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哈哈巴

由艾倫·索爾金(Alan Sorkin)編劇和導演的電影《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The Trial of the Seven Gentlemen of Chicago)是1968年關于美國的曆史課,也是2020年美國的政治課。它專注于民權,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轉向流媒體,以便在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之前上映。用造物主的話來說,自由永遠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芝加哥七紳士審判海報

這部電影彙集了許多好萊塢強勢演員,包括Eddie Redmayne,Sasha Byron Cohen,John Carlo Lynch,Mark Rylance和Joseph Gordon-Levitt,廣播平台Netflix已經證明,它正在努力讓電影的所有"七位紳士"演員入圍明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事實上,這部重制了臭名昭著的1968年政治審判的電影非常适合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法官的口味,他們的想法面臨不公平的審判。

《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有着濃厚的索爾金色彩,密集的線條卷積,讓觀衆很容易想起他的其他編劇,比如《社交網絡》《新聞編輯室》《白宮》,索爾金通過一系列長期忏悔,将人物的政治理想浪漫化。

與此同時,他在索爾金的串珠台詞之間穿插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曆史圖像,特别是在電影的開頭幾分鐘,林登·約翰遜總統簽署了《越南法》,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羅伯特·肯尼迪,以及激進的反越南戰争團體的示威遊行。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鮑比·塞爾(Bobby Searle)(左前)在《芝加哥七位紳士》中飾演,不算作七位紳士之一,但一些學者認為他是芝加哥八位紳士之一。

然後黑豹聯合創始人鮑比·西爾(葉海亞·阿蔔杜勒·邁丁飾)的聲音在電影中響起:"馬丁(路德·金)死了,馬爾科姆(X)死了,梅德加(埃弗斯)死了,鮑比(羅伯特·肯尼迪)死了,耶稣死了,他們都通過和平的方式嘗試過,我們将嘗試其他事情。"鏡頭轉過身來,他要去參加1968年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這就是那次審判發生的事情。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照片 七位芝加哥紳士和律師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電影紋理海報,芝加哥七位紳士

196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和平抗議活動演變成警察和國民警衛隊的暴力。湯姆·海登(埃迪·雷德梅恩飾)、蕾妮·戴維斯(亞曆克斯·夏普飾)、艾比·霍夫曼(薩莎·拜倫·科恩飾)、傑裡·魯賓(傑裡米·斯特朗飾)、大衛·達林格(約翰·卡洛·林奇飾)、李·韋納(諾亞·羅賓斯飾)和約翰·弗洛雷斯(丹尼爾·弗萊厄蒂飾)被指控密謀煽動暴力。随着審判的進行,他們被稱為"芝加哥七人組"。事實上,如果将Bobby Searle包括在内,還有另一個"芝加哥八強"的論點。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霍夫曼和魯賓在法庭上以嬉皮士的方式争吵,根據芝加哥七紳士審判

從曆史資料和記憶來看,這七八人最初并不是連續的,海登和戴維斯是美國民主青年組織的上司人,達林格是結束越南戰争組織的創始人,霍夫曼和魯賓是嬉皮士青年國際黨的成員,盡管他們去芝加哥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目标是反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因為他的競選綱領)沒有從越南)撤軍的選擇,但很難說。他們都試圖進行暴力鬥争,但最終在示威者與聯邦執法機構和國民警衛隊之間發生了嚴重沖突,七名男子被指控密謀煽動暴力。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執法人員在"芝加哥七位紳士審判"期間摘下了他們的警察徽章。

"芝加哥七紳士審判"中的一個細節是今晚情緒的來源 - 海登回憶起芝加哥警察和國民警衛隊成員在對抗期間如何故意摘下徽章并沖進人群,以及幾家美國媒體一再更新2020年部署到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聯邦特工之間的暴力沖突。 當他們故意冒充平民滲透示威者時。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照片 兩名白人男子(左)在芝加哥七位紳士審判中辱罵示威者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哀歎極右翼的驕傲男孩(PBs)在2020年遊行現場的挑釁行為,該事件發生在1968年。

更重要的是,影片還涉及美國執法機構的捕魚執法、尼克松政府的罪行,這一曆史與現實對應的"幽靈",利用了《周六夜現場》(SNL)一位美國黑人女笑星——多虧了特朗普總統,讓我體驗了今年關于平等權利運動的曆史教科書。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The Chicago Seven Gentlemen's Trial)是該書50年前的特别紀念版,原名為《霍夫曼的故事》(The Hoffman Story),以喬治·麥克納姆(George McNham)為特色。

芝加哥七位紳士審判的故事至今仍能講述,這要歸功于一位74歲的年度年輕人喬治·麥克納米(George McNamee)。1969年,這位反戰青年和耶魯大學曆史系學生從伊利諾伊州法院的一名勢利小人那裡購買了一份22,000頁的訴訟記錄,用于支付他所有的積蓄,2,500美元(相當于今天的通貨膨脹率18,000美元)。

在備受矚目的審判後不久,麥克納姆等人共同出版了《霍夫曼的故事》,成為暢銷書,它的受歡迎程度不僅是因為它當時如此高調,還因為理想主義的年輕人把它變成了一部充滿荒誕戲劇性的審判劇。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索爾金(中)在拍攝《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的現場。

在最近出版的50年前出版的《芝加哥七位紳士審判》特别版的前言中,索爾金寫道:"斯皮爾伯格要求我在2006年寫一部關于芝加哥七紳士的劇本,一年後,正當美國編劇協會罷工時,我給了斯皮爾伯格劇本的初稿......該項目後來被推遲了幾次。直到有一天,斯皮爾伯格對我說:"你不妨自己導演一下。"

"雖然我的劇本與當時的審判非常不同,但2020年的美國就像1968年的美國一樣,"索爾金寫道。"

近來,随着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的臨近,好萊塢一直在集體努力,在現實中影射特朗普政府的無能和混亂,多部電視劇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重新播出,其唯一目的是在投票日之前與觀衆會面,以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 除了這裡提到的芝加哥七紳士審判,以及科米的規則,"完全受控"。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的1968年美國和今日美國像極了

照片 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

然而,影視劇或許能夠改變大選的方向,但仍然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痢疾,軍工聯合體主導的美國國防工業體系需要不時賺錢,以及美國警察暴力背後執法種族歧視、槍支管制等問題, 在立法層面同樣難以解決。

可悲的是,這種變化可能隻發生在好萊塢電視劇中。

責任編輯:張偉

校對:張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