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級"pgc-h-right-arrow">法國戰役</h1>

戰鬥的簡要描述
法國戰役,又稱法國淪陷,是指納粹德國在 1940 年 5 月 10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法國和低地國家發動的襲擊。該戰役包括兩個主要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戰役"(攻擊霍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紅色戰役"的第二部分(FallRot,攻擊法國大陸)。德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内入侵法國,迫使英國人匆忙撤退和傳回家園,被認為是閃電襲擊最成功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戰前局勢
自 1939 年 9 月德俄入侵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及其盟國在歐洲大陸上打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戰争,這種狀态被稱為"假戰争"。希特勒曾希望迅速征服波蘭,然後在法國和英國的默許下停戰,當時德國的軍事物資儲備(需要從國外進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蘇聯的原材料,由于兩國之間的性質差異,希特勒對這一局面感到不安。是以,在1939年10月6日,他向英國和法國送出了一份和平協定,并給了兩國時間進行反思,以便做出回應。
希特勒曾希望以武力擊敗其他西方國家,進而避免将來的兩線作戰,并集中精力在東線。但是,這一意圖并未反映在國家元首第6号特别指令中。因為該計劃是基于高度現實的假設,即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并且隻希望實作不難實作的目标,旨在提高德國在與西方曠日持久的戰争中的地位。
國家元首第6号特别訓示的主旨是盡快征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窪國家,進而阻止法國首先占領它們,進而威脅到德國重要的工業中心魯爾區。另一方面,有必要盡可能地控制機場,以便對英國進行長期的空中和海上攻擊。但元首的法令沒有提到占領整個法國的計劃,隻是針對法國北部的邊境地區。
在起草了書面訓示後,希特勒以為最多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實施他的計劃,但在指令發出的那一天,他的幻滅破滅了。希特勒對德國人真正力量的判斷是有偏見的。德國人需要修理在波蘭戰役中損壞的大量車輛,并且軍火庫中的彈藥已經耗盡,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恢複戰鬥力。
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10月12日,法國站在英國一邊。10月19日,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總司令部參謀長弗朗茨·卡德爾(Franz Khadr)提出了黃色行動的第一個計劃,即代号為入侵低窪國家。霍爾德的計劃經常被拿來與德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施的施萊芬計劃相提并論。這兩個計劃是相似的,因為它們需要通過比利時中部進行攻擊,但施萊芬的計劃旨在通過大規模圍攻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而黃色行動的主要戰術是一次毫無想象力的正面攻擊,旨在将盟軍趕回索姆河,這一目标預計将以犧牲50萬德國士兵為代價。這樣做将直接透支德國軍隊1940年的預備役,據估計,直到1942年才會考慮對法國的攻擊。
希特勒對霍爾德的計劃反應冷淡。他原以為可以在短時間内以小價錢征服低地國家,但霍爾德的計劃漫長而艱難。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個計劃是一個陰謀,霍爾德反對希特勒,是以他想出了最悲觀的計劃來阻止希特勒發動全面進攻。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反對這個計劃。在他看來,軍隊,無論是否準備好,都必須盡快進攻,希望盟軍準備不足,無法匆忙做出反應,這可能導緻輕松的勝利,攻勢日期定在1939年11月12日。作為回應,指揮官們一再試圖說服希特勒,進攻應該至少再推遲幾天或幾周,以糾正準備中的一些缺點,或者等待更有利于戰鬥的天氣。另一方面,希特勒試圖對計劃進行一些改進,因為沒有人不同意它。這主要是為了分散部隊,因為除了比利時中部的中軸線外,還将在南部發動第二次攻擊。10月29日,霍爾德提出了第二個行動計劃,即"黃色2号行動",其中增加了對列日-那慕爾軸線的第二次攻擊,反映了計劃的變化。
事實上,希特勒並不是唯一一個不喜歡哈爾德計劃的人。德國A集團軍司令Gerd von Lundstedt将軍也不同意該計劃。但與希特勒不同的是,職業軍人倫德施泰特頭腦清醒,知道如何修改計劃。他認為,該計劃的基本缺陷與德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堅持的軍事機動原則不相容。德軍必須首先完成突破,這樣他們才能消滅盟軍。适合完成此操作計劃的區域是Chrysanthese軸,它位于von Lundstedt上司的A組軸線上。10月21日,馮·倫德施泰特召集了他的參謀長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中将,并下令安排其他作戰計劃以反映這一基本思想,使他的A集團軍以犧牲北方B軍為代價獲得優勢。
