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震撼人心卻又殘酷至極,《血戰鋼鋸嶺》展現戰争中人性的光輝

作者:不想頹廢的大學生

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的《血戰鋸齒嶺》(Blood Wars Saw Ridge)是繼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細紅線》(Fine Red Line)之後最好的二戰電影之一。在某些方面,這也是一部極其沖突的電影,它結合了随和和病态。這裡的血腥時刻讓我們想起吉布森對聖經的迷戀,以及他對暴力和痛苦的極度迷戀。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安德魯·加菲爾德不僅是一位全美英雄,也是吉布森書中另一位被虐待的烈士。戴斯蒙德·多斯(Desmond Doss)是一個出于良心拒服兵役的人,但他在戰鬥中茁壯成長。吉布森就像受到啟發一樣,拍了一部反戰片,但不知何故,它展示了一部軍事風格的動作片,充滿了友情和勇氣。

在沖繩的最後一幕中,吉布森不遺餘力地展現了戰争的同情和肮髒。然而,他可能有點厭倦了角色的頭部被炸掉,四肢被炸掉,或者被火焰噴射器燒成灰燼的鏡頭。在這場大屠殺中,吉布森在他自己的《瘋狂的麥克斯》電影中加入了許多類似于舊英雄風格的沙文主義形象。我們看到角色踢走手榴彈,在泥濘中僞裝自己,觀衆在充滿腎上腺素的狂喜中歡呼。

戴斯蒙德在20世紀30年代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上長大,當時他還是個孩子,當時他正和他的兄弟哈爾(Hal)打架,一個瘋狂的孩子。他們的父親湯姆(Tom)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榮民,現在是一個怨恨的,自我怨恨的酒鬼,任由他自己使用。當他們打架時,他總是站在一旁。這些早期的場景表明,戴斯蒙德是魯莽而勇敢的,但他心裡是個好小夥子,被自己的暴力吓壞了。

加菲爾德飾演年輕的戴斯蒙德,有着笨拙的魅力,讓人想起詹姆斯·斯圖爾特的早期職業生涯。他思維靈活,通過一些偶然的巧合介入拯救了事故受害者的生命,然後與他的情人,美麗的年輕護士多蘿西(特蕾莎·帕爾默飾)甜蜜地表現出了同樣的即興創作能力。

這些早期的場景是田園詩般的,但也充滿了預兆和筆。戴斯蒙德的父親湯姆是派對上的鬼魂。悲傷是他臉上揮之不去的表情,他經常虐待他的妻子,以及他在當地墓地酗酒的習慣,在陣亡戰友的墓碑上砸瓶子,使我們意識到未來的麻煩。

吉布森不願意深入挖掘戴斯蒙德成長或心理的黑暗角落。這名年輕人拒絕服兵役的原因沒有明确表達。他的宗教信仰(他是基督複臨安息日會教徒),他對父親的憤怒,以及他對童年時期近乎謀殺的内疚可能是原因。

有時,戴斯蒙德就像美國士兵版的埃裡克·裡德爾(Eric Riedel),一名消防車選手,盡管周日拒絕跑步,但他還是赢得了金牌。他是一個手無寸鐵的和平主義者,但他會努力成為一名戰争英雄,即使他是一個照顧者。他沒有神經質,在戰場上比他所關心的士兵舒服多了。

吉布森以穩定的方式處理了這個熟悉的主題 - 戴斯蒙德在新兵訓練營的磨難,他為赢得戰友的尊重而奮鬥。軍營的場景既幽默又悲傷。加菲爾德有着和強壯水手一樣的堅韌,從每一次羞辱和挫折中恢複過來,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幽默感奇迹般地完好無損。文斯·沃恩(Vince Vaughn)和山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在電影中扮演強硬但公正的警察,這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

在這裡,有時我們看的是約翰·福特(John Ford)的老電影,充滿了巧妙的話語、大男子主義和多愁善感。然而,《血戰》中的場景本身就有一種血腥的幻影感,比福特的任何一場戲都要可怕得多。吉普森似乎不知道他是想把我們帶到最後還是想創造真實的曆史。

面對混亂,影片的基調依然異常樂觀。戴斯蒙德令人驚訝的不僅是他的英雄主義,還有他內心的信念,即就像那些流血緻死的人一樣,所發生的事情是合乎邏輯的,並且有救贖的希望。他是唯一一個對敵人有絲毫同情的人。

Blood Wars Saw Ridge似乎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但它是基于一個真實的故事。這證明了吉布森執導充滿鮮血和極度痛苦的電影的能力,正如《耶稣受難日》和《啟示錄》所反映的那樣。盡管這部電影有不祥的迹象,有時還有沉重的象征意義,但電影的能量與加菲貓的表演相得益彰。吉布森的成就在于,他拍出了一部振奮人心、樂觀的電影,但影片的主題卻很冷淡,兩種沖突性質的結合既讓人印象深刻,又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戰争片。