礦産的價值都要高,蒙古“海軍”除了幾條船外連海都沒有,是以陸運成了蒙古的唯一選擇,從陸路走那就一定要經過中國或者俄羅斯。但是蒙古國“遠交近攻”把美國視為“第三鄰國”的大背景下,蒙古又該如何征得中俄的同意?

俄羅斯沒有理由同意,因為俄羅斯作為資源大國,不僅維持自身需求綽綽有餘,甚至整個歐洲都活在俄羅斯的能源“陰影”之下。

中國更沒理由同意,畢竟在21世紀的前10年時間裡,蒙古對大陸的礦産企業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開始騰飛,國内的煤炭、鋼鐵已經開始捉襟見肘,不得已開始尋找外部進口管道。盡管此時的蒙古依舊生活在往日的榮光裡,中國礦企依舊把目光鎖定在了蒙古身上。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你賺錢我挖礦天經地義,但是這種雙赢的局面終究是敵不過蒙古的野心,一場“挖礦熱”就在蒙古政府的變卦中宣告失敗。

2009年之前,中國在蒙古投資礦産的企業就有500多家,但在蒙古驚為天人的謎之操作下,超過三成中國企業投資失敗或者被騙,最終能全身而退的企業屈指可數。2010年,蒙古政府見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蒙古更是以一紙總統令,宣告所有外資礦産企業在蒙古的開采權許可被收歸國有,讓所有投資者血本無歸。“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蒙古想要自己單幹,結果鬧了個資不抵債的荒唐鬧劇。此時蒙古想要以同樣的手法再來一次對外“招商引資”,不過這次卻無人問津。

蒙古國對外來的錢并似乎并“不感興趣”,但蒙古人對錢十分狂熱。政府政策一天一個樣,法律朝令夕改,似乎并不在乎外來投資者的目光,讓來蒙古的投資者,來時不容易,想要走必定要扒一層皮,是真正的“開門招商,關門打狗”,這一點與印度收割跨國企業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依法治國”的他們,為了“合法”地強取豪奪,竟然現炒現賣地“現場”出台法律,確定外資們“一個都不能少”。而蒙古人則又對錢展現出一種狂熱的态度,騙局、敲詐勒索一個接一個防不勝防,是以在對于錢的問題上,蒙古的三觀和隔壁的印度不能說是很像,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是以從這一時期開始,蒙古基本就被大陸礦産冶金行業判了死刑,以至于中國對蒙古的礦産進口一年比一年少。

時至今日,大陸每年從蒙古進口的鐵礦石占不到大陸礦石進口量的1%,可以說是象征性地“施舍”一點。之是以要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蒙古面子上過得去,美其名曰“礦産來源多樣化”。

但實際上大陸鐵礦石的自給率隻有20%,超過80%來自于進口。其中進口的67%來自于澳洲,來源的單一性導緻大陸鋼鐵行業面臨市場風險。實際上這種風險在疫情後已經被澳洲放大,2020年以後,澳洲出口到大陸的鐵礦石通過加征出口稅和漲價等手段,鐵礦石價格已經超過開采成本8倍。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即便如此,大陸對蒙古鐵礦的進口依舊不增反降。蒙古鐵礦隻有中國一個買家,妥妥的買方市場,為何大陸不大量進口蒙古鐵礦?

靜夜史認為,從蒙古大量進口鐵礦石,前提是要為蒙古提供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鐵路建設,前期成本就已經超過未來幾十年帶來的收益。澳洲的鐵礦開采成本隻有大陸鐵礦開采成本的15%-20%,但在蒙古開采鐵礦石的成本可能飙升到大陸開采成本的兩到三倍,而蒙古的那一點礦産資源根本不值得我們興師動衆。

再者蒙古鐵礦石資源雖然豐富,但多為貧礦,鐵礦石的含鐵量極少能達到50%,品質根本難以與澳洲的鐵礦石相媲美。這也意味着這些鐵礦石要經曆過二次加工後,才能鍛造成鐵,無疑又增加了生産成本。還有就是相比于澳洲可以直接開挖的露天鐵礦,蒙古鐵礦基本都埋在地底,蒙古根本沒有這個技術去地底旅行。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即便中國甯願花高價從澳洲進口鐵礦石,也不願意從蒙古進口鐵礦石。澳洲已經在鐵礦出口上經營了幾十年,其圍繞鐵礦石出口的采礦、出口、運輸等配套流程已經形成成熟的體系,再加上低廉的海上運輸成本,澳洲的鐵礦石無疑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總的來說,從澳洲而非蒙古進口鐵礦石,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外加上政治上考量的結果。蒙古在兩個大國夾縫中求生存,也懂得懷璧其罪,不敢提高技術進而擴大産能,其實這也是小國求生存的一種手段。把自己硬生生地從一個資源大國玩成一個雞肋廢物,南北兩邊的大國誰也就不會對它起野心,是以最好不要發展,發展了也不過從一坨小韭菜變成一坨大韭菜。

隻不過蒙古在經濟上“躺平”玩得很溜,但在政治和軍事上依舊想要恢複祖上的榮光,拖着美國和北約下場,這也注定蒙古的下場隻能是自欺欺人。

家花不如野花香?蒙古明明有礦,中國為啥舍近求遠地從澳洲進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