當曼施坦因在科布倫茨制定新計劃時,德國裝甲集團軍第19集團軍司令海因茨·古德裡安(Heinz Goodrian)正在附近的一家酒店。馮·曼施坦因認為,如果他有古德裡安加入他的計劃,他的坦克可能會在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可能是随後第19集團軍從B集團軍轉移到A集團軍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建議使馮·倫德施泰特感到高興。曼施坦是以時的計劃包括考慮從色當向北移動到盟軍的右後方,盟軍直接從南部進入戰區。當古德裡安被邀請參加關于該計劃的非正式讨論時,他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想法:集中的不僅僅是他的部隊,而是整個裝甲部隊。這些集中的裝甲部隊不應該向北移動,而應該直接向西插入,而不必等待主力步兵師。這可能導緻敵人的戰略崩潰,進而避免了傳統戰鬥造成的相對較高的傷亡人數。從戰略上講,這種高風險的獨立使用裝甲部隊在戰前就被廣泛讨論過,但并未被廣泛接受,因為絕大多數指揮官都在步兵部隊服役,這無形中阻止了戰略思想被廣泛接受。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就連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認,這可能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他主要擔心的是,這種戰術将需要建立一個超過300公裡的側翼,這很容易為法軍創造反擊。但古德裡安認為,這可以通過使用小型裝甲部隊對南部進行一系列破壞性攻擊來克服。然而,這将背離元首第6号指令的基本思想。
10月31日,曼施坦因在他的第一個作戰計劃中概述了希特勒的替代方案。他将古德裡安的名字保留在空中,并試圖淡化裝甲部隊的戰略部分,以避免不必要的抵抗。随後的六個作戰計劃在1939年11月6日至1940年1月12日之間制定,慢慢地制定了一個日益激進的計劃大綱。這些建議被陸軍總司令部拒絕,也沒有送出給希特勒。
從1939年到1940年冬天,比利時駐科隆總領事曾預料到曼施坦因正在計劃發動襲擊。他們從情報報告中得出結論,德國軍隊此時集中在比利時 - 盧森堡邊境。比利時人确信,德國人将通過阿登直接進入英吉利海峽,以切斷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的盟軍團。這一警告沒有引起法國的注意。
1940 年 1 月 10 日,一架德國梅塞施密特 Bf108 飛機降落在比利時馬斯特裡赫特以北的馬斯梅倫。乘客中有德國空軍軍官赫爾穆·萊因伯格(Helmu Reinberger),他攜帶着最新版本的"黃色2号行動"。這種情況使Reinberger無法及時銷毀這些檔案,這些檔案很快就落入了比利時情報部門的手中。這一事件後來被認為是德國對計劃進行重大修訂的主要原因,但事實并非如此。
1月27日,曼施坦因被免去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轉任普魯士指揮官,并于2月9日開始指揮。此舉是古哈爾德決定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2月2日,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抗議,并告訴他戰争計劃。希特勒指令曼施坦因于2月17日前往柏林,分别解釋他的戰争計劃。希特勒對這個計劃印象深刻。第二天,他下令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改變計劃。
希特勒指令古哈爾德再次修改作戰計劃,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幹預。然而,古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原則,允許A聯賽的七個裝甲師被用作獨立的戰略滲透。這激怒了古德裡安,他完全與新計劃脫節。"黃4号行動"于2月24日啟動,根據計劃,步兵師應于第八天占領色當的梅爾茨河渡口。經過激烈的辯論,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被允許在第四天在這裡建造橋頭堡。但即便如此,對英吉利海峽的攻擊隻能在第九天開始,因為停留五天将使足夠數量的步兵師趕上裝甲部隊并與他們建立一條連貫的戰線。
即使最終有許多正常方法,新戰略也引起了大多數德國将軍的反對。他們認為,不負責任的集中在同一位置将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并且已經很少有補給線可以很容易地被法國人切斷。一旦盟軍沒有像德國人預期的那樣做出反應,該計劃可能會以災難性的結果結束。但他們的反對意見被否決了。
古哈爾德認為,由于德國人處于相對不利的戰略地位,即使獲勝的機會很小,也要輸,也要比直接輸球要好得多。作戰計劃的變化也表明,盟軍很可能會是以逃往南方。古哈爾德認為,如果是這樣的話,德國人為勝利付出的代價将減少,這将對那些在1940年放棄《低地盟》(通常稱為英法聯盟)的國家的聲譽造成巨大打擊。此外,德軍的戰鬥力将保持不變,這将有助于紅色行動的實施,這将導緻對法國的全面攻擊。然而,這一決定不得不推遲到黃行動成功完成之後。事實上,德國人的詳細實施計劃隻包括前九天的行動。在傳統的指揮方式中,這取決于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不可預測的不确定性将對行動中的事件程序産生巨大影響。
1940 年 4 月,出于戰略原因,德國人發動了韋瑟堡行動,攻擊中立國丹麥和挪威。英國、法國和自由波蘭軍隊的回應是支援挪威人。
相關連結 http://www.scots
韋瑟堡行動
自1939年春天以來,英國海軍總部一直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視為未來與德國開戰的潛在戰區,英國政府不願在大陸再次開戰,以為會重蹈覆轍,開始考慮使用封鎖戰術間接削弱德國,德國工業嚴重依賴瑞典的鐵礦石。 主要通過挪威納爾維克港和瑞典呂洛港運輸,納爾維克港在冬季不會結冰,是以全年供應鐵礦石。
1939年10月,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将與希特勒讨論了英國在挪威的基地的危險性以及在英國之前占領這些基地的可能性,海軍認為,除了控制其鄰近水域外,收購挪威将作為未來對英國作戰的基地,盡管當時陸軍和空軍并不感興趣。 希特勒隻說,重點将放在低地國家。
11月底,英國戰争内閣新成員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提議在挪威水域埋設水雷,這将迫使船隻深入北海,皇家海軍可以在那裡攔截它們,但該提議被鴿派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拒絕,因為擔心美國等中立國的負面反應。1939年11月,蘇聯和芬蘭之間的冬季戰争爆發,丘吉爾由于外交環境的變化再次提出他的布雷計劃,但再次被拒絕。
12月,英國和法國開始計劃協助芬蘭,芬蘭計劃在挪威納爾維克登陸,然後越過瑞典進入芬蘭,這也将允許盟軍占領瑞典的鐵礦石田,這一計劃得到了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的支援,他們希望挪威合作解決一些法律問題,但向兩國發出的嚴厲通知隻有負面反應, 探險隊繼續進行,但以芬蘭在三月份尋求并支付了一筆款項為由而消失了。
1939 年 12 月 14 日,希特勒在相信盟軍可能威脅到鐵礦的來源後,指令國防軍最高統帥制定入侵挪威的計劃,預計該計劃隻針對一個師。
1940年1月14日至19日,德國海軍制定了計劃草案的增強版,并決定有兩個關鍵要素,第一個是偷襲以減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國的幹預,第二個是用軍艦運輸部隊,而不是較慢的商船,這使得可以同時占領所有目标, 因為運輸船受到航程限制。新計劃将涉及一支由一個山地師、一個空降師、一個摩托化步兵旅和兩個步兵師組成的軍事部隊,其任務目标是:
1. 挪威首都奧斯陸及周邊城市
2. 卑爾根
3. 納爾維克
4. 特羅姆瑟
5. 特隆赫姆
6.斯塔萬格
該計劃還要求迅速俘虜丹麥和挪威的國王,希望他們能迫使對方投降。
1940 年 2 月 21 日,該行動的指揮權移交給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斯特将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芬蘭作戰,熟悉極地戰争,盡管他隻指揮地面部隊,盡管希特勒希望統一指揮。
1940年1月27日,最終計劃被命名為Weserübung,由德國第21集團軍上司,其中包括德國第3山地師和其他五個步兵師,所有這些師都從未上過戰場,計劃的第一梯隊由三個師組成,剩下的兩個波浪,三個傘兵連用于占領機場, 德軍第二山地師後來也加入了戰鬥。
最初的計劃是入侵挪威,并通過外交途徑獲得丹麥的機場,但希特勒在3月1日訓示雙方這樣做,因為德國空軍堅持以防空警告為由占領戰鬥機基地,而第16集團軍則由兩個步兵師和第11摩托化步兵旅組成。 是為入侵丹麥而成立的,整個行動将由第10航空隊支援,該部隊由大約1000架各種飛機組成。
2月,英國驅逐艦HMS哥薩克号違反挪威的中立原則,通過在挪威領海登陸德國運輸船Altmark(也違反了挪威的中立性)并釋放了大約300艘英國戰争漂浮物,希特勒認為這是英國打算違反挪威中立的明确信号,進而加強了入侵其入侵決心。
3月12日,随着冬季戰争接近尾聲,英國最終決定派遣一支遠征軍前往挪威,該部隊于3月13日開始登船,但在冬季戰争結束時被召回并取消。
德國第一個入侵小組于4月3日出發,一艘英國驅逐艦于4月8日開始在挪威水域附近鋪設第一枚水雷,德國入侵于4月9日開始。
從戰略上講,丹麥并不那麼重要,除了作為對挪威戰争的集結地之外,它當然必須作為一個與德國接壤的國家加以控制。該國小而相對平坦的領土是德軍作戰的理想地點,丹麥弱小的軍隊沒有多少成功抵抗的機會,一些丹麥軍隊在清晨與德國人的戰鬥中,損失了一些人。
在1000名德軍從哥本哈根港登陸後,國王衛隊的一個皇家衛隊分遣隊向他們開火,發射了幾發炮彈,因為幾支He111轟炸機和Do17轟炸機在天空中咆哮,并且面對德國空軍顯然打算恐吓和轟炸哥本哈根的平民人口, 年邁的國王幾乎立即投降,以換取對内政的自治權,結果是丹麥在占領期間,特别是在1943年夏天之前,對丹麥猶太人的逮捕和驅逐被推遲,直到他們幾乎完全撤離到瑞典,在戰前估計中,隻有不到500名丹麥猶太人被驅逐出境,不到50人喪生。
雖然丹麥和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幾乎沒有軍事力量,但它們具有戰略、經濟和意識形态的重要性,正如德國第二任全權大使維爾納·貝斯特博士所說:"丹麥農業提供了相當大的經濟援助,是與瑞典的重要接口。"
1940 年 4 月 8 日晚,挪威巡洋艦 Poll III 發現,一路向北的德國第五戰鬥群在與德國人短暫交火後被俘,其船長是挪威在戰争中的第一個受害者。
除奧斯陸和克裡斯蒂安桑外,所有德國船隻都在預定時間登陸,在克裡斯蒂安桑,他們設法在10 a.m突破岸防,比預定時間慢六個小時。
4月9日,德國第五戰鬥群在布呂歇爾号的重型巡邏隊沿奧斯陸峽灣向北行駛時,在接近峽灣最狹窄的奧斯卡貝格要塞時被島上48歲的德國大炮擊中,然後機艙被兩枚40歲的魚雷擊中,失去了控制, 傾覆并沉沒,造成2,202名船員和戰鬥人員中的830人死亡。該團的其餘船隻被允許提前登陸,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布呂歇爾号擊中了水雷,確定奧斯陸不會在淩晨遭到襲擊。
這一延遲使挪威王室和議會有足夠的時間帶着國寶和黃金搬進來。挪威從未向德國投降,吉斯林政府也沒有獲得合法地位。是以,挪威不屬于被征服的國家,能夠作為盟友作戰。
韋瑟堡行動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使用傘兵攻擊奧斯陸和斯塔萬格附近的機場,這是曆史上第一次空降行動,其中襲擊奧斯陸福尼蔔機場的計劃幾乎變成了德國的災難,第一批攜帶340名傘兵二十九架Ju-52由于惡劣天氣而撤離,随後的艦隊被指令撤退, 但由于通訊不暢而繼續推進,但由于奧夫尼蔔機場幾乎沒有防禦,它成功降落并被占領,随着德國人繼續從機場抵達,奧斯陸在中午淪陷。
哈康國王和德國人向北進軍,吉斯林成為曆史上第一個通過無線電宣布政變的人。
盟軍于4月14日開始抵達挪威各地,但由于主要港口在陸軍的控制之下,由于重型武器和後勤困難,盟軍能夠重新奪回主要目标納爾維克,并徹底摧毀港口。
哈康國王和議會于6月7日進入英國組建流亡政府,6月9日盟軍最終在納爾維克撤退,次日挪威淪陷。這次行動花了德國兩個月的時間,是二戰中被德國入侵的國家中支撐時間第二長的國家,第一個是蘇聯。
雙方實力分析
德國人
德軍司令部經過精心部署。西線作戰總兵力為136個師(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 439輛坦克、3 700架飛機和600架運輸機。部隊配置分為A、B和C三組軍事集團:A集團64個師(包括7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由倫斯泰德海軍上将指揮,作為阿山地區的中間突破口直接進入英吉利海峽任務;B集團軍的28個師(包括三個裝甲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由鮑克海軍上将指揮,作為一項協助任務,旨在攻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吸引英國和法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在海軍上将的指揮下,他的任務是攻擊馬奇諾防線,以防止法軍北上增援,并使用其他27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
聯盟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有135個師(其中法國和英國有103個師,分為三個小組),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可以使用來自不列颠群島的1,000多架飛機來支援戰鬥,實力與德國人相當。然而,英國和法國長期以來一直奉行綏靖政策,對戰争準備不足。聯軍最高統帥的代号為"D"的計劃被保守地誤判了,其重點是保護德國人免受德國人對比利時的重大襲擊,比利時是雙方的主要戰場。根據D計劃,聯軍将其主力部署在法比邊境北端和法國北部省份,如果德國人對比利時發動重大攻擊,五國聯軍将共同努力阻止德軍的進攻;
營銷活動流程
1940 年 5 月 10 日拂曉後不久,成群的德國斯圖卡轟炸機突然轟炸了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全副武裝的地區和城市。05時30分,在北海和馬爾基諾防線之間300多公裡的戰線上,德國地面部隊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動了大規模攻勢,開始入侵法國。
作為協助和吸引英國和法國軍隊的主力部隊的德國B集團軍首先對荷蘭和比利時的重要橋梁和堡壘設施進行了空降攻擊。突如其來的襲擊立即引起了荷蘭和畢軍的恐慌,随後B集團軍的裝甲部隊發動了瘋狂的攻擊。随着傘兵占領了主要道路,B集團軍進展順利。
德軍B集團軍在荷蘭-比利時邊境的解體導緻在法國北部集結的英法部隊立即越過法比邊境增援。此刻,希特勒正焦急地在地下指揮所等待前線的消息,當他聽說英法大師們已經出去時,他"喜極而泣"。"他們隻是掉進了我們的陷阱!"他興奮地對周圍的人說。我希望他們相信,我們仍在研究最初的"黃色計劃",并且仍然尊重Shriven的主張。他們被愚弄了,等着瞧吧,戲劇仍然在他們身後。"
當包克的B群B群吸引英法主力時,列布的C群也掀起了一場戰鬥。他們對馬爾基諾防線的攻擊非常成功,以至于法國在從南部撤軍時猶豫不決。
5月10日淩晨,德軍對中路的主力進攻——倫斯德A群——對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山地區進行了大突襲。盧森堡是一個隻有30萬人口的小國,那天沒有戰争就被放棄了。第一個被授予海軍上将Lonsted的是裝甲團,由Crest将軍指揮,由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集團軍,霍爾特的第15裝甲集團軍和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集團軍指揮。其中,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是戰鬥力最強的,因為克雷斯特裝甲軍的主力部隊和先鋒部隊有三個裝甲師。第15和第41裝甲部隊各隻有兩個裝甲師。
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集團軍輕松突破了雙軍的松散抵抗,僅用了兩天時間就越過了110公裡長的阿登山脈峽谷,進入法國邊境。5月12日下午,古德裡安的三個裝甲師抵達馬斯河北岸,攻占了法國著名的要塞城市色當。那天晚上,他們開始為緊張的穿越做準備。"德國人強勢渡過馬斯河是法國戰役的關鍵。在接下來的五周裡,還有其他同樣大膽的舉動,但沒有一個對事态發展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為此,古德裡安将他的三個裝甲師全部投入其中。
5月13日.m 11時,德軍派出近400架轟炸機,分批轟炸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長達五個小時,使法軍精神癱瘓。在4便.m時,德國人乘坐數百艘橡膠小艇,開始渡過馬斯河。.m 5點30分,德軍終于在馬斯河南岸站穩了腳跟,德軍工程兵立即開始修建浮橋。到.m 8點時,古德裡安率領的第1裝甲師已經滲透到法軍陣地,并陷入了相當深的深度。第2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時分渡過馬斯河。同一天,霍爾特的第15裝甲集團軍旗下的隆美爾第7裝甲師也渡過了南特附近的馬斯河,向西40英裡。
一旦馬斯河線失守,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暢通,在比利時作戰的英法軍就有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爾基諾線的法軍就會遭到敵人的攻擊,感覺敵人處于嚴重危險之中。英國迅速派出另外10個戰鬥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一起反擊。14日下午,最激烈的空戰在馬斯河上空爆發,英國"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國最新"寶玑"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直接進入馬斯河,德軍約5架聯合戰鬥機進行攔截,雙方各投入500多架飛機。從中午到天黑,着陸點炮火持續不斷,兩側的戰鬥機上下,互相追逐,不時有飛機被槍擊中,拖着黑煙倒下,英法飛機在河内投下炸彈炸毀一根水柱。德軍高射炮不願示弱,不斷以猛烈的火力向英法飛機低空俯沖。密集的地空火網使英法飛機成為火蛾,一批入侵,又一批被吞噬。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當時損失慘重的英國和法國飛機失靈,德國浮橋基本完好無損。德國人擊落了數百架英國和法國飛機,其中僅德國第二炮兵團就處理了112架。英國飛機損失了60%。"沒有什麼比這場自殺式戰鬥造成的破壞更令人痛苦的了,"皇家空軍曆史說。"這一天被德國人稱為'戰鬥機日'。之後,英法兩軍隻敢在夜間起飛,戰區空中力量被德國人牢牢控制。
德國裝甲叢集的威力和速度在戰争史上是聞所未聞的。法國處于恐慌狀态。5月15日淩晨,法國首相雷諾沮喪地打電話給五天前接替張伯倫擔任首相的丘吉爾說:"我們擔心我們會輸掉這場戰鬥。丘吉爾驚呆了:"我根本不明白,擁有大量快速裝甲部隊的攻擊會引起如此劇烈的變化。"為了進一步揭示戰争的真相,并為已經絕望的法國上司層加油打氣,丘吉爾于5月16日從倫敦飛往巴黎。根據丘吉爾的說法,"幾乎一見到法國首相雷諾茲和英法總司令林俊傑,他立即意識到情況比他想象的要糟糕得多 - 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張灰臉。丘吉爾問戰略儲備在哪裡。"伽馬林搖了搖頭,聳了聳肩,說:"沒有戰略儲備。丘吉爾聽着,"這太傻了。
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集團軍不僅讓聯軍措手不及,還惹惱了德軍總司令,兩次指令古德裡安暫停前進,但他毫不猶豫地辭職了。禁令解除後,他的速度和以前一樣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了一波解體的法國士兵,不願拖延下車抓捕他們,隻是通過揚聲器大喊:"我們沒有時間抓住你,你會放下雙臂,離開道路,以免擋住路。5月16日,古德裡安敦促他的三個裝甲師向西移動,目的是打擊英吉利海峽東海岸的敦刻爾克地區。5月20日,古德裡安橫掃亞眠,抵達阿布韋爾附近的英吉利海峽。此時,德軍總司令沒想到法國的戰鬥會如此順利,是以,暫時不知道如何部署部隊。第二天,他們指令坦克從阿貝維爾向北推進,目的是占領海峽港口。
古德裡安接到指令後,決定:第10坦克師向敦刻爾克推進,第1坦克師向加來推進,第2坦克師向布洛涅進發。古德裡安很清楚,從他的A集團軍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南北的撤退。北貝克的B集團軍已經占領了荷蘭和比利時東部,而擁有70多萬英法軍隊的左翼實際上正受到德國的深遠圍困。現在唯一的逃生希望是在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包括敦刻爾克。是以,他必須迅速占領這些海港,才能完全切斷對方的海上撤退。
從5月23日早上到24日,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占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集團軍抵達距離敦刻爾克10英裡的格拉夫林,而位于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集團軍在其右翼已經到達了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的前線。兩個裝甲旅隻需要努力,就能直接到達敦刻爾克,數十個步兵師也紛紛效仿。古德裡安和其他人決心帶領他們的裝甲部隊進行另一次圍攻,以消滅沿海地區的數十萬英國和法國軍隊。
然而,在那一刻,第19和第41裝甲部隊接到裝甲軍團司令克雷斯特先生的指令,要求停止前進,并表示"敦刻爾克的敵人将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來解決"。接到指令後,古德裡安立即向克雷斯特提出質詢和抗議,但最後的回答是:"這是元首本人下達的指令,必須執行。是以,古德裡安和萊因哈特不得不在運河線上停下來,看着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逃脫。聯軍利用這一稍縱即逝的喘息時間,實施了從海上撤軍的"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至6月4日從敦刻爾克撤出了324,000人,其中85,000人是法國人,成為未來對歐洲大陸反攻的主力軍。希特勒莫名其妙的指令仍然受到廣泛争議,也是一個謎。一種理論認為,希特勒故意讓英國人下馬,因為希特勒對英國人有熱情,他曾經說過:"他們當中那些是有價值的人,我想和人民和睦相處。"他這次讓英國人走了,為了給英國人民一種愛,為今後的和談留下一條退路。另一種理論是,希特勒對他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前進感到不安,擔心他心愛的裝甲部隊會落入敵人的南北包圍。但無論如何,希特勒在這裡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影響了未來對英國的入侵,并允許英國人将來繼續在非洲和意大利作戰。
德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毀滅性襲擊消滅了整個比利時,30個法軍師和9個英軍師已不複存在。法軍新任司令魏剛将49個師加兩個英師拼湊在一起,組成三個集團軍(第6、第7、第10集團軍),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上東西向約300英裡處形成"衛崗線",以17個師守衛馬爾奇諾防線。這兩道防線互相連接配接,試圖阻止德國人向南走。
在德國占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之後,德國司令部制定了法國戰役第二階段的計劃,代号為"紅色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人向南移動并徹底擊敗法國。現在德軍已達137個師,其A、B兩組軍群迅速重組。Bauke的B集團軍(有六個裝甲師)是右翼,向索姆河突破,而Luntted A集團軍(有四個裝甲師)在左翼,對Ena河進行正面攻擊。
6月3日,德國空軍對法國機場和後方發動猛烈轟炸。6月5日拂曉,鮑克的B集團軍在右翼取得領先,同日,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率先越過索姆河。6月7日,隆美爾師切斷了正在保衛亞眠前線阿布維爾的法軍第10大隊,其他德軍師也得以從缺口向前推進。6月8日,隆美爾師抵達塞納河畔。6月10日,隆美爾再次轉向北方,一口氣沖進了50英裡,瞄準了海岸線。他當晚抵達目的地,切斷了法國第9集團軍和第51英軍師的撤退,他們正在撤退到海岸。這些部隊被迫于6月12日向隆美爾投降。
在B大隊進攻後,左翼倫斯德A大隊也于6月9日發動渡河攻勢,同日,古迪部署了A-League第1裝甲師渡過埃納河,6月10日,古德利安團擊敗法軍裝甲軍,突破法軍第6集團軍右翼。成群的法國俘虜向正在下降的德國人投擲槍支,并将他們壓在坦克下。魏剛後來懷着沉重的心情寫道,"最讓他震驚的是,德國坦克和飛機在法國士兵中造成了一種恐懼的心理現象"。這是德國人最大的成功之一"。6月17日,固特異部署了A聯賽,向瑞士邊境城鎮潘塔裡爾挺進,切斷了法軍從馬爾奇諾防線撤退到瑞士的路程。自穿越埃納河以來,固特異已經部署了A軍團,在10天内行駛了400多公裡,俘虜了多達25萬法國軍隊,創造了戰争史上的奇迹。
6月10日,法國政府從巴黎撤軍,遷往圖爾。同一天,意大利趁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無人看守。14日,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時,德國人一槍不發地占領了巴黎。在德國占領巴黎的那一天,德國A集團軍的左翼已經推進到馬爾基諾防線的後方,"因為這條無用的防線,畢竟有數十萬法國軍隊沒有投降或被消滅"。希特勒要求隆斯特德與C集團軍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軍。根據希特勒的第15号指揮部,C大隊一直在馬爾奇諾防線上親自執行吸引法軍注意的任務,立即選擇了馬爾基諾防線的薄弱點,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基地的樞紐,發動進攻。A、C兩組軍群在進攻前後,馬爾基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團軍進入馬恩-萊茵運河,A集團軍占領凡爾登,法軍50萬人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被包圍,除少數人外,其餘全部逃往瑞士。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至此,希特勒在"搖擺行動"中滅亡法國的勝利已經結束。從5月10日到6月17日,歐洲軍事強國法國在五周内被擊敗。在古德裡安和隆美爾的行動之後,曼施坦因的願景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傑作。6月22日,為了羞辱法國,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報仇,希特勒在貢比尼森林的火車車廂裡接受了法國的投降,坐在法國和德國于1918年簽署停戰協定時,法國人代表福尾元帥坐的椅子上。7月1日,貝蒂翁政府從波爾多遷至維希。貝滕喬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世界大戰英雄,從此成為德國的傀儡。法國實際上已經死了。
營銷活動影響
德國人于6月14日進入巴黎後,法國政府崩潰和分裂,主要是留在法國大陸,由菲利普·貝當古元帥組成的和平政府,并流亡到英國,那裡幾乎沒有對戴高樂的支援。
6月21日,法國貝蒂翁政府向德國提出停戰,并宣布投降。盟軍共殺害了350,000人,俘虜了1900,000人。德意聯軍造成155,000人死亡,其中45,000人死亡,110,000人受傷。
兩位校長
古德裡安
古德裡安(1888-1954),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後來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位将軍,也是着名的陸軍戰術"閃電戰"的創始人。當然,從政治角度來看,他們絕對是法西斯的同謀,對其他國家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争罪行,是殺害希特勒的兇手。
從軍事角度看,他們優越的軍事素質,優秀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史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确實值得研究。與進行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和黨衛軍上司人相比,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是正規聯邦國防軍的好将軍,盡管他們在希特勒的戰争中指揮,但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不用說參與暴行了。也許正因為如此,再加上他們驚人的軍事成就,才赢得了敵人的尊重,赢得了曆史學家和軍事科學家的客觀評價。
古德裡安的閃電戰,裝甲叢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消滅了波蘭。法國被摧毀一個多月後,敦刻爾克撤退,如果希特勒對閃電戰的速度感到驚訝,認為有欺詐,不允許攻擊,那33萬英國和法國軍隊已經讓他出來了。在進攻蘇聯時,他在六天内俘虜了兩百萬俘虜,最後他懶得抓住他們,說:"我沒有時間抓到你。放下你的武器,滾下馬路,以免擋住路。他是閃電戰之父。
加馬林
莫裡斯·古斯塔夫·古梅林(1872-1958),法國總司令,1940年。他于1893年畢業于聖塞爾軍事學院,1899年畢業于參謀學院。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擔任法國基地的作戰部長,旅長和師長。從1925年到1928年,他擔任法國軍隊在叙利亞的指揮官和副進階專員,指揮鎮壓叙利亞人民反對法國殖民主義者的民族解放起義。1931年,他成為陸軍總參謀長。1935年,他還是陸軍進階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8年,他成為國防部總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成為法國陸軍總司令,并于 1939 年 9 月 3 日指揮英國遠征軍。他是法國統治集團投降政策的支援者之一,是以對1940年法國的失敗負有責任。
1940 年 5 月,他被免職并被捕。1942年,它由Betteon政府組織的法庭審判,該法院的成立是為了無罪釋放自己向法西斯德國投降。它于1943年被運往德國,并被關押在法西斯集中營,直到戰争結束。戰後,不再有政治活動。回憶錄于1946年至1947年間出版。他于1958年去世。
戰争的故事
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德國的猛烈炮火下,數千艘各式各樣的船隻駛向敦刻爾克。
這是一支奇怪的"無敵艦隊":色彩鮮豔的法國漁船,載客的旅遊船,拖曳的維修船,小型護航船,排雷船,拖網漁船,驅逐艦,英國空中救援船,雷達前哨......
這支非常奇怪,難以形容的艦隊,由各種各樣的英國人和法國人駕駛。他們包括銀行家、牙醫、計程車司機、快艇司機、碼頭勞工、青少年、工程師、漁民和文職官員......其中包括皮膚嬌嫩的孩子和頭發蒼白,皮膚古銅色的老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顯然很窮,沒有外套,穿着破舊的毛衣和衛生襯衫,穿着破裂的橡膠鞋,在海中和雨中濕漉漉的,在寒風中饑餓......
這支奇怪的艦隊處于火力之下,手無寸鐵,無人看守,但勇敢的人,面對槍炮和煙霧的雨,在沉船的海洋中靈活地向前移動,知道前方有地獄,他們毫不畏懼。這支具有前瞻性的機隊的目的是什麼?
納粹德國于 1940 年 5 月 10 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實力堪稱德國的實力。但法國的戰略保守主義者,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認為堅實的馬奇諾防禦上,向德國宣戰。在德法邊境,隻有小規模的交火,沒有重大戰役,曆史上出現了著名的"奇異戰争"。
然而,德國人沒有攻擊馬爾奇諾防線,首先進攻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并繞過馬爾基諾防禦,從色當地區過河進入法國。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蹄子很快踏足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5月21日,德軍進軍英吉利海峽,将近40萬英法軍隊推進到法國北部的一個狹窄地區,離開敦刻爾克這個隻有1萬居民的小港口,從海上撤退。
局勢危急,敦刻爾克港是轟炸機和炮火的極易攻擊目标。如果40萬人從港口撤退,後果在德國的猛烈炮火下将是難以想象的。
英國政府和海軍動員了一大批船員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疏散30,000人。
對于即将到來的悲劇,有很多抱怨和争吵。他們猛烈抨擊上層的無能和腐敗,但仍然甯願在撤軍的危險中死去。然後是住在敦刻爾克的奇怪的無敵艦隊。
艦隊包括政府招募的船隻,但更多的是自發去接兵的人。他們沒有注冊或訂購,但他們擁有比組織更強大的東西,這就是英國征服海洋的精神。一位親自參與部隊傳遞的英國人事後回憶道:
"在黑暗中駕駛是危險的。雲層下垂,月亮昏暗,我們沒有燈光,沒有标志,沒有辦法區分敵人。航程還不到一半,我們就開始迎接第一批傳回的船隊。當我們躲避船頭經過的艦隊的白色前波浪時,我們落入了船的陰影中,這艘船在我們面前是半模糊的。黑暗中經常有呐喊聲,但隻是偶然的。我們"通過猜測和上帝"航行。"
等待登船的士兵受到紀律處分,經過三個星期的撤離,一直在撤退,經常失去指揮,孤立,睡眠不足和饑餓,但他們一直保持編隊,直到他們到達海灘并保持指揮。疲憊的士兵們蹒跚地穿過海灘來到船上。大批人和馬涉水而入,他們的頭正好在落到岸邊的海浪之上,直到他們到達船上。從岸上駛向大船的船傾斜了歪歪扭扭的,因為它載着太多人......
一些大船幾乎被沖上岸,盡管有退潮的危險......
有一艘驅逐艦的殘骸在海灘上被炸彈擊中,一輛廢棄的救護車......
這一切都在紅色的背景上閃耀,這是敦刻爾克燃燒。沒有水來滅火,也沒有人有時間滅火......
到處都是地獄般的可怕噪音,炮火,炮擊,火力,充滿噪音的天空,高射炮,機關槍......說話不可能正常,那些在敦刻爾克戰鬥過的人的聲音非常嘶啞 - 這是榮譽的标志,"敦刻爾克的聲音"。
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艦隊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裡救出了335,000人。
這就是世界震撼的奇迹——敦刻爾克大撤退。
名人辯論
美國作家德魯·米德爾頓(Drew Middleton)在他的《使用士兵的方式》(The Way to Use Soldiers)一書中描述了法國人在法國戰役開始時的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人比法國人更有動力和勇氣。雖然法國人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戰,但他們經常給人的印象是,他們一心想逃離戰争,這樣他們就可以回家團聚。在一個無所事事的冬天,軍隊中許多人強烈的反共、親法西斯情緒促成了法國的崩潰。正是在這個冬天,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甯願希特勒也不願布魯姆',當時我是法國左翼政治力量的總統候選人。"
戰争遺迹
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碑
敦刻爾克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人口為71,000(1990年)。敦刻爾克是法國僅次于勒阿弗爾和馬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個工業城市,主要産業包括鋼鐵,食品加工,煉油,造船和化工。
敦刻爾克以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敦刻爾克戰役以及敦刻爾克的英國和法國軍隊大撤退而聞名。
1662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以40萬英鎊的價格将敦刻爾克賣給了法國。
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 1940 年 5 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當時英法軍隊的防禦在德國的快速機械化攻勢下崩潰,位于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是曆史上最大的軍事撤退。這次代号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使英國最終能夠使用各種船隻撤出大量軍隊。雖然這次大規模撤退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但駐法英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被遺棄在歐洲大陸,給英國本土的地面防禦造成了嚴重問題。
英國著名軍事曆史學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指出,歐洲的重新進入和德國的失敗始于敦刻爾克!這絕不是可恥的失敗。美國軍事曆史學家将敦刻爾克撤退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中的第一場。在二戰後曆史中,納粹德國陸軍上将特雷爾斯基寫道:"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豎立了一座紀念碑,以紀念在這場史詩般的撤退中英勇犧牲的英國和法國士兵。這是來世對那些獻出寶貴生命的人的